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新闻调查:恭城龙胜椪柑滞销后的路径探寻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27票  浏览18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6月13日 15:23


近日,恭城瑶族自治县和平乡的村道上,不少椪柑丢弃在道路两旁。首席记者龚亮勇 摄


丰收之后,恭城果农一车车的椪柑等待买家。  记者李凯 摄


龙胜农副产品流通办公室挂着一面果农送来的锦旗。首席记者龚亮勇 摄

    桂林生活网讯(记者龚亮勇进入6月,市场已难觅椪柑的踪迹,但走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和平乡的村道上,仍能见到这种水果被成堆丢弃在道路两旁。

    弥漫的腐烂酸味,让这里的田园失去诗意。

    在桂林有着20多年大面积种植历史的椪柑,刚刚遭遇一场“滑铁卢”:价格直线下降到最后无人问津。价格的“寒潮”,让数以万计的果农以亏本来酬劳他们一年的劳作。

    但在龙胜,全县滞销的2.43万吨柑橘,在“爱心”的解决办法下,截至4月5日,其存量仅为0.3万吨。“爱心”销售,帮龙胜的果农度过了一道难关。

    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爱心”销售,显然不能年复一年成为果农在水果滞销时的唯一期盼,如何找到一条抵御市场风险的科学路径,仍有待他们以及有关部门的不断探寻。

    市场化的果农

    走进和平乡,目光所及都是连片的椪柑树。这里,是恭城最大的椪柑产区。

    今年40岁的刘永平,是和平乡马鞍山村最早种植椪柑的农民

    上世纪80年代,已经完成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开始与市场接轨。像当时的很多农民一样,刘永平开始思索如何在最少的土地上产生最大的收益。

    马鞍山村水田不少,但水稻亩产量不到800斤,当时谷子价格七八毛,这对于想急切致富的人们来说,水稻显然不是他们理想的选择。

    刘永平的目光被当时政府宣传推广的椪柑所吸引。“椪柑价格跟谷子差不多,但亩产能达到四五千斤。”

    试种尝到了甜头,几年里,刘永平把家里的地都种上了椪柑。

    短短几年,马鞍山村已很难看到椪柑以外的农作物。

    在桂林,另一个椪柑产区是龙胜。

    拥有500亩椪柑的都平村是龙胜镇最大的椪柑产地,这里的村民曾经从柑橘种植尝到了甜头。

    村民黄华几年前盖了三层小洋楼,在他看来,与20年才能成材的杉树相比,家里种的5亩椪柑的贡献显然要大得多。

    大面积种植椪柑,让很多桂林农民成为地地道道的果农,随后几年里,他们其实已经像城里人一样,餐桌上的饮食完全来自市场,其生活成本要比以前自给自足的时候高出很多。

    在柑橘旺销的几年里,生活成本的些许提高,并没有让他们担心过,种上五六亩椪柑,年收入二三万元并非难事。

    在近几年市场出现变化后,他们的日子开始过得小心翼翼了。

    “柴米油盐都涨价,农药化肥也越来越贵,一袋复合肥,10年价格翻一番,但椪柑价格10年来一直维持在1块钱左右。”刘永平感觉到了窘迫,家里老少5口人的开支渐渐逼近收入,自从盖上楼房后,家里已完全没有了存款。

    去年,刘永平的儿子患上怪病,他盘算着,待地里的椪柑卖了好价钱就带儿子去市里大医院治疗。所以,2011年11月椪柑上市时,看着地里被果实拽弯的枝头,刘永平心里充满丰收的喜悦,“今年是个大产年,一亩地能多收两三千斤。”

    价格的“寒潮”

    但上市后的椪柑价格,出乎刘永平这些果农们的预料。

    刚摘果时,每斤还能卖到1.2元。

    而刘永平按往年经验,并没有着急摘果,他认为等一等,价格会更好。

    但他没想到的是,收购商嘴里的报价每隔十天半月就降了一毛。春节前本是椪柑销售旺季,往年都会形成一个价格高点,但这次却跌至七八毛。而春节刚过,更直跌到四毛,这已经是刘永平种椪柑的成本,还没算上他全家人的人工成本。

