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广东水果进口快速增长 国内水果产业面临三方困难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9票  浏览9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24日 17:00
  中国经济网深圳8月24日讯(记者杨阳腾、通讯员周颖)记者今天从深圳海关获悉,今年1-7月,广东省进口鲜、干水果及坚果(以下简称“水果”)53.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3.5%;价值5.8亿美元,增长48.1%;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078美元,上涨3.2%。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今年1-7月份广东省水果进口主要特点:一是月度进口量保持快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除4月份外,广东省各月份水果进口量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7月份当月进口9.6万吨,增长67.7%,比6月份72.3%的年内同比最大增幅回落了4.6个百分点。二是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占主导地位。1-7月,广东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水果52.4万吨,增长45.7%,增幅高出总体水平2.2个百分点,占同期广东省水果进口总量的97.2%;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水果1.5万吨,下降5.2%。三是私营企业进口倍增,国有企业进口逆势下降。1-7月,广东省私营企业进口水果33.7万吨,迅猛增长1.1倍,占62.5%;同期,国有企业进口14.1万吨,下降8.8%,占26.2%;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7万吨,增长9.4%。四是主要自东盟进口,自智利和美国进口大幅增长。1-7月,广东省自东盟进口水果36.2万吨,增长46.3%,占67.2%,位列进口来源地首位。同期,分别自智利和美国进口水果8.6万吨和6.4万吨,分别增长85.7%和53.7%。五是榴莲、山竹果、龙眼位列进口主要品种前3位。1-7月,广东省进口鲜榴莲13.5万吨,增长38.7%;进口鲜或干的山竹果7.1万吨,迅猛增长1.3倍;进口鲜龙眼7万吨,增长36.2%;3者合计占51.2%。
  
  据介绍,自2003年7月1日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协议正式生效以来,我国对东盟多种水果实施零关税,使得从东盟国家进口水果的通关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东盟国家种植的热带水果上市时间早于我国南方地区,从而具有抢占市场的先机;此外,东南亚国家日照时间长、水份充沛使得其出产的水果品质高、种类多、口感好,深得我国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也极大地刺激了进口积极性,带动1-7月广东省水果进口量大幅增长。
  
  然而,水果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国内农业特别是水果种植业带来一定的冲击,“洋水果”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消费者对国产水果的需求,削弱国产水果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广大果农的收入,打击果农的种植积极性,长远而言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水果产业发展仍面临多方面困难
  
  一是国产水果结构较为单一。我国水果种植结构较为单一,苹果、梨、柑橘三大树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果树面积比重偏大,同时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水果成熟期过于集中,容易导致结构性、季节性的产量过剩,使得收获期市场销售压力加大,而在非收获期及其他高档水果市场上的份额则容易被进口水果所挤占。
  
  二是我国水果质量标准建设滞后。国外产品质量标准在生产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工作却相对落后,且制定周期较长,标准难以与国际接轨;我国2005年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涉及苹果原农药只有48种,远少于美国、日本和欧盟,导致国产水果在质量标准上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
  
  三是深加工能力欠缺,产品增值率较低。鲜果采收后通过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环节可有效促进果品营销、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国水果深加工能力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欧洲各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90%以上,我国却不足40%,进一步削弱了国产水果的竞争力和产业盈利能力。
  
  为此深圳海关有关专家建议:一是加强对水果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给予果农适当的的优惠与补贴,提高其种植积极性;二是对国产水果品种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分散市场风险,同时加快国内水果质量标准制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良产品质量;三是提高国内水果加工企业在深加工环节的能力,提高商品化处理率,提升国内优势水果及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