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能否为枣农撑起一片晴空?
继奶牛保险、苹果、能繁母猪保险以来,6月10日,陕西省首个政策性红枣保险试点在清涧县高杰村镇展开。由于试点红枣保险只有1万亩的指标,红枣保险在陕北极为抢手。
红枣保险让农户心里踏实
6月10日,正值枣树开花时节,在离县城50多里地的高杰村镇,村民们早早地都集中到村小学里,他们要在这里看着自家的枣林上了保险才安心回家。
家住高杰村镇今年71岁的白师胜拄着拐杖来到签单现场,他说:“我家17亩枣林全部参加了保险,自己就拿那么点钱,政府还给咱补贴,枣不烂是好事,我的收入不少,如果枣烂了还能领到一些赔款,心里也踏实多了!”。河口组的张君胜告诉记者,他们家有15亩枣林,丰收年景能收入2万多元,但2007年在秋季红枣收获季节,几天的连阴雨使红枣都烂了,树下成片的红枣看着都心痛着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枣烂掉,那场大灾当年几乎没收入,生活都成问题了。在签单现场,大部分的村民家里都有十多亩林子,红枣收成是他们一年的希望,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遭遇了2007年大灾之年后,当获知政府有惠农保险政策时,村民们热情高涨,不少的村干都开始找镇长希望试点工作放在自己的村上,农户也赶紧找村干部怕漏了自己,有的农户连夜将保费送到村干部家里要求参保。在当天还有村干部拉关系找保险公司想要为自己的红枣保险,但因省上给的试点指标有限,高杰村镇的40多个村子只有9个村子获得了试点,因此,红枣保险在枣区成了“抢手货”。
红枣产业:地方的支柱产业
红枣是陕西省陕北清涧、佳县、吴堡以及延川等部分县的主要农作物,全省种植面积253万亩,其中挂果林面积有193万亩。清涧是陕北红枣的重点产区,正常年景红枣产量10万吨,总产值可达3.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
靠天吃饭的枣农们最怕的就是枣树春季病虫灾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多雨裂果霉烂三大问题。谈及2007年那场六十年不遇的大灾时,县长马治东至今仍有切肤之痛,“看着满地的烂枣,那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将试点地区选在清涧给了枣农们很大的信心,也使县上对这一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看到了希望。
今年高杰村镇九个村的1万亩红枣有了这把“保护伞”,枣农心里踏实了不少。但这只占全省面积的几百万分之一,如果试点推广开来,在阴雨连绵的收获季节政策性保险能否为枣农真正撑起一片晴空呢?清涧县县长马治东说,红枣保险增加了我们的底气,但是并不会放松对灾害的警惕性,县上也运用提前预报天气,烘干技术、用塑料覆盖、鼓励红枣加工企业参加到抢收中来等手段让农户的损失降到最小。枣农们要过上好日子更多取决于灾害来临之前的未雨绸缪,提高自身事前防范和科技意识。据了解枣树易种易活,三五年就能结果。但由于缺乏科学栽培,重造轻管、广种薄收的现象在陕北产枣区非常普遍。据有关专家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大红枣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早熟、中早熟鲜食品和时宜加工品种的嫁接改造力度,增加品种份额,克服红枣品种相对单一带来的损失。
单签了就对农户负责
永安财险公司陕西分公司作为此次政策性红枣保险的承办机构,他们曾在陕北多地调研,最终选定清涧县高杰村镇九个村为保险试点。政府的财政扶持,枣农们对投保迫切的需求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但他们的担忧似乎远远多于枣农。
永安保险公司陕西分公司财险部经理成卫说,红枣保险尚属首例,对于新保险标的认识需要时间、实践,更需要保险公司对其作物不同生长期间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作详尽的了解,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数据统计来分析。如何建立一种既能保证红枣损失得到及时的处理,又能保证理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是枣农们和保险公司共同期盼的。“作为商业保险公司,我们的确也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我们也愿意为枣农们分担风险”,永安财险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根锁坦言,“既然是试点期间我们就应允许问题的存在,要在实践中改进。但我们和农户签了单就会对他们负责。”
有保险专家建议,尽快建立符合陕西省情的风险分散机制,即设立以保险公司农险经营盈余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可区分来源渠道,分别由保险公司和省财政厅负责管理和运营,同时实行赔付封顶政策,赔偿责任以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为限。通过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不仅可以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而且可以将正常年份农险经营盈余转入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使农民真正受益。(徐东罗姗李毅利)
