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柑桔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四在农家”发源地 红金桔结满蜜一样生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商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3票  浏览18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8月31日 17:17

四在农家发源地,余庆县罗家坡村

金桔结满蜜一样生活

  “有女不嫁罗家坡,爬上山顶打哆嗦,遍地都是干沙地,井水不够一家喝。”这是二十年前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自编的顺口溜。然而,因为有了老支书周修平等基层带头人“穷则思变”的奋力拼搏,这个昔日连“叫花子”都不去的地方,却成了全国闻名的“四在农家”发源地,100多人的山寨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

  -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路”

  8月26日下午,记者由余庆县城出发,沿清澈的满溪河逆流而上,过了满溪村大桥再走一段路,“罗家坡”几个字赫然眼前。沿着一条宽4米的水泥路往上爬几百米,就到了罗家坡。

  同行的满溪村村主任冯仕金告诉记者,这条路原来是一条“羊肠小道”,80年代中期,村民种水果有了钱,每家都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但是由于路太烂,自行车只能推着出寨子,过完满溪桥后骑着进县城,回家时因为上坡路太陡,只能扛着车回家。

  1989年底,在村委会的号召下,村民自筹资金,自己动手,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的苦干,一条3米宽、680米长的进寨路修到了家门口。去年,政府投资一部分,全寨集资10多万元,将这条进寨路硬化为水泥路。

  “以前我们这里很穷,地理环境恶劣,经常发生地质灾害,村民都住在陡峭的山梁上,没有田,也没有一块平土,辛辛苦苦一年种的粮食,不到半年就吃完了。”据罗家坡村民组长周青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罗家坡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叫花子到寨门口都找不到路进寨。

  “现在我们种水果,一亩水果的收益要抵5亩田的水稻。”周青说,现在一亩水果收入4000元到5000元,全寨目前种植了200多亩水果,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卖,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如今的罗家坡是:“山清水秀河长流,红果绿树满枝头;公路修到寨门口,自来水院里哗哗流;闭路电视进农家,茅草房变成小洋楼;程控电话安装好,信息掌握在手头;科技致富甜头多,今后日子有奔头。”而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老支书周修平当年一个大胆的尝试。

  -红金桔带富一寨人

  “那种穷日子实在是穷怕了,只有找出路,才能改变苦日子。”老支书周修平说,当年政府为了帮助罗家坡人找出路,进行了许多项目尝试,但由于土地薄脊、沙地无水,种什么没有什么。

  1980年,县农业局派科技人员到罗家坡育桔子苗,但苗都销外地,当地没人愿意种。当时任罗家坡组长的他意识到:只育不种,到时别人富了,自己还是受穷。1984年,他自费到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学习,掌握了播种、育苗、嫁接、防病等技术,并订阅了大量书刊。对20多株老桔树进行精心管理,大胆探索,培育出了优质嫁接果苗。学习回来后,他自己先种了4亩温州无核蜜桔,并动员寨里的8户人家一起试种。

  到1986年的时候,周修平种的蜜桔结果了。“又大又红的蜜桔让寨上的人不得不信服。”于是,他无偿提供果苗和技术给乡亲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有了钱,日子开始富裕起来。

  “1995年,周支书买了寨里第一辆摩托车,寨上有10户人家安了程控电话(当时安一部电话3000多元)。当年11月,村民自筹资金近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周青自豪地扳着指头算,如今23户人家有24辆摩托车。从2003年寨里有五六部手机开始,到现在全寨有50多部手机。

  “所有这些,一靠党的政策好,二靠科技指导,三靠地方政府扶持,四靠村民勤劳奋斗。”周修平很谦逊地说,从1980年到2000年,经过20年的奋斗,罗家坡人靠种果树脱贫。

  从2000起,余庆县开展农村学教活动,干部进村入户,罗家坡人“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日渐强烈,自筹资金改变寨容寨貌,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使“四在农家”活动不断深入发展。 
 
作者: 记者 刘坤伦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