    在龙胜,椪柑一般种在山地,成品果运往市场比别的地方多出一个下山的运输环节,在收购价上,也要比别的地方少一毛钱。

    在这个价格上,卖果已经意味着亏本。很多果农下意识地决定再等等,希望价格回升。

    但进入2012年3月,情况很反常了,刘永平们也更加不安——— 往常收购季节货车在村里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消失了“那些来拉果的老板,一去没回头。”

    作为恭城最大的椪柑经销商,钟伟平比果农对市场信息敏感得多。往年,他的收购量都在1万吨上下,今年只收购了四五千吨。“到3月份,收果已经赚不到钱了,因为价格还在下跌。”

    钟伟平比果农有优势,在于他有一个信息网,已经做了26年椪柑生意的他,在湖南、四川云南浙江等几个国内椪柑主产地有自己的信息员。每年挂果时节,他都会密切关注各地椪柑产量和品质。“这些产地今年都丰产,2月份,湖南怀化的椪柑已卖到两三毛一斤。此外,砂糖橘、蜜桔等新品种大量进入市场,压缩了桂林椪柑的市场空间。恭城椪柑虽然品质不错,但掉价仍是大趋势。”

    黄彩莲,龙胜最大的椪柑代理商之一,每年她都要帮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收2000吨左右椪柑,但她却没预料到今年果价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

    3月5日,恭城4万多果农曾收到一封来自县水果流通办公室的公开信。

    信中详细分析说明了今年椪柑行情不景气的大势,建议果农“避免积压,尽量减少损失”。

    清明过后,马鞍山村村民刘元靖家里仍堆积着3万多斤椪柑,他剥开一个放进嘴里时,眉头锁得更紧了——— 椪柑已经有变味迹象,再卖不出去,全部就废了。

    虽然村里还偶尔有经销商前来,但价格已跌至2毛。此时,村民们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柑橘在家里烂掉,要么赔本销售。

    刘永平一咬牙把柑橘卖掉了,每筐只卖2元钱,算下来每斤只有几分钱。而刘元靖的3万斤椪柑,到最后也没能脱手,全部烂在仓库。“亏了六千多,去年存下的一点钱,全都搭进去了。”

    据村民自己估算,仅马鞍山村,今年倒掉的椪柑,高达百万斤。

    记者途经龙胜的平岭、三门、瓢里等主产椪柑的乡镇都可以看到,腐烂的椪柑在道路两边随处可见。

    黄彩莲告诉记者,她的老客户里,最多的一家倒掉两三万斤。

    滞销后的无奈

    这场价格“寒潮”,让果农致富的脚步变得沉重而又无奈。

    6月6日,恭城平安乡。

    在这里开农资店13年的廖凤波坐在店里百无聊赖。正值椪柑树除草节令,但来店里购买除草剂的果农比往年少了一半。今年的“寒潮”,给果农的再生产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寒潮”的伤害,已经波及到了廖凤波这样的农资经营者。

    在他店里,有一叠账本,记录着附近几个村里果农的农资赊账。“农民大多没有存款,每年都赊账,等卖完果再还钱。往年这个时候,不用催,账都清得差不多了,但今年还有50多万催也催不回。”

    店里贴满标签的货架有近半空置,存货不足往年一半。椪柑的惨淡行情,也让农资供货商对未来的市场心存忧虑,不再给廖凤波赊账。“再勉强顶一年吧,如果明年椪柑再卖不上价,我也准备关门了。”

    虽然遭遇了价格“寒潮”,但果树种在地里,之前亏得再多,果农也不得不为以后去赌一把。

    如果改种其他作物,则意味着更大投入,而且风险同样存在。

    前几年,恭城有几个村子种植药菊,收购价每斤七八元,收益不错。去年,马鞍山几十户村民也种了,每家一两亩。“第一批收购价只有2元一斤,后来更没人来收了,全烂在地里。”刘通良的改种尝试,就是以亏损二千多元宣告失败的。“现在,种什么都不保险,市场变化太快,我们跟不上,还是守着这些椪柑树,指望明年有个好价格吧,实在不行,只有出去打工了。”

    事实上,果农们还有另一个威胁——— 黄龙病。

    在恭城和龙胜,成片的椪柑中可见一些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是染上黄龙病了,树不挂果,还会慢慢死去。

