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酱子行业:“价量齐升”成为今明两榨季主题
三大产地占据全球加工用番茄产量的85%。全球能够大面积种植加工用番茄的只有美国的加州河谷、地中海沿岸、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的少量地区,三大地区的番茄总产量占全球的85%左右。其中美国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出口量都较少;中国主要生产大包装原料酱,产品90%出口,类似处于原料输出国的地位;欧洲处于整个番茄产业的供求核心,番茄制品的定价也在此产生。法
番茄酱价格持续飙升。07年以来,全球番茄制品价格持续上升。08年6月的最新价格,36/38番茄酱天津口岸FOB价格已达到1220美元/吨,意大利产地价格上升到1110欧元/吨,比年初分别上涨了16.2%和20.7%,比07年年初分别上涨了110%和58.6%。
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决定价格上涨,不断攀升的成本致使涨幅巨大。04年的大丰收所带来的巨额库存迫使加工商们即使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也不得不持续压低产品售价,供求的失衡使得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售价转嫁成本压力;而在06年后尤其是07年开始,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和之前连续两年的减产,库存压力已经释放完毕,在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下企业才开始敢于通过提高产品售价以抵御不断攀升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番茄酱价格涨或跌的最终因素,预测未来的涨跌方向也应以供求为核心。而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以及欧盟农业补贴改革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的不断攀升是使得价格涨幅如此巨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价量齐升”成为今明两榨季的主题。考虑到需求增长、库存紧张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的有限等因素,我们认为“价量齐升”将是08和09两年番茄制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价格涨势可能在2010年后趋缓。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未来番茄产量具有大幅增长的潜力,并且考虑到欧洲地区番茄减产预期的落空以及美国将大幅提高其出口量等因素,全球番茄制品的供给量将有可能大幅增长。根据我们供求而不是成本来决定价格涨跌的观点,我们认为番茄酱价格的涨势将会开始趋缓以至平稳,总体表现为一种“量升价稳”的滞涨局面;而由于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其利润空间将开始受到挤压,行业的景气度将有可能出现拐点。
中国企业分享涨价盛宴。中国番茄制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随着出口量的逐年增长以及番茄产业逐步向国内转移,中国的地位不断抬升,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享受国际价格与国内低成本的中国企业将更好地分享此轮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
行业“增持”评级,关注重点企业。“价量齐升”成为全球番茄制品行业的主旋律,行业周期步入上升通道,高涨的景气度将至少维持到2010年。享受国际价格与国内低成本的中国企业将更好地分享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并且随着行业地位的抬升,中国厂商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对番茄酱这个子行业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重点关注中粮屯河(600737.SH)和新中基(000972.SZ)。我们预计中粮屯河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40、0.62和0.67元,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
投资要点
全球番茄制品需求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产量的起伏不定致使行业景气呈现周期性波动。2007年以来全球番茄酱价格稳步攀升,行业步入近期周期。08年6月中国和意大利的36/38番茄酱价格较07年初已分别上涨了110%和58.6%。
与市场普遍将番茄酱价格的上升归因于欧盟的改革不同,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番茄酱价格涨或跌的最终因素,预测未来的涨跌方向也应以供求为核心。欧盟的改革只是番茄酱价格上涨的催化剂。目前08/09榨季加工用番茄的供需缺口为380万吨以上,考虑到需求增长、库存紧张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的有限,我们预计“价量齐升”将是今明两榨季番茄制品行业的主旋律。
我们也仔细查找了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需要强调的是欧盟对番茄的脱钩政策的正式实施是在2008年1月1日,这将在很大程度推动08和09年的番茄酱价格。
对于2010年之后的番茄酱价格,我们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未来番茄产量具有大幅增长的潜力,并且考虑到欧洲地区番茄减产预期的落空以及美国将大幅提高其出口量等因素,全球番茄制品的供给量将有可能大幅增长,从而使得价格涨势趋缓。而由于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迫压缩,行业的景气度将有可能出现拐点。
