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探访“水果之乡”沙坪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咸宁新闻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85票  浏览17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0月14日 13:44
  早就听说崇阳县沙坪镇的水果比较有名气,并且享有“水果之乡”的美誉。日前,记者来到了沙坪镇,探访该镇党委政府如何带领群众向荒山、荒坡进军,大规模种植优质水果,变荒山为金山、银山,让浓浓果香飘万里,成为富农强镇的增长点。
  
  (一)
  
  9日上午,记者在沙坪镇政府干部的带领下,驱车前往该镇水果种植专业村——东关村采访。从镇政府出发,往县城方向500米左拐进入一条盘山公路,车子盘旋行进5分钟后,就进入了东关村境内。放眼车窗外,沿路两旁的山上山下尽现果树
  
  不知不觉中,车辆在一处山坡的平地嘎然而止。只见一幢上下二层混凝土结构的漂亮小洋楼出现在记者眼前,小洋楼四周被果树簇拥掩映,果树上的水果虽然已经采摘开始落叶,但是仍然能够闻到水果的余香,随之而来的是阵阵扑鼻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
  
  进入房屋来,宽敞的大客厅,温馨典雅的房间装饰,别具一格的装修风格,让记者想不到在这荒野之处竟有如此令人向往的“世外小桃源”。这就是水果种植大户彭寿良的基地
  
  对于记者一行的到来,勤劳憨厚的彭寿良放下手头上的工作,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讲述了他种植水果的发展历程和依靠水果种植换来的幸福生活。2002年,他依靠国家土地平整的惠农政策,将村里壹家岭一处荒山承包下来,开荒种植水果。夫妻俩天天泡在山上,当年就种下40多亩优质丰水梨树,为了便于劳动和果园管理,他干脆在山上搭建简易房屋,把家安在了果园的山坡上,以至后来的面积发展到120亩。
  
  付出总有回报。2005年彭寿良家果园的果树开始挂果,当年销售水果收入15万多元。以后从20万元、25万元、30万元逐年增加到今年的40多万元。当年,他家连买自行车都有些困难,如今机动车换了一辆又一辆,还投入资金20多万元,把当年果园的泥瓦房建造成了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房,建成后,又花20多万元钱进行精装修。
  
  “花60多万元在人烟稀少的果园建造这么漂亮的房子,还不如在县城买一套精品房呢?”面对记者的疑虑,政府干部快人快语道出了彭寿良的心声。“彭寿良是想利用果园现有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果林及有利的环境资源,开办农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这时,彭寿良才娓娓道来他正在实施的第二大创业计划。“原来这山上是‘三不通’(不通路、不通水电、不通电话、有线)”,随着水果种植户的增加,镇党委政府心系果农,适时解决了‘三通’问题。山上一年四季有花有果,自然环境好,空气新鲜,生态环保,这些是城里人无法拥有的,我这里却可以免费享受,我要依靠这些优质资源,赚城里人的钱,我农庄的名字都起好了,随便点,就叫‘果园农庄’,现在精养鱼池挖好放鱼了,绿色蔬菜园也耕作了,生态养鸡养猪也在进行着,12间客房也装修好了,可楼上的棋牌室、娱乐室还要添置一些设备,还要在农庄的旁边建一个室外球类场,等这些到位了,我的‘果园农庄’就可以开张迎客了,打算5年收回成本。那时,我人生的两个梦想(水果种植成功走上致富之路、农庄开园迎客)都实现了,我的目标是果园和农庄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用你的聪明才智再加上你的辛勤劳动,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的。”记者离开时,这样祝福着彭寿良。
  
  通过种植水果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彭寿良只是沙坪镇众多水果种植户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2003年,沙坪镇党委政府引进四川老板邹德木投资100万元在东关村建成500亩集生态、科技、旅游为一体的关山生态园。基地主要栽种有丰水梨、黄金梨、水蜜桃、红玫瑰李、红太阳杏、枇杷等6类18个品种。果园全部采取有机栽培,实行套袋管理,纯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亩产纯收入4000—8000元。
  
  邹德木种植水果致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还有县委县政府和沙坪镇党委政府对水果种植户的有关优惠政策和相关扶持,东关村的农民纷纷开始种植水果。通过几年的发展,东关村水果种植大户(50亩以上)32户,面积达到3560亩。
  
  正是因为有了邹德木的示范效应,不但东关村水果发展迅猛,以东关村向周边的古城、担水、源头、排上等村辐射,联片开发水果基地,掀起了全镇水果开发的高潮。
  
  (二)
  
  记者继续探访,来到水果种植大户何景龙的基地。
  
  今年38岁的何景龙,是沙坪镇东关村3组村民,2000年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回乡的他瞄准了村里一处叫“花果山”的荒山。他和妻子商定,决定开发荒山水果种植。当时才27岁的何景龙带着妻子来到“花果山”,搭建一个简易房屋住下来,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业之旅。
  
