“泥腿子”闯电商:人造“潘苹果”历险记
不过,热卖不代表可以卖出好价。价格透明,利润空间小,导致天水苹果一直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2013年天水苹果总产量达到138.8万吨,产值却仅有48.3亿元,平均1斤只有1.7元左右。所以主打品牌溢价的潘苹果,成了果农、企业、政府的当务之急。
关键问题是,“潘苹果”目前是花牛集团(大供应商)+本来生活网(大渠道商)的模式,前者从田间地头的果农家里收购苹果,再独家供应给后者销售,这与“褚橙”、“柳桃”大规模自建生产基地,再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模式完全相反。“潘苹果”该如何控制绿色、有机的生产标准和供应链,又该如何说服农户接受这种电商模式?
“我们跟村子、果农合作社都签订了协议,提高了生产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由花牛集团独家包销,保证‘潘苹果’的供应。”贾福昌告诉记者,目前花牛集团已经与16家企业、合作社达成合作,果园占地面积约15万亩左右,由花牛集团提供专家技术指导,争取达到无农药残留、有机施肥种植的标准,并且将收购价格上涨20%~30%,这也提高了果农的积极性。
同时,花牛集团计划投资2亿元,扩大苹果种植基地、升级筛选设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等。他们从国外引进了分拣机、筛选器、红外线器等果品分类设备,将苹果进行分拣、分级,进行有效的品质管控。“光一套法国进口的设备就要几百万,霉心病等表面难以看出的苹果,现在能够直接筛检出来,提升了品质标准。”贾福昌说道。
借着“潘苹果”,花牛集团改变了田间地头的散户式收购形式,正在形成整套供应链体系。而在天水的田间地头,一种传统又新型的农业模式也正在无声发生改变。
2014年1月,在潘石屹的老家潘集寨村,六户果农发起的“潘苹果合作社”,正式领到了营业执照。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果的潘石屹三叔——潘赐麟和其他几个农民一起凑齐了300万元,创办了这个合作社,其中潘石屹的父亲潘诗麟担任了合作社的技术顾问。
这个合作社的发起人刘建斌,是一名在甘肃做过26年记者的媒体人,他希望能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摇旗呐喊。“我们按照有机食品的技术要求生产苹果,现在已经有数百亩果园,今年要把面积扩大到2000亩以上。”对于这个新成立的合作社,刘建斌信心满满。
◆第3季:“潘苹果”阵痛
新农人“一穷二白闹革命”
物流、冷链“卡住”大发展
贾福昌、刘建斌、潘赐麟这样以追求品质为动力,用电商渠道来做农业产品的模式,成就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业人,他们也在推动着整个天水苹果生产链、供应链的升级。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搞苹果电商就是一穷二白闹革命,“啥都不会,也没有经验,先闯一闯再说。”
但新农人要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虽然打上潘苹果的标签后,天水苹果身价猛增,卖到了10元/斤左右,但比市场高出近一倍的价格,让消费者纷纷开始批评定价过高。
“主要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虽然韵达、申通、顺丰等都在天水有点,但单品快递都是15元起步,即使货单量再大,也只能谈到12~13元的价格,这对农产品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跟记者谈到客单价和物流,刘建斌这个朴实的中年人焦急地搓着双手,在此前一次与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陈亮的会面中,对方提出,甘肃虽然网购较多,但“进的多,出的少”,向外地网售的企业并不多,这就导致快递价格居高不下。“天水每周往外发的货并不多,快递公司为了盈利将成本平摊到单件上,我们也只能等以后形成电子商务潮流后,快递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