近年来中国番茄制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随着出口量的逐年增长以及番茄产业逐步向国内转移,中国的地位不断抬升,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在“价量齐升”成为今明两年主题的背景下,享受国际价格与国内低成本的中国企业将更好地分享此轮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因此我们对国内番茄酱这个子行业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
对于两家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SH)和新中基(000972.SZ)的番茄酱业务来说,我们比较看好屯河的现在,因为其以规模制胜的上游扩展策略能够更好的分享近两年番茄酱价格的“牛市”。我们预计公司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为0.40、0.62和0.67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0814x,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目前涨价对于新中基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减轻公司过大的财务压力,缓和其整合及向下游业务扩张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我们更多地是看好其未来在下游领域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行业篇
1.全球番茄产业概况
番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早在16世纪,墨西哥等地已有番茄栽培,此后传播到欧洲等地,大约17、18世纪引入我国,现作为食用蔬果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番茄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并且维生素P的含量居蔬菜之冠。众多营养中,最重要、含量最多的就是胡萝卜素中的一种-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是一种使西红柿变红的天然色素,其具有独特的氧化功能,可以清除人体内导致衰老和疾病的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癌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番茄一般来说分为人们平常生吃或做菜用的食用番茄和加工用番茄。加工用番茄可溶性固形物为5%左右,而普通的食用番茄仅为1%-2%,因此番茄制品行业都使用加工用番茄作为原料。目前市场上的番茄制品主要包括面向加工商用于再加工的大包装原料酱和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小包装番茄酱、罐头番茄、番茄丁、番茄沙司、番茄红素等,其中大包装番茄酱主要为两种,即按可溶性固形物标准分为28%-30%和36%-38%两种。由于不同层次番茄酱产品的附加值差异很大,目前番茄酱产品主要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级的产品是大包装番茄酱;其次是小包装的番茄酱罐头;较高层次的产品是番茄沙司类制品;初级产品的核心是对资源和生产成本的控制,具有明显的资源品属性;而小包装番茄酱和番茄沙司则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对生产工艺、口味配方、销售网络以及品牌高度依赖,产品的附加值也是逐级提高。
加工用番茄的大面积种植对气候要求较高,从生长到成熟的积温要在2800~3200度之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mm,全球能够大面积种植加工用番茄的只有美国的加州河谷,地中海沿岸,中国的新疆以及内蒙古的少量地区。据世界加工番茄联合会(下称WPTC)统计,2007年三大产地的番茄加工量占全球总加工量的85%左右。
由于加工用番茄种植的地域性特征,全球主要的番茄制品加工制造企业也主要分布在以上三大产区。其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番茄加工量虽然很大,但是制造的番茄酱等制品主要用于供应国内市场,且进出口量都较小,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虽然其在整个番茄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但对全球番茄制品供求的影响力却较小。
中国:主要以制造大包装原料酱为主,小包装及其他高端产品还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且中国的番茄制品90%左右用于出口,处于原料输出国的地位,产品主要销往意大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地区。
欧洲地中海地区:在整个番茄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中海地区尤其是意大利的番茄厂商们除收购本地番茄,还大量进口中国原料酱用于再加工;制造的产品不但供应欧洲本地市场,还大量远销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消费国家。因此欧洲市场基本上处于整个番茄产业的供求核心,番茄制品的定价也在此产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为该地区加工用番茄的传统种植大国,07年四地产量占地中海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4.6%、13.2%、7.8%和4.8%。
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原料运输的原因,全球主要的番茄加工厂商也主要分布在以上三大产地。
2.供求+成本:推动番茄酱价格飙升
自07年年初开始,全球番茄制品价格持续上升,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上升趋势有加速的迹象。截止2008年6月,36/38番茄酱天津口岸FOB价格已达到1220美元/吨,意大利产地价格上升到1110欧元/吨,比年初分别上涨了16.2%和20.7%,比07年年初上涨了110%和58.6%。