    仅在马鞍山村,就有三百来亩椪柑树因染上这种飞虫传播的疾病被砍伐了。

    最严重的损失,在平乐县沙子镇。

    沙子镇龙山洲村,村民们曾靠椪柑致富都建了新房,但至今,很多建起三四年的楼房依旧砖坯裸露,黄龙病吞噬了村里所有的椪柑树,让这里的经济一度停摆。

    村民小组长吴金华告诉记者,“2008年,村里的椪柑树一片片倒下。”在等待改种的柿树结果的3年里,吴金华两口子靠外出做临工维持全家生计。

    曾有4万多亩椪柑的沙子镇,“现在还剩不到千亩”,副镇长郑运忠告诉记者。

    爱心的帮扶

    经济大环境、产业布局与调整,甚至气候变化都在动态改变着椪柑市场的供求,让价格变幻莫测。置身其中的果农,显然难以跟上市场的步调。这些年,桂林各个水果产地的地方政府,一直在进行各种努力,以帮助果农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恭城、龙胜、平乐,县政府都设立了农副产品流通管理机构,通过市场推介、信息收集发布等手段帮农民拓宽流通渠道。

    在今年椪柑滞销的困境下,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帮助农民“拉拢”经销商。

    恭城和龙胜相续出台销售奖励政策,鼓励经销商尽可能将本地椪柑推进市场,减少农户损失。

    在龙胜,收购椪柑达50万元的经销商,政府会给予5000元奖励,并以这一比例累计。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截至4月5日,共有10位经销商收购量达到50万元。

    恭城,近几年也一直在进行类似奖励措施。“最多的一年,政府拿出过90多万元补贴低价收购的经销商”,县水果流通办公室副主任何文义说。

    何文义介绍,多年来,县政府通过举办营销培训班、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培养了多达3000多人的本地水果经销商。“今年价格逆市,这个庞大的本地经销商队伍,在减少本地果农的损失上,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说法,在当地经销商和农户口中得到印证。进入椪柑销售后期,市场基本无利可图,但像钟伟平这样的众多本地经销商仍在市场上尽最大努力跑动着,在他们身后,是无数和他们关系密切的果农。

    截至4月5日,恭城椪柑销售出79.7%。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果农解决滞销问题,龙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心椪柑”销售工作,以4至5毛的价格,帮农民把堆积在仓库的椪柑销掉。

    3月,龙胜全县4127名财政供养人员每人购买了100元“爱心椪柑”共333吨。而通过多方信息发布,截至3月31日,1040吨龙胜滞销椪柑又以“爱心果”形式发往桂林、南宁等地的单位企业

    据龙胜农副产品流通办公室统计,春节后,龙胜滞销椪柑2.43万吨,在“爱心椪柑”和经销商的外销下,到4月5日存量仅为0.3万吨。

    “当果农遭遇市场低迷,政府能做的只有补救。”何文义说,要真正帮助果农抵御市场风险,一条重要的出路,是延长椪柑产业链条,在深加工上做文章。

    对于这样的设想,早在10多年前,恭城也开始过尝试。

    2003年,当地以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了总投资3亿元、设计年加工能力80万吨的一家果汁厂落户恭城,当地政府曾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借助它解决本地果农的销路问题,带动恭城乃至桂北地区柑橙产业的发展

    但9年后的今天,这家果汁厂在政府官员和果农口中已鲜被提及。

    “以一县之力,要推进水果深加工产业发展,很难很难。企业投资规模太小,效益难以体现;投资太大,原材料又担心供应不上。”何文义分析说。

    在分析近年来椪柑市场风险逐增时,多位经销商把直接原因指向椪柑产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布局统筹。

    “这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椪柑种植,盲目跟风的情况很普遍,导致椪柑产量骤增,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钟伟平说。

    “这几年提子价格不错,桂林几个县的提子产量都在迅速膨胀。”何文义和他的经销商朋友们都担心,三四年后,椪柑的价格“寒潮”会不会在提子身上重演。

    “爱心”当然可嘉,对果农们来说,“爱心”果也很甜很甜,但在农户与市场接轨的过程里,“爱心”只能是帮扶的权宜之策。

    如何帮助农民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民在市场出现急剧变化时也能顶得住,是我们当下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