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银杏何以成“道旁苦李”
作者:严华明
泰州盛产银杏,由于品质优良,主要品种“大佛指”曾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认定为唯一的无公害产品。“银杏仙子”的传说,“银杏之乡”的美称,“摇钱树”、“子孙树”的风光,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倍感幸运和自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银杏每公斤都在60元到80元之间。可是从2002年开始,银杏价格一路下滑,从每公斤30元到20元再到10元左右,今年更是“失势的凤凰不如鸡”,每公斤180粒至190粒的一级果收购价仅为3.6元,每公斤220粒左右的二级果只能卖到3元,而等外果甚至跌至每公斤2元以下。这个价格不仅远远低于其它一些农产品,甚至“贱”到了“卖不过小青菜”的地步。
过去吃不起的金贵品,如今可以尽情享用,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高兴。但对于果农,心里却未免有些悲凉,而且,作为泰州一个曾被看好的特色产业,这样的情势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规模上去了,“卖难价贱”问题却让银杏业陷入困境。这当中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场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市银杏产量仅为1000吨左右,出口量高达80%,去年我市银杏产量突破1万吨,是80年代的10倍,而市场需求量却未见增长,供大于求的市场把银杏打入了“冷宫”。然而,这难道仅仅是市场的问题吗?
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银杏生产还是以果实售卖为主。银杏可以食用,但银杏有微毒,又不能大量食用,且银杏味苦,不像其他水果那样香甜可口,尽管对人体有益,许多人未必就喜欢吃。这客观上限制了它的销量。其实,银杏除了果的价值外,银杏叶中黄酮和内脂类化合物含量很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银杏木质也属上乘,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已达到每立方米2000美元。这些都是可以发展开发的空间。正是对银杏价值认识的狭隘、肤浅和单一,限制了银杏作为一个产业的孵化和发展。这提醒我们,要真正把银杏改造成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不单单意味着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加强产业规划,走“苗、叶、果、干”全面利用、多种经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不但是题中之意,更是势在必行之事。
这方面,政府那只“有形的手”能够更积极地发挥作用。因为果农可以通过种植银杏,形成种植规模,但如果要真正将银杏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则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发挥作用。比如,加大产业规划和指导的力度,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推动银杏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再比如,指导果农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经营,提高果农驾驭市场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培育和培养,进而逐步实现从种树到卖果、从生产到销售、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等全方位、一条龙、一体化的指导和服务,等等。
俏银杏成为“道旁苦李”也许只是一个个案,但在中央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认真研究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