我们认为是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导致了此轮番茄酱价格的上涨,而欧盟农业补贴改革以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是使得价格能够获得如此巨大涨幅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我们预计“价量齐升”将成为08和09两榨季全球番茄制品行业的主题,而对于2010榨季之后的番茄酱价格我们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3.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是价格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3.1全球番茄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近10年来,全球加工番茄制品的消费量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传统的消费大国,并且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而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以及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虽然人均消费量很低,但近年来随着对番茄高营养的认识加深以及饮食习惯的逐步西化,尤其是西方快餐的迅速普及,对番茄制品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例如中东地区番茄制品的人均消费量由1997年的6.2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10.8公斤,总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1%,而我国番茄制品消费近年来更是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虽然最近番茄制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我们认为这对其消费性需求基本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因为首先,人们日常消费的一般都是小包装的番茄酱,单价较低,并且即使是总消费额也只占人们开支的很小一部分;其次,番茄酱作为一种特殊口味的调味品,基本不存在其他替代品。
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一种消费品的单价较低、在总支出中占比很小并且不存在其他有力的替代品的时候,人们对这种消费品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这也就意味着番茄酱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下降是非常少的。同时,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番茄酱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显得更加微不足道。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对番茄酱的需求是存在刚性的,全球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3.2番茄产量呈现周期性波动
综观全球加工用番茄种植产业,我们发现供求两种力量的博弈使该行业具有一种内在的周期性规律,我们大略将其归纳为这样一种模式。
无论是全球还是三大产地的加工用番茄产量,虽然总体上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在局部上都体现出一种波浪形的过程,我们相信这就是供求矛盾所引起的周期性规律在图形中的体现。
3.2.12004年的丰收拖累产业步入下降通道
2004年对于全球番茄产业来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在这一年,全球主要番茄种植国家的加工用番茄都获得了历史上的最大丰收,当年主要国家的加工用番茄总产量达到3522万吨,比上一年增长25.65%。而在这之前的9年,即2003年比1995年总共才只增长了13.47%。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丰收,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由于之前两年天气情况不理想,使得番茄产量较低,也就导致番茄酱的产量萎靡,在刚性的需求下造成厂商们几乎没有剩余库存。而在良好的前景预期下,厂商们纷纷与农民签订大量的番茄收购合约,使得农民们的种植积极性高涨。
随着种植技术的改善以及番茄单产的提高,许多三大产地之外的国家也纷纷加大了对于加工用番茄的种植。
天气状况对于番茄产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2007年内蒙地区遭受的特大暴雨以及带来的晚疫病致使该地区番茄产量减产50%以上。但在2004年,对于番茄的种植来说,全球天气状况都非常理想,这也就使得番茄单产大大提高,并且收获时间延长。
番茄的丰收直接导致了全球番茄酱产量的大幅增长,在稳定的需求下进而造成厂商库存大量积压,番茄酱价格大幅回落。由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处于番茄酱定价的核心,意大利又基本处于核心中的核心,因此我们以意大利为例,其28%-30%和36%-38%浓度的番茄酱平均价格为578和732欧元,比2003年分别下跌了10.5%和4.6%。
(需要注明一点的是,番茄的榨季一般在一年的7-9月份,加工商们一般在6-7月份的时候与主要订货商签订新榨季的购销合同,确定番茄酱的价格和数量,新榨季的产品随后陆续销售,直至下一年新榨季的开始。因此04年的平均价格一部分反映了新榨季的价格,另一部分是03榨季的剩余库存在04年的价格)
积压的大量库存还严重影响了05年新榨季的产品销售,有些厂商的存货甚至可以供应05全年,这也就迫使厂商即使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也不得不持续降低产品售价。更能反映丰收影响的05年两种浓度番茄酱的平均价格为503和620欧元,比04年分别下跌13%和15.3%,比03年下跌22.1%和19.2%。低迷的价格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个别厂商甚至出现亏损以至趋于倒闭,这种情况迫使厂商不得不大幅削减生产规模,进而导致对于原料番茄收购量的大幅削减,从而严重打击了农户种植番茄的热情。全球加工用番茄总产量从2004年的3522万吨下降到05年的2984万吨和06年的2846万吨,整个产业步入了下行周期。
