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打造助农富民的科技引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2票  浏览19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5月28日 14:58


  
  学校地方紧密合作 区域产业全面腾飞
  
  比起隔壁的周至县,同处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的眉县并不算老牌的猕猴桃种植区。
  
  2005年,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只有5万亩,而周至已达到15万亩;到2013年,眉县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迅速逼近周至的30万亩,而且品种更好、名气更响。眉县对周至的赶超,源于西北农林科大在眉县设立的试验示范站。10多人的专家团队随叫随到、入户服务,160亩的试验示范站近在咫尺、随到随学,眉县的猕猴桃种植一改之前10余年停滞不前的状态,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眉县农业局党委书记丁挺说:“眉县猕猴桃产值超过21亿元,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西农的试验示范站,成为眉县经济腾飞的科技引擎。”
  
  眉县专门成立校县合作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依托县农业局、试验示范站推进工作,校地按照“1+2+2”的模式组成科技入户小组,即一名西农专家带着2名县园艺站技术骨干外加2名乡村人才,包村定点、示范培训,指导建设10个示范村,重点培养100名高级乡土人才、1000名技术骨干、1万名熟练果农,以此辐射带动整个眉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
  
  “试验示范站不仅是科技富民的基地,更是校地合作的重要节点。”西北农林科大副校长李华指出,学校依托试验示范站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新机制,示范站由校市县三方共建,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示范推广经费、配备人员。学校专家被聘为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缝对接,共同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如今,只要有西农建设试验示范站的区县,主导产业产值成倍增长。白水苹果产值由建站前的5.2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0亿元;眉县猕猴桃产值由建站前的5.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0亿元;清涧红枣产值由2005年的4.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5亿元;西乡茶叶产值由1.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6亿元。
  
  事实上,示范站的功能已不限于科技推广,而是向全产业链延伸。“示范站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首席专家是搞苹果研究的,但其他人员都是多学科团队,涉及上游、下游的产业。”李华说。
  
  白水的苹果试验示范站,不仅有苹果选育、砧木嫁接、除草施肥的专家,还配备了储藏、保鲜、物流等方面的专家,甚至有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驻点研究。在示范站的带动下,周边围绕苹果产业聚集成科技园区,有50多家储藏企业和果汁加工企业。西农研究员王雷存说:“示范站成了白水的地标,年轻人结婚都要来这里拍照。”
  
  试验示范站效果显现、声名远播,找上门合作的地方政府络绎不绝,李华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接待一些取经、合作的地方政府。
  
  农技推广单列教授 学校科研活力迸发
  
  西北农林科大的农技推广专家们个个皮肤黝黑,这是常年在外、风吹日晒雨淋留下的痕迹。李华告诉记者:“这些专家,每年有200多天在田间地头研究、指导。”
  
  眉县试验示范站的郁俊谊研究员,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农民在一起。正是在田间,他与同事们一起发现并培育了红心、超甜的猕猴桃新品种“红瑞德”;正是在田间,他完成了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的晋升。
  
  在西北农林科大,评教授不一定靠论文。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给农技推广人员发补贴,“推广教授”职称评审单列,评教授主要不看论文,而是看对农科推广的贡献,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覆盖面,还有农民得到的实惠。
  
  这样的农技推广教授、副教授,在西北农林科大已评出10多位,郁俊谊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现在的氛围,走在田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再向学生讲解,解决了知识来源的问题,避免了教学的‘空对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