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沈阳:小小树莓连通世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2票  浏览16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5月22日 13:46
  作者:傅淞岩05-1309:25:08
  
  美国社会学有个著名的“六度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辽宁沈阳东陵区祝家镇下楼子村山沟里的马德宽说:“咱一个农民,通过树莓,有机会同多个国家发生关联。”
  
  树莓从欧美转移到沈阳乡村
  
  几年前,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马德宽对致富还有些茫然。沈阳农科院一位老师告诉他个陌生项目:树莓,号称“果中黄金”,营养、药用价值兼备,是国际市场的宠儿。
  
  2006年,辽宁新大地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贵虹在意大利农村寻找商机,他发现树莓用途广泛,但因其过于娇嫩,采摘时不能实现机械化,而在欧洲人工采摘成本又过高。看到欧美人对树莓又爱又无奈,王贵虹意识到:“树莓迟早会转移到中国。”
  
  此时,东陵区正在打造树莓基地,每亩树莓补贴500元。树莓每亩稳定收入4000多元。随后,东陵区以新大地集团为龙头企业,种上了3万亩树莓。
  
  丹麦百瑞凡果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来到新大地,赞叹这是世界一流树莓园,希望长期合作,德国、挪威等国家的10多家公司纷纷来签订合同。
  
  感言:“六度理论”,表现出沈阳农民与企业家们关注世界的开放态度。当下,沈阳农业必须迅速承接世界农产品从发达国家的转移,最终在世界农产品竞争中取得优势。
  
  沈阳“树莓链”连通世界
  
  阜新市彰武树莓大户刘丽君,提起前年那次100亩树莓丰收后销售时的“惊险一刻”,至今还有些后怕。树莓很娇贵,必须用特制果盒装,24小时内须入冷库中。当时,如果不是及时从大公司求到冷藏车去救急,价值40万元的树莓就会在眼皮底下“融化”,刘丽君由此感叹:“若想抵御风险,农民必须找公司。”
  
  专家算了笔账,刘丽君的树莓园需要4万多个果盒、一辆冷藏车、一个专用冷库,而一个农民很难完成这样的投入。目前,新大地公司投入近2亿元,购置了浓缩汁生产线、果汁生产线、冻干树莓生产线等,在辽宁省内多个城市拥有3650个订单农户,在国内建立了7个区域销售中心,通过欧盟驻中国办事处等组织,辐射大洋洲及欧美市场。
  
  其实,沈阳目前15万亩的树莓种植面积已经跃居国内第一,沈阳正成为中国树莓之乡。
  
  感言:成为树莓之乡,依靠“公司+科技+基地+农户”链条。链条越长,越能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链条越开放,越可能成就一流产业。
  
  树莓产业不断“升级”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曾任黑龙江尚志市一面坡酒厂技术总监的徐静鹏,总爱听这首俄罗斯歌曲。俄罗斯侨民将树莓最早引种到黑龙江,一面坡是中国最早的树莓酒厂,却因缺乏创新而倒闭。
  
  被请到新大地的徐静鹏意识到,树莓酒作为国际尖端的酒饮品,需要在发酵技术、浓缩果汁工艺研究等各个领域寻求突破。目前,新大地集团已组建了中法合资波尔多树莓酒业有限公司,研制出10多种树莓酒。
  
  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制药研究所所长张岐山教授说,与新大地集团共同研发了一年,已用树莓籽油提取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软胶囊等,用树莓果提取出具有美容功用的硬胶囊,正准备大规模推广。
  
  4月18日,王贵虹阐述了他的“六度理论”:“沈阳农业企业,必须不断向世界开放,让自己的新型产品与世界上的‘陌生人’相遇。”
  
  感言:农业升级为工业,需要一系列技术搭台,需要跳出惯性思维,与食品、医疗、美容业、工业等更广泛的行业取得联系,最终“变身”为新兴产业集群。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