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也许我的人生还真的有些可以总结的东西
【专访】《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作者先燕云
澎湃新闻:作为一本传记,本书的第三部分(1995年以来)却出现了“我”,并不完全是传主的口述,而依靠“我”的亲历、观察与理解来展开。为什么以这种方式来处理?
先燕云:对褚时健个人来说,这段经历是他人生的败笔、跌落的谷底,他对这一部分不是很愿意回忆。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原因,我在文章里也作了一定说明,比如用律师的辩护词,提到那时候的政策是有很多界限不清的地方,褚时健那样的人是摸石头过河的一代人,很多路是靠他们蹚出来的,政策法规都是滞后的,那一代的企业家后来出现集体陨落的情况,是与这样的时代环境相关的。但面向读者,写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强调这方面的理由,犯法就是犯法。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传主的感受。对褚时健来说,他心底有永远的痛,他的女儿为了这些事情失去了生命,这在他自己是一个很深的伤疤,一直在疼,更不可能剥开让别人来看。他和他妻子接受女儿的死都有一个过程,那现在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应该用什么谨慎的态度,写的时候也要考虑他的感受。
澎湃新闻:在私下的场合,他提过女儿的事吗?
先燕云:不谈的。律师马军告诉我,他知道女儿去世后委托马军去河南办理后事,当时他控制不住就哭了,说“是我拖累了姑娘”。接到骨灰的时候,当场又哭了。但我去监狱看他,都没有谈到过女儿。只是有一次,他看我穿少了,打开了他女儿的衣柜说如果不忌讳可以找一件穿,那时候他女儿去世一年了,但家具啊衣服啊都保存得好好的。我当时没有挑,不是忌讳,是怕他睹物伤人。
澎湃新闻:那他谈过自己的这段经历吗?
先燕云:也不大谈,毕竟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他说过,一开始没有想到会判这么重,因为不是故意要犯罪,而是当时出于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里又有很多原因。但既然这么判了,经过了很震惊很沉痛的过程,他也就接受了。说实话,他这一生经历的波波坎坎太多了,生离死别也很多,所以导致他现在更愿意躲开现实,在深山里种橙子。他是甘愿淡出视线,隐居山林的。当然,种橙子也有另一个角度:他总觉得自己给国企干都能干这么好,给自己干会干得更好,这里也有他的一种气性在。
澎湃新闻:除了这段经历,在采访过程中,还有他不愿回顾的人生阶段吗?
先燕云:基本没有。我们也跟他说,一个传记不应该缺一块,还是应该都写进去,他也坦然接受了。所有的成功辉煌、波澜失落,他都能接受。而且他反而不愿意说别人做得不如他。很多人都说褚时健走了,红塔垮了,虽然事实如此,但他也不愿意说这个事。
澎湃新闻:你与他交往20多年,觉得他是一个有命运感的人,还是一个相信人定胜天的人?
先燕云:在他那样的环境中,不可能没有命运感。他是一个大时代造就的人,个人命运是在时代的交错、碰撞中而铸就的,很多东西上肯定有命运感,哪里能够人定胜天。只是他在任何环境下,都有自我要求,他要做事、要做好、要负责,这是他的做人态度。
澎湃新闻:读完这本书,感到褚时健的人生好像渐渐由社会转向家庭。
先燕云:是啊,我1991年第一次采访他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表达过他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不习惯表达,但他一直对家庭用情很深,不是没有责任心、没有感情,只是此前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家人。出事之后,他重整自己,回顾自己的经历,发现人生中最珍贵的还是爱人和孩子,只有他们对他不离不弃。然后他也终于从位置上下来了,劫后余生大家在一起了,就愈发珍惜现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