3.2.2以06年为转折点,行业景气带动番茄产量回升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减产后,随着需求的稳定增长以及供给量的持续减少,库存压力在2006年基本消化完毕,并且市场开始呈现出供应紧张的局面,于是番茄酱价格开始止跌回稳,番茄产量在06年达到近年低点后在07年也开始小幅回升,我们认为以06年为转折点整个番茄产业开始企稳并步入新的上升周期。
3.3“供求”是决定价格走向的最终因素
由于欧洲处于番茄制品定价权的核心,因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是欧盟补贴政策的改革(下面将会介绍)导致了番茄收购成本上升,从而造就了07年以来的这轮番茄酱价格的大幅上涨。但是不同于主流观点,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价格涨跌的最终主导因素,而成本的上升则是此轮番茄酱价格能够获得如此巨大涨幅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04至06年间,丰收使得欧洲企业库存大量积压,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加工商们即使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也不得不持续压低产品售价,有些企业为了摆脱库存的压力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可见供求的失衡使得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售价以转移成本压力;而在06年后尤其是07年开始,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和之前连续两年的减产,库存压力已经释放完毕,并且虽然07年全球番茄产量有所温和回升,但仍存在225万吨的缺口,因此在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下,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才开始敢于通过提高产品售价以抵御不断攀升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番茄酱价格涨或跌的最终因素,预测未来的涨跌方向也应以供求为核心。
4.成本攀升致使价格涨幅巨大
虽然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决定了此轮番茄酱价格的上涨,但是能够获得如此涨幅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受到大幅攀升的成本特别是欧盟补贴改革的影响
4.1欧盟农业补贴改革致使番茄收购价格刚性上涨
欧洲市场处于整个番茄产业的供求核心,番茄制品的定价也在此产生,因此欧洲厂商的成本对于番茄制品的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年以来,欧洲当地农民一直享受着欧盟的各种补贴。08年之前,农民种植番茄除获得正常的销售收入外,还可享受每吨34.5欧元的与产量和品种“挂钩”的补贴,而08年实行的政策改革使得“挂钩”补贴将在未来4年内逐步取消,代之以土地面积为基准的“脱钩”补贴,这就使得“挂钩”补贴促进产量的效应大大减弱,并且在全球农产品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将推动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CAP)的变革。
为了稳定市场、保证农产品供应、提高农民收入以及保护消费者利益,欧共体在成立之初便出台了共同农业政策。CAP的最初目标就是让二战后的欧洲在粮食生产上自给自足,其早期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即当欧共体内供给超出需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时,欧共体以最低保证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市场的价格稳定。在价格支持下,欧共体农业总产量的增长和粮食安全目标很快得到了实现,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例如农产品产量过剩、欧共体沉重的财政负担、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以及与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强烈冲突等等,因此上世纪90年代后欧盟对其补贴政策进行了几次重要的改革,而欧盟对于蔬菜&水果类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则稍微有别于其他主要的农产品,下面是对其中加工用番茄补贴政策的介绍。
欧盟对于番茄补贴政策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预期未来产量下降:08年之前,欧洲农民种植每吨番茄可获34.5欧元的补贴,虽然欧盟规定了各国的番茄产量限额,若超过这一限额,则会减少来年的单位补贴,但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农户们来说,他们不会关心国家的总产量,而只在乎个人眼前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番茄售价不出现过低从而影响总收益的情况下,农民们会为了获得补贴而一味的扩大生产,从而使得加工用番茄产量扭曲性地过剩。欧盟“脱钩”补贴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市场的这种扭曲机制,使得农产品供应量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而灵活调节。因此人们普遍预期,随着“脱钩”补贴的实行,补贴促使产量扭曲性过剩的效应将会大大减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工用番茄的产量将会有所下降。
