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丰收蕉农为何满脸愁
面对蕉农如此困境,当地有关部门有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该村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对于目前的困境也颇感无奈。他们解释说,该村土质属特殊冲积土,难以发展三高农业,只适合种植水稻和香蕉。种水稻利润太低,实在“种不过活”,香蕉种植于是成为该村村民的无奈首选。京南村拥有农田2400亩,其中香蕉田占了约2000亩,全村6500多人,有近8成人以香蕉种植为业。尽管近几年来,国家一再加大支农力度,对一些农作物种植给予财政补贴,但香蕉种植并不在补贴范围内。对于蕉农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正在想办法联系有关部门,协商解决香蕉销售出路问题,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
出路:
培育品牌,发展特色深加工
市场不相信眼泪!如何才能解决近年来农副产品一丰收就“难卖”的瓶颈问题,记者走访了市农业局。
据统计,目前我市香蕉种植面积为80807亩,其中揭东埔田、榕城仙桥和试验区京岗是全市3个最大的香蕉产区。市农业局种植科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的香蕉是用可控结果时间的组织培养苗种植,利用本地气候,经营反季节香蕉,以此来错开与外地香蕉的上市时间而获好销路。今年,以北销为主的我市香蕉与其它外地蕉同时上市,直接造成香蕉价贱。其次,质量好、补贴好的台湾、泰国等境外的进口水果也对国内水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国内香蕉无论从质量抑或是补贴上都拼不过进口香蕉。而运输费用等成本的高涨也使得整个水果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其实今年整个水果市场行情都不好,香蕉只是其中的一例。”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各省市根据各地实际而出台的扶持农作物生产经营的优惠措施各有不同。现在我市可享受到国家直补的只有水稻种植和母猪饲养。在农业配套的扶持补贴方面,我市的地方财政还不足以负担。
面对当下蕉农的困境,该负责人认为有必要对整个种植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各地有关分管部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寻求其它发展途径,经营适销对路的产品,如揭东云路的农民就因为转产蕃薯而使收入大大增加。其次,提倡鼓励和推动各专业产区成立协会或运销组织,这样可以及时地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普宁的青梅、揭东的竹笋等成立协会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三,提倡扶持 “公司+农户”模式,将“龙头农业企业”与“小农户”联结起来,形成良好稳定的产业链条,促进规模经营增收和提高规避市场风险能力等,保障农民的增收。揭东埔田的竹笋加工就是成功的一例。
据了解,渔湖试验区原本有一家大型的香蕉加工厂,但由于与蕉农的合作不能形成良效有序的运作机制,最终导致经营不善而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吃不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产业结构调整难免功亏一篑,所以,地方政府不仅要放眼世界,为农民搞好规划,让农民种出“底气”;还要打好销售仗,让农民丰产之后不害怕,售出“骨气”;同时要发展“农企”合作经济,以农促企、靠企养农,共生共赢。
我市向来有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针对多种农产品产量大、上市集中且不易储藏、对产销衔接依赖性大的情形,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护体系,科学有效疏通购销渠道,拓展市场空间来改变坐地待销,看天看行情的被动局面,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总之,“果贱伤农”不是某个群体、某个地方、某个组织的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