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潜心发展葡萄产业 掘出农民致富宝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桂林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9票  浏览17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8月20日 15:47

  ——兴安县创建广西首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纪实
  
  希望的田野
  
  核心示范区门楼

  □本报记者 文烨 通讯员 邓桂荣
  
  今年3月上旬,兴安县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以下简称“葡萄核心示范区”)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广西首批12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之一。
  
  在第七届兴安葡萄节暨第九届桂林米粉节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溶江镇莲塘村前的葡萄核心示范区看到,在示范区门楼四周,到处都是看不到边际的葡萄园。一个个村口,一个个路口,随处可见到正在忙碌购销葡萄的人,到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果农果园采摘下一串串乌黑发亮的葡萄,挑到路口、村口,摊放在塑料布上,然后一串串修剪清理,再分类装进一个个白色泡末箱中,码放成一座座小山。
  
  一辆辆大卡车开来了,果农便将一筐筐葡萄装车外运,销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所到之处,那一串串晶莹透亮的、散发着香甜气味的、美若红宝石的葡萄,让人馋延欲滴。
  
  无论是采摘葡萄的果农,还是分检葡萄的果农,还是装车外运的果农,他们大部分开着小车。
  
  一条条水泥公路,连接着一个个新楼房鳞次栉比的生态乡村;一个个生态乡村镶嵌在绿色的葡萄园中,特别惹人注目。
  
  溶江果农唐普义高兴地告诉记者说:“我们这些小车,都是通过种植葡萄所赚的钱买的,我们新修的楼房,也是通过葡萄收入建的,说句心里话,葡萄园就是我们发家致富的‘藏宝地’!”
  
  兴安县葡萄核心示范区的巨大变化,是兴安历届领导潜心发展葡萄产业,掘出农民致富宝藏的结果,是兴安人民敢为人先,奋勇开拓,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夺得广西首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当地党委、政府引导我们发展葡萄产业,让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现在,村民的生活好了,进村道路全部建为水泥路、柏油路,村庄绿化美化得像一个个公园,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地处葡萄核心示范区的溶江镇七里圩果农陈汝军感慨地说。
  
  兴安葡萄核心示范区,位于兴安县溶江镇、严关镇葡萄主产区,沿兴桂高速路、桂黄一级公路为中轴向两边延伸,涉及两镇、13个村委、110个自然村、15277户,总人口45780人。核心区葡萄面积共6000亩,拓展区面积有1万亩,辐射带动溶江、严关两镇特色农业区域面积多达5万亩。
  
  记者驱车来到葡萄核心示范区部分村庄采访了解到,不少当地农民通过种植葡萄脱贫致富,修建了别墅式的新楼房,开上了小车,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兴安县委书记阳明说:“兴安历届县委、政府重视发展葡萄产业,到现在已有30年历史。兴安自去年以来,精心打造现代特色农业(葡萄)核心示范区,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共投入资金9350多万元,如期完成了‘十大’改造提升工程近20个项目,并获得自治区首批命名表彰。葡萄产业已成为兴安农业的支柱产业。”
  
  近两年来,兴安将葡萄产业与贯穿核心示范区的灵渠南渠的旅游潜能结合起来,沿着灵渠两岸建起广西第一条休闲绿道,成功打造出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家旅游、采摘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带,实现了葡萄产业的运行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经营产业化,引领当地传统的葡萄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葡萄核心示范区通过提升打造,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种植技术进一步改进,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步走向经营组织化、生产标准化、装备设施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兴安县县长高亮说。
  
  ●敢为人先 精心规划效益显著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现代特色农业(葡萄)核心示范区创建活动的要求,兴安县委、政府在桂林市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敢为人先,通过精心策划,于今年3月通过自治区验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种植效益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内葡萄全部采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葡萄促成栽培技术、巨峰葡萄错峰栽培技术,种植效益明显增加。在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动下,示范区种植出来的葡萄达到无公害果品质量,销售价格比其它产区提高2元/公斤,每亩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一年两收技术每亩可增加产值6500元;葡萄促成栽培技术可让葡萄提早15天上市,亩新增产值达7000元左右;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亩节约6个工,节约肥30斤,节约成本470元。山地错锋栽葡萄种植基地,采用夏梢结果技术,让葡萄成熟期从8月份推迟到10月份,避开葡萄销售高峰期,销售价格在12元/公斤以上,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试验推广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利用秋冬闲置葡萄园套种草莓等经济作物100亩,每亩可让农民增加收入1万元左右。
  
  经营组织化进一步加强。在示范区经营组织化提升方面,精心选择5个葡萄专业合作社进行升级打造,培育了“肖卷忠葡萄”和“错峰”优质葡萄品牌2个。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主体作用,要求社员做到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目前5个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200多个。同时组织涉农加工企业,进行葡萄加工,桂林市农业龙头企业皇冠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葡萄果品深加工,年产葡萄水果罐头1.2万吨,70%的产品出口国外。
  
  装备设施化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内实施水电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工程,加强园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等农田设施建设。在溶江镇新建占地3.45亩、1000立方米的葡萄冷藏、洗消、包装物流中心;在兴安城东高速路口对面新建占地46.14亩的农产品冷藏服务中心,库容25000立方米,储存量达1.2万吨;在严关镇新建占地30亩的华南葡萄交易集散中心。
  