番茄收购价格刚性上涨:在过去,农作物的售价及该品种所对应的“挂钩”补贴这两项构成农民们收入的来源。但是随着08年“脱钩补贴”的实行以及未来比重的逐步加大,售价逐渐成为农民们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若番茄制品行业景气,加工商们想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原料番茄的收购,就必须提高番茄的收购价格,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是当行业低迷,对原料的需求减小时,番茄的收购价格又无法有效的降低,因为一旦降低收购价格,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农民们就会选择种植其他农作物。因此,这就使得原料番茄的收购价格刚性上涨。
4.2全球通货膨胀推动企业成本不断上升
近年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不断加重、石油价格飙升以及全球农作物价格的飞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种子、农药、化肥等各项成本的上涨以及其他农作物上涨带来的示范效应使得番茄种植户纷纷提高售价。TOMATOLAND的数据显示,08年中国和加利福尼亚地区的番茄收购价格较04年已经分别上涨了70.9%、37.5%,而意大利在通胀和补贴政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其收购价格则大幅上涨了88.9%。
企业的能源、包装、运输等各项费用攀升致使其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冷轧薄板和锡是番茄制品包装物的主要原料,两者目前价格较02年初分别上涨了312%和401%。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番茄厂商的成本中最重要的是番茄原料,大约占其总成本的50%左右,而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能源、包装、运输等总计占了成本的26%,两者之和接近80%,可见企业确实承受着较大的成本压力。
4.3供求+成本共同推动番茄酱价格飙升
综合概括下来,我们认为07年年中开始的巨幅上涨,主要是由于:
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决定价格上涨。
欧盟关于具体改革政策的协商早在07年年初就已开始,随着改革讨论的深入以及政策实施的逐渐明朗化,人们普遍预期欧洲未来的番茄产量会有所下降,从而使得供需形势更加恶化。
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使得企业成本大幅攀升,并且欧盟补贴改革带来的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使得欧洲企业的成本压力更加沉重。而由于欧洲处于番茄制品定价权的核心,因此在供不应求的行业背景下,欧洲企业开始敢于提高产品价格以转移成本压力,从而推动番茄制品价格进一步飙升。
5.“价量齐升”将成为今明两榨季的主旋律
根据TOMATOLAND的数据,2007年全球主要生产国家加工用番茄产量为331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8.8%,是历史上的第二大产量,并且早先曾预计2008年将达到3572万吨,较07年增长7.7%。但网站9月份的最新报告指出,天气原因致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番茄成熟度不一,从而造成单产下降,中国地区的番茄质量也差强人意,因此网站将08年的预期产量下调至3372万吨,仅比07年小幅增长1.65%。而多伦多世界番茄协会(TorontoWorldTomatoCongress)最近预计08年全球加工用番茄需求总量为3750万吨,而且该预测仅仅覆盖了全球83%左右的人口,可见2008年的番茄制品行业依然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
市场情况方面,由于需求旺盛,欧盟和中国地区的07/08榨季的产品库存早已销售殆尽,美国厂商的库存也所剩无几,并且截至08年7月份,全球主要国家加工商们的08/09榨季的供货合同也已经基本签署完毕,价量齐升的局面已经基本可以确定。
因此整体来看,即使经历了产量增长,目前市场的供需状况仍是比较偏紧的。并且考虑到供需缺口从07年的225万吨增加到08年预期的380万吨,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的有限等因素,我们认为到2009/2010榨季这种供需状况依然不会改变,并且在成本尤其是番茄收购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预计09/10榨季的番茄酱价格将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因此,我们认为“价量齐升”将是08和09两年整个番茄制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6.价格涨势可能在2010年后趋缓
至于2010年之后的市场价格,我们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我们认为分析未来的价格走势应始终以供求为核心,而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我们认为应将着眼点重点放在供给量的变动上。鉴于以下几点,使得我们有理由担忧未来番茄制品的供给量有可能大幅增长,从而使得价格涨势趋缓甚至出现下跌。
首先,目前中国、加利福尼亚和意大利等地的番茄收购价格较04年已经分别上涨了70.9%、37.5%和88.9%,但是在近年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其涨幅仍然低于同期的其他农产品。但是尽管涨幅较小,全球番茄产量仍能在07年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开始企稳回升并创下历史第二大产量,表明种植番茄的收益在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中还是很具有竞争力的。而且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升温,番茄收购价格的涨势开始启动,在假定天气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其产量具有较大增长的潜力。