  何景龙夫妻俩先是动手砍掉荆棘杂木茅草,然后挖茶蔸、杂树根,一连半个多月,夫妻虽然俩双手都磨起了血泡,但开出荒草地才2亩多。请人工一时又拿不出现钱。为了赶上季节,妻子只好从娘家请来10多人帮忙。当年开出荒山10多亩,并想方设法筹集购果树苗的款项,栽下了梨树。到2007年,何景龙先后投资20多万元,将果园面积扩大到100多亩,栽上了丰水梨、桔子、枇杷等精品水果,个中的甜酸苦辣只有他们夫妻俩才能体会。现在的何景龙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一穷二白的小伙子了,光水果基地一年的收入就达18万元,一家四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你们没有技术和经验,怎么敢冒险向水果种植这个行业挺进啊?”
  
  “当初心里也没底,反正就是觉得当一个守着几亩薄田地过日子的普通农民,生活难有起色;外出打工,虽然在经济方面稍微好点,但是要看人脸色行事,再说,打工也是青春饭,不能拖家带口在外打一辈子工,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唯有回家靠土地养家糊口。当时种植水果,是我唯一的选择,幸运的是沙坪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随着水果开发的热潮,镇党委政府除了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外,特别是在技术管理方面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每年都要组织我们到县特产局进行水果种植技术的学习培训3次以上,还经常聘请华农等院校的专家亲临果园现场指导传技授艺,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些果农。再加上几年的摸爬滚打和实践中的感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在技术方面已经不成问题了。”面对记者的提问,何景龙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接着,他和记者聊开了他在果园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
  
  “山上果园土壤较为贫瘠,要保证水果的味道,特别是丰水梨,既要好吃又要好看,水份多味道甜,只有向生态果园发展,我家的果树全部施有机肥。今年,我在果园基地养了10头母猪、60多头肉猪,把由此产生的猪粪作为有机肥施放到果园,仅此节约近8000多元的成本,养殖的粪便给果树施肥,果树结出的水果好看好卖,两项相辅相补,经济效益双收,一举多得,这也是我家的的丰水梨为什么比较俏销的原因之一。”
  
  谈及未来发展时,何景龙的妻子充满信心地说,“现在条件好了,政府从各方面大力支持我们,今年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水果旅游采摘节”,我家就是其中的直接受益者,我家的果园基地成为全镇唯一的采摘点,当天来了许多的外地游客采摘,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为了把100亩水果育成精品,明年计划养原种母猪30头,肉猪200头,基地全部施有机肥,打造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链,争取果园和养殖每年总收入达到30万元。”
  
  (三)
  
  2007年,黄平华放弃城镇优裕的生活,投资8万元,租赁东关村下西塘一处60亩的荒山,栽种了梨树、枇杷、沙糖桔等果树。目前,已经发展到170多亩,今年小受益,收入5万余元。
  
  “现在这么好的优惠政策,何不大干一场。我为当初作出了这样的决定而感到高兴。”她和记者说开了。
  
  “当年,我承包荒山种植水果,正好赶上了‘国家低产林改造’项目的优惠政策,每亩按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10年,政府还投资80多万元,新修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盘山公路到我的水果基地,为果园生产建设,我购买了抗旱抽水机、喷药机、割草机等农机设备,享受到了1500元的农机补贴。等到3年后,果树全部挂果丰产,我的收入就可是这个数字啊。”黄平华向记者伸出了六个手指头,做了一个比较时髦的动作,暗示记者是60万元。
  
  下午,回到沙坪镇政府,记者和该镇党委书记李林刚聊起水果话题时,他打开了话匣子。近几年来,沙坪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在山上再造一个崇阳的目标,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全镇规划水果发展面积3.3万亩。目前已有水果大户近100户,面积达1万多亩,开发主体既有典型大户、外商投资、也有机关干部、村干部和下岗职工,成立了花果山、百果园2个专业水果合作社,帮助果农互通相关信息,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仅水果产业一项,全镇人平增收近400元。
  
  好品牌是靠卖出来的,不是评出的。崇阳沙坪的水果在销售市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主要有梨、李、枇杷、油桃、水蜜桃和葡萄6个主打产品。水果合作社在武汉、长沙、广州设立了销售部,并有部分优质水果打入了香港超市
  
  为了更好的服务果农,解决水果丰产同时上市,销售压力的问题,目前,该镇通过招商引资,计划投资1000万元,兴建万吨水果冷藏库的项目已经选址,到时,可实行反季节水果销售,价格会更好,将为沙坪镇的水果销售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通道。
  
  水果富农,香飘万里。沙坪镇享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名符其实。
  
  (约记者 锦阳 汪国文 徐功频  通讯员 王晗 曾凡英 实习生 杨渊)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