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农批市场生存调查
路在何方
重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
为避免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市经贸局负责人表示,不鼓励各镇街继续兴建农批市场,与其开发新的农批市场项目,不如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市场,进而提升我市农批市场整体竞争力。
市场的兴旺需要开发商和市场经营者长期的投入和培育,也需要政府部门为其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我市应当如何避免农批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推动农批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呢?
不少农批市场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已基本饱和,如果再投资兴建农批市场只会加剧竞争,成功机会不高。“我断言,农批市场谁上谁遭殃。”信立公司总经理蒋秀梅建议,政府部门应严格控制新建农批市场的审批。
市经贸局副局长罗斌表示,经贸部门不鼓励各镇街继续兴建农批市场,建议各镇街兴建农批市场前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不能盲目投入。“农批市场的建设也有一个优胜劣汰过程,一些实力规模等不足的农批市场被淘汰也比较正常。”
农批市场扩张过快和过度竞争问题为何如此突出?
市经贸局副局长罗斌说,为了解决包括农批市场在内的商业网点无序扩张的问题,2005年曾出台《东莞市2005-2015年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但由于缺少上位法,这一规划只能是一份指导性的文件,大部分管理措施难以落实,规划调控的力度不大。
为活跃当地经济,部分镇街政府或村委会默许开发商“先上车后补票甚至不补票”,在未获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立项审批的情况下新建农批市场项目,这导致市场数量快速增长。
罗斌表示,针对这一现状,市经贸局已开始编制《东莞市2009-2020年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对象。规划将对各类型农批市场的空间布局(包括新建、改造等)及发展方向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然而,这一规划显然同样面临着上位法缺失的难题。罗斌还认为,新的规划相对旧规划来说将更加有刚性。市经贸局接下来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借鉴农贸市场规划的成功经验,采取听证制度,对网点数量等进行规划和控制,希望以此来取得突破。
新的批发市场规划实施后,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听证等方法,在土地、规划等环节上,拒绝一些不成熟的农批市场项目。
农批市场是关系百姓生活和食品安全的菜篮子工程。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对当地龙头农批市场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用地、用电、财政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较多的政策倾斜,由此培育了广州江南农批市场、深圳布吉农批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市场。
信立公司总经理蒋秀梅表示,农批市场占地面积多,投资大,回报期长,政府部门应在财税政策上予以适当优惠,降低土地使用税税率,尤其不能将农批市场视同房地产开发企业来执行税收政策。
虎门果粒来农批市场部经理罗文峰则希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整合农批市场,将主要的农批市场集中在一起,避免恶性竞争。
对此,市经贸局建议,与其开发新的农批市场项目,不如盘活闲置的市场资源,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市场,推动其做大做强,进而提升我市农批市场整体竞争力。
扶持龙头农批市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市场的社会功能配置,增加部分规模大、来往人员多、治安问题比较复杂的市场的治安、医疗、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社会功能配置。
二是加大对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配置。加大对市场的升级改造项目尤其是冷链系统、配送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强化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检测功能,提升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鼓励建设农副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三是对农批市场部分设施用电给予一定优惠。对大型仓储、冷库及流通加工环节的用电以工业用电标准收取电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记者 刘怀宇 李文洁 实习生 赖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