其次,对于欧洲农民来说,补贴改革后种植番茄的总收入=番茄售价+挂钩补贴+脱钩补贴,由于其中的脱钩补贴是根据农民的土地面积来核算的,与种植品种无关,因此促使农民选择种植番茄的直接收入是番茄售价+挂钩补贴部分。07年的时候人们认为改革将使得挂钩补贴大幅减少,从而使得种植番茄失去吸引力,因此人们纷纷预期今后的番茄产量将会有所下降。但是这种预期是在07年番茄收购价格还处于低位时形成的。08年欧盟补贴改革实行后,我们从表6中可以看到,虽然每吨的直接补贴大大减少,但是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们种植番茄的每吨收入实际上是增加的,因此这也就会改变之前关于产量下降的预期。根据TOMATOLAND6月份所作预测,欧洲地区番茄产量的增速虽然会较07年的26.49%有所下降,但仍会保持9.16%的增长。
再有,虽然美国番茄酱的进出口量仅占全球较小比重,相对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对于整个市场的供需格局影响很小,但是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以及番茄酱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逐步提升,如全球最大番茄制品加工商MorningStar公司36/38番茄酱的国内报价目前为1147-1191美元/吨,而欧洲市场对其报价已经达到了每吨1400美元。并且美国虽然是番茄制品的传统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达30公斤左右,但是过去10年间(1997-2007)美国人均番茄制品的消费量实际上是减少了2.4公斤,只是由于人口增长使得总消费量勉强保持年均0.2%的增长。因此显著的利润提升空间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不振促使美国厂商开始极力扩大其出口量。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08年上半年美国番茄酱的出口量大幅增长2.63倍,而由于基数较小的原因,其出口到欧洲地区的番茄酱总量更是上涨了1214倍。目前美国出口到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番茄酱还仅仅占其总产量的4%左右,如果美元贬值和番茄酱涨价的趋势持续下去,考虑到加州还有大量的闲置土地以及涨价带动下番茄对其他农产品的替代作用,那么在加州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将会有力推动全球番茄酱的供应量。
最后,我们之前提到番茄制品行业具有内在的周期性规律,表现在图形上是一种波浪形的过程。由于番茄产量基本与行业周期保持同步波动,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图9中全球番茄总产量的波动情况可以发现,每个上升或下降周期平均跨越3至4年,鉴于06年开始的这轮景气周期,我们有理由担忧其会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
结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2010至2011年左右较可能出现的一种市场状况是: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未来番茄产量将大幅增长,并且考虑到欧洲地区番茄减产预期的落空以及美国将大幅提高其出口量等因素,全球番茄制品的供给量将大幅增长。根据我们供求而不是成本来决定价格涨跌的观点,我们认为番茄酱价格的涨势将会开始趋缓以至平稳,总体表现为一种“量升价稳”的滞涨局面;而由于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其利润空间将开始受到挤压,行业的景气度可能出现拐点,行业周期将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从而进入下一轮回。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番茄产量将随着收购价格的上升而大幅增长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对于产量增长的实际数字我们今后也将会持续跟踪。
7.中国分享涨价“盛宴”
7.1中国番茄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番茄加工起步于60年代初。当时,为了适应出口需要,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企业发展番茄加工,通过引进国外装备生产番茄酱,出口中东地区和其他市场。由于沿海地区番茄种植自然条件不理想,原料质量差使品质难以保证,使得我国番茄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新疆地处北纬37°05′~47°55′之间,光照强、日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沙质土地十分丰富,番茄原料具有质量好、病虫害少,固形物和红色素含量高等特点,适合进行番茄加工。因此1978年新疆开始发展番茄种植和加工,1980年建成第一条国产线,90年代初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增加到30余家,产量、出口量连年增加,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市场的抢手货,从此以新疆为代表的我国番茄加工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经贸厅的数据,2007年新疆共出口番茄酱51.98万吨,约占全国番茄酱出口量的70%,约占世界贸易量的25%左右,批数的检验合格率达到99.6%。新疆三大主营番茄制品的上市集团公司,中粮新疆屯河公司占总产量的45.26%,中基集团公司占总产量的34%,石河子天业集团公司占总产量的11.2%。目前全国番茄酱生产企业达到60多家,而新疆经过注册的大小番茄酱加工企业已达49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7%。