  生产标准化进一步规范。兴安县农业局制定了《兴安县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并在示范区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区内葡萄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对社员进行培训,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病虫害综合防治以生态防治为主,推广应用太阳能灭虫灯108盏、性诱捕器3000套、黄板12000张,整个示范区成为了广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葡萄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葡萄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素集成化进一步提升。在资金筹措方面,有效运用财政、金融、市场等多种手段整合资源要素,积极争取上级和各部门涉农扶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水利、土地、农发、扶贫等农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核心示范区内实施。依托兴安县葡萄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广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中国葡萄分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葡萄专家、学者向农技人员和农民传授国内外葡萄种植先进实用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葡萄一年两熟、葡萄促成、错峰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植保等新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示范区葡萄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化进一步增强。示范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6万亩,去年总产量1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07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4%,其中人均葡萄纯收入达到6320元,占示范区农民人均收入的45%,比2013年人均葡萄纯收入增加1608元。兴安在示范区沿22公里长的灵渠(南渠)两岸建设的绿道,年吸引游客20万人,新増旅游收入5000万元,初步形成了一主多辅、一体多元的“核心示范区”农业观光旅游带。
  
  城乡建设进一步美化。示范区建设做到与“美丽兴安”乡村建设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对示范区周围环境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涌现出了马头山、莲塘、江西坪等新农村示范村。同时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了溶江镇、严关镇城镇化建设,完善核心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功能,实现核心示范区农业产业与统筹城乡建设同步发展。在果园和休闲观光所在的村庄,有效推进了城乡风貌改造、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建立污水处理点1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77盏,道路扩宽改造34公里,水利建设9.1公里,电力建设8公里,立面改造农户楼房71栋,文化活动室12个、球场12个、戏台7个,农业文化休闲设施进一步完善。
  
  ●领导重视 科学规划措施得力
  
  “兴安县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快,效果好,源于在创建过程中做到了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得力措施,从而激发了干部群众的主人翁的创业精神!”阳明说。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兴安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以葡萄为主导产业,突出“五化、两结合”,科学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溶江镇莲塘村为核心区,通过大棚改造、节水灌溉、技术集成、农产品深加工链、专业合作社、冷链物流等项目的实施,对原有的技术、装备、经营体系等进行改造和提升,并结合兴安绿道及新农村建设,推进兴安葡萄产业的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实现葡萄示范区建设与农业观光旅游、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加强组织领导,兴安县专门成立了现代特色农业(葡萄)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由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日常工作。为加强责任,将“十大”改造提升工程近20个项目落实到有关县直部门、乡镇实施,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多措并举,整合资源要素。兴安有效运用财政、金融、市场等多种手段整合资源要素,积极争取上级和各部门涉农扶持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水利、土地、农发、扶贫等农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核心示范区内实施。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项目市场化运行模式。
  
  统筹城乡,打造产业特色。针对示范区覆盖两个镇13个村委,灵渠(南渠)水路、休闲绿道贯穿其中的区位优势,兴安在示范区总体规划上,突出了统筹城乡建设和旅游观光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快溶江镇、严关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核心区域点、面、线市政布局,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功能;另一方面,对休闲绿道沿线村庄房屋立面进行改造,并在灵渠(南渠)两岸重要节点修建临江公园、码头、漂流区,结合绿道所经过的葡萄、草莓、油菜种植区,供游客徒步、骑行、采摘、漂流探险,努力打造灵渠水韵、田园风光、新村风貌等现代农业景观。
  
  强化督查,促进创建工作。按照自治区要求,兴安将葡萄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对相关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的绩效考评内容,进行年终考评,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及责任人要进行问责,对工作好的单位给予表彰。督察工作实行双管齐下,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和县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叉督促检查工作,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日常指导,从而确保示范区创建任务的完成。
  
  ●推广科学文明种植技术 实现葡萄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来到溶江镇五甲村委牛田村千亩反季节山地葡萄示范基地采访,只见一个个平缓的山坡上,是一片片白色葡萄棚,一眼看不到头尾。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大田里的葡萄已在上市,而这山上的葡萄则还是果子不大的青果。
  
  “这是我们兴安近年推出的山地错峰葡萄,它是兴安县创建葡萄核心示范区的重要措施之一。”错峰葡萄种植大户张雪峰说。
  
  严关镇前发水果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戴前发,在葡萄核心示范区种植早熟促成葡萄和自然熟葡萄20亩,年收入40多万元。
  
  兴安的葡萄于1986年起源于溶江,通过近30年的推广,葡萄产业目前已在全县各乡村规模发展,到2015年,兴安种有早、中、晚熟葡萄品种30多个,总面积达14.5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20万吨。
  
  近年来,兴安在核心示范区规模推广有机、生态、安全的自然熟葡萄、促成早熟葡萄和山地错峰晚熟葡萄等,走出了一条产业文明提质发展之路,实现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溶江镇因在葡萄产业文明方面成绩突出,今年春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自治区文明办主任杨征文到溶江考察时说,兴安将两个文明建设很好地融入葡萄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的大丰收,其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图片均记者 文烨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