红枣保险让农户心里踏实
6月10日,正值枣树开花时节,在离县城50多里地的高杰村镇,村民们早早地都集中到村小学里,他们要在这里看着自家的枣林上了保险才安心回家。
家住高杰村镇今年71岁的白师胜拄着拐杖来到签单现场,他说:“我家17亩枣林全部参加了保险,自己就拿那么点钱,政府还给咱补贴,枣不烂是好事,我的收入不少,如果枣烂了还能领到一些赔款,心里也踏实多了!”。河口组的张君胜告诉记者,他们家有15亩枣林,丰收年景能收入2万多元,但2007年在秋季红枣收获季节,几天的连阴雨使红枣都烂了,树下成片的红枣看着都心痛着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枣烂掉,那场大灾当年几乎没收入,生活都成问题了。在签单现场,大部分的村民家里都有十多亩林子,红枣收成是他们一年的希望,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遭遇了2007年大灾之年后,当获知政府有惠农保险政策时,村民们热情高涨,不少的村干都开始找镇长希望试点工作放在自己的村上,农户也赶紧找村干部怕漏了自己,有的农户连夜将保费送到村干部家里要求参保。在当天还有村干部拉关系找保险公司想要为自己的红枣保险,但因省上给的试点指标有限,高杰村镇的40多个村子只有9个村子获得了试点,因此,红枣保险在枣区成了“抢手货”。
红枣产业:地方的支柱产业
红枣是陕西省陕北清涧、佳县、吴堡以及延川等部分县的主要农作物,全省种植面积253万亩,其中挂果林面积有193万亩。清涧是陕北红枣的重点产区,正常年景红枣产量10万吨,总产值可达3.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
靠天吃饭的枣农们最怕的就是枣树春季病虫灾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多雨裂果霉烂三大问题。谈及2007年那场六十年不遇的大灾时,县长马治东至今仍有切肤之痛,“看着满地的烂枣,那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如今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将试点地区选在清涧给了枣农们很大的信心,也使县上对这一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看到了希望。
今年高杰村镇九个村的1万亩红枣有了这把“保护伞”,枣农心里踏实了不少。但这只占全省面积的几百万分之一,如果试点推广开来,在阴雨连绵的收获季节政策性保险能否为枣农真正撑起一片晴空呢?清涧县县长马治东说,红枣保险增加了我们的底气,但是并不会放松对灾害的警惕性,县上也运用提前预报天气,烘干技术、用塑料覆盖、鼓励红枣加工企业参加到抢收中来等手段让农户的损失降到最小。枣农们要过上好日子更多取决于灾害来临之前的未雨绸缪,提高自身事前防范和科技意识。据了解枣树易种易活,三五年就能结果。但由于缺乏科学栽培,重造轻管、广种薄收的现象在陕北产枣区非常普遍。据有关专家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大红枣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早熟、中早熟鲜食品和时宜加工品种的嫁接改造力度,增加品种份额,克服红枣品种相对单一带来的损失。
单签了就对农户负责
永安财险公司陕西分公司作为此次政策性红枣保险的承办机构,他们曾在陕北多地调研,最终选定清涧县高杰村镇九个村为保险试点。政府的财政扶持,枣农们对投保迫切的需求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但他们的担忧似乎远远多于枣农。
永安保险公司陕西分公司财险部经理成卫说,红枣保险尚属首例,对于新保险标的认识需要时间、实践,更需要保险公司对其作物不同生长期间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作详尽的了解,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数据统计来分析。如何建立一种既能保证红枣损失得到及时的处理,又能保证理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是枣农们和保险公司共同期盼的。“作为商业保险公司,我们的确也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我们也愿意为枣农们分担风险”,永安财险陕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根锁坦言,“既然是试点期间我们就应允许问题的存在,要在实践中改进。但我们和农户签了单就会对他们负责。”
有保险专家建议,尽快建立符合陕西省情的风险分散机制,即设立以保险公司农险经营盈余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风险准备金,准备金可区分来源渠道,分别由保险公司和省财政厅负责管理和运营,同时实行赔付封顶政策,赔偿责任以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为限。通过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不仅可以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而且可以将正常年份农险经营盈余转入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使农民真正受益。(徐东罗姗李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