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挑大梁——甘肃省敦煌市葡萄产业成长记
敦煌葡萄从一开始的零星种植,发展到今天的7.18万亩;全市农民人均葡萄收入1398元。从过去的无名小卒,而今,敦煌葡萄成功注册“阳关”品牌;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由过去的仅限于当地和周边地区销售,如今远销重庆、成都、武汉、广州、拉萨、哈尔滨、银川、北京等3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还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地。小小葡萄,从一个配角,开始走上敦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舞台,唱起主角,逐步挑起了敦煌农民增收的大梁。
(一)
自1995年敦煌市进行棉花产业结构调整率先迈入小康以来,农民增收一直徘徊不前。如何打破僵局,切实解决九万多农民增收的难题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
敦煌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是全国最适宜种植葡萄的四个地区之一,具有发展优质林果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
七里镇秦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秦绪刚掐起指头算起了增收对比帐:“棉花与葡萄相比,棉花最高亩产籽棉700多斤,按每斤2.65元计,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除去化肥、籽种、机耕、人工摘棉等费用,净落300元,这还不算农民的劳动力。定植三年的红提葡萄,亩收入近4000元,至于到丰产期,收入更高,亩收入可达万元,是棉花收入的5倍”。
“葡萄不仅效益显著,而且节约用水,水资源利用效益也很高。”敦煌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算了这样一笔帐。“成龄葡萄年用沟灌技术,全生育期需水400方,棉花全生育期需水800方,是葡萄的2倍。在农田每投入一立方水,种棉花产值为2.5元。而种无核白葡萄产值为12.5元,为棉花的5倍。如果种红地球葡萄每立方水产值为25元,则更是棉花的10倍。”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显著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加坚定了敦煌市委、市政府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1998年,敦煌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面对市场,邀请专家论证分析,依托敦煌独特优势,确定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建设5万亩葡萄基地,并于1999年启动实施,至此,敦煌葡萄产业真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自2000年以来,在市乡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葡萄基地建设得以健康发展。截止2008年,全市葡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4.18万亩,全市葡萄挂果面积达2.96万亩;葡萄总产量达3600万公斤,总收入13000万元,分别占全市水果总产量4108万公斤和总收入1.52亿元的87.6%和85.5%。
(二)
敦煌市制定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葡萄产业的长足发展。2000年以来,敦煌市委、市政府多方争取,筹措资金800余万元,乡镇村组筹资4000余万元,用于葡萄产业的发展,这在敦煌的农业结构调整史上堪称先例。全市先后建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葡萄生产专业村组示范片区3个,示范面积5860余亩;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5个,示范面积2600余亩。
强化“造血”功能,是敦煌市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的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着“适时、适用、实效”的原则,结合电视讲座、科教集市、科技下乡等活动,解难释疑,开展宣传。2006年以来,敦煌市每年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均在450场次以上,培训骨干400人,培训果农4.5万人次以上,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5万份,有效提高了农民种植葡萄的水平。敦煌市林技部门在全市设立了科技服务热线,开通了市乡林业站的办公电话和技术人员的个人联系电话,在技术人员与广大果农之间架起了一座技术桥梁,有效解决了农民发展优质葡萄产业的后顾之忧。
敦煌市把兴办葡萄产业龙头企业作为葡萄产业基地建设的配套工程,先后建成恒温保鲜库20多座,鲜贮能力达到10000吨;培育季节性果品批发集散市场5个,以葡萄生产为主的优质林果生产专业协会8个,规范流通销售组织14个,培养流通经纪人460多人,为敦煌葡萄产业长足发展蓄足了后劲。
为了打响敦煌葡萄品牌,敦煌市积极注册了“阳关”牌商标,申报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无机食品。敦煌葡萄生产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称号,“敦煌红地球葡萄”、“敦煌无核白葡萄”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中华名果”。这更让敦煌葡萄如虎添翼,香飘四方。如今,阳关葡萄已远销重庆、银川、北京等3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还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地。
(三)
走进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柏油路、新颖别致的小康房和成片的葡萄地,标志、丰田、北京现代等名牌小车在这里随处可见。今年40岁的村民段海宏自豪地说,靠种植葡萄,我开了农家园,买了小汽车,建了小康房,在城里还买了楼房,是葡萄让我脱贫致了富。
古阳关下的阳关镇,立足优越的光、热、水资源优势,选择了发展葡萄这一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目前,全镇葡萄定植面积达到14068亩,占耕地面积的98%,成为我省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2008年,全镇葡萄总产量达515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58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0元,比上年增加880元。已有43%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15%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23%的农户在城市购买了楼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乡镇。
走进龙靳村村民许静去年新建的高标准小康房里,电视机、冰箱、电脑、高档家具一应俱全,加上别巨匠心的布局和新潮装修,让人耳目一新。朴实憨厚的许静说,80年代,我家4口人,种着6亩,主要种小麦和红萝卜,一年收入1000多元,过年才能吃上肉,穿上一件新衣服,盼望过年。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葡萄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我种的10亩葡萄一年能收入10万元,收入增加了,2000年,在城里买了一套楼房,2007年投资18万元又新修了小康房,我们现在的日子真是天天在过年。
2000年,七里镇秦家湾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种植红地球葡萄,在技术人员的抓点示范下,葡萄面积从2000年的44亩增加到2008年的1096亩,户均达到9.7亩,人均2.48亩;葡萄产量由2002年的6. 3万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60万公斤,葡萄的经济总收入由2002年的13.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50万元,仅葡萄一项该村人均收入1.32万元;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新兴支柱产业。由此辐射带动,已初步建成秦家湾、李家墩、大庙、南台、习滩党河沿线七里镇葡萄产业发展带。2008年,七里镇累计发展葡萄9300余亩,成为党河灌区红地球葡萄发展的重点乡镇,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三分之一来自葡萄。
秦家湾村一组村民牛新军,2000年率先响应市委、政府的号召,将自家的承包地种了4亩红地球葡萄。在林技人员的指导下,2003年葡萄产量达到16000斤,收入3万余元。2005年以来,他葡萄园的总产量控制在10000公斤,收入4.5万元。
转渠口镇转渠口村六组从2000年开始种植红地地球葡萄,到2008年,累计发展葡萄480亩,2008年总产达到2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万元,人均葡萄收入5500元。
如今,葡萄种植成了农户的自觉行为,种植葡萄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今年,全市新植葡萄3万亩,成为敦煌农业发展史上种植葡萄面积最多的一年。
(四)
2008年9月,敦煌市成功举行了首届中国.敦煌葡萄节,召开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敦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唱响阳关葡萄沟,建设鸣山葡萄带,发展党河葡萄区,打造敦煌葡萄市”的宏伟目标,描绘了敦煌葡萄产业发展新的蓝图,研究制定了新的葡萄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孙玉龙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敦煌市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酒泉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按照“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到2012年,建成阳关镇、七里镇、杨家桥乡3个以葡萄为主的林果生产专业乡,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全市农民来自葡萄产业的收入达到4064元。建成西北最具特色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天降丽珠到人间,红黄紫绿迷醉眼。酿得琼浆透心脾,熏醉蜂蝶舞花间。”这是一位敦煌林技推广工作者对敦煌葡萄的深情描述和赞美,骄傲和怜爱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丰收的喜悦和甘甜浮现在我们眼前。是的,面对一架架一串串丰收的葡萄,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欣慰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