目前已经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企业在我国开建番茄制品加工厂,并且很多国际厂商也都有到中国投资建厂的意向,全球番茄产业向中国逐步转移的迹象开始显现。并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番茄酱出口量的全球占比已经从1995年的4.9%上升到2005年的25.8%。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在全球番茄制品产业中地位的不断抬升,中国厂商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7.2分享番茄酱涨价的盛宴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此轮番茄酱涨价将至少保持到2010年左右。鉴于我国较低的人工、能源以及番茄原料成本的同时,其产品售价又基本跟随“欧洲价格”,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厂商能够更大程度上分享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
番茄酱价格持续飙升。07年以来,全球番茄制品价格持续上升。08年6月的最新价格,36/38番茄酱天津口岸FOB价格已达到1220美元/吨,意大利产地价格上升到1110欧元/吨,比年初分别上涨了16.2%和20.7%,比07年年初分别上涨了110%和58.6%。
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决定价格上涨,不断攀升的成本致使涨幅巨大。04年的大丰收所带来的巨额库存迫使加工商们即使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也不得不持续压低产品售价,供求的失衡使得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售价转嫁成本压力;而在06年后尤其是07年开始,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和之前连续两年的减产,库存压力已经释放完毕,在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下企业才开始敢于通过提高产品售价以抵御不断攀升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番茄酱价格涨或跌的最终因素,预测未来的涨跌方向也应以供求为核心。而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以及欧盟农业补贴改革所带来的企业成本的不断攀升是使得价格涨幅如此巨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价量齐升”成为今明两榨季的主题。考虑到需求增长、库存紧张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的有限等因素,我们认为“价量齐升”将是08和09两年番茄制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价格涨势可能在2010年后趋缓。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未来番茄产量具有大幅增长的潜力,并且考虑到欧洲地区番茄减产预期的落空以及美国将大幅提高其出口量等因素,全球番茄制品的供给量将有可能大幅增长。根据我们供求而不是成本来决定价格涨跌的观点,我们认为番茄酱价格的涨势将会开始趋缓以至平稳,总体表现为一种“量升价稳”的滞涨局面;而由于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其利润空间将开始受到挤压,行业的景气度将有可能出现拐点。
中国企业分享涨价盛宴。中国番茄制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随着出口量的逐年增长以及番茄产业逐步向国内转移,中国的地位不断抬升,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享受国际价格与国内低成本的中国企业将更好地分享此轮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
行业“增持”评级,关注重点企业。“价量齐升”成为全球番茄制品行业的主旋律,行业周期步入上升通道,高涨的景气度将至少维持到2010年。享受国际价格与国内低成本的中国企业将更好地分享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并且随着行业地位的抬升,中国厂商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对番茄酱这个子行业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重点关注中粮屯河(600737.SH)和新中基(000972.SZ)。我们预计中粮屯河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40、0.62和0.67元,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
投资要点
全球番茄制品需求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而产量的起伏不定致使行业景气呈现周期性波动。2007年以来全球番茄酱价格稳步攀升,行业步入近期周期。08年6月中国和意大利的36/38番茄酱价格较07年初已分别上涨了110%和58.6%。
与市场普遍将番茄酱价格的上升归因于欧盟的改革不同,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番茄酱价格涨或跌的最终因素,预测未来的涨跌方向也应以供求为核心。欧盟的改革只是番茄酱价格上涨的催化剂。目前08/09榨季加工用番茄的供需缺口为380万吨以上,考虑到需求增长、库存紧张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的有限,我们预计“价量齐升”将是今明两榨季番茄制品行业的主旋律。
我们也仔细查找了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需要强调的是欧盟对番茄的脱钩政策的正式实施是在2008年1月1日,这将在很大程度推动08和09年的番茄酱价格。
对于2010年之后的番茄酱价格,我们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未来番茄产量具有大幅增长的潜力,并且考虑到欧洲地区番茄减产预期的落空以及美国将大幅提高其出口量等因素,全球番茄制品的供给量将有可能大幅增长,从而使得价格涨势趋缓。而由于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迫压缩,行业的景气度将有可能出现拐点。
近年来中国番茄制品行业保持快速发展,随着出口量的逐年增长以及番茄产业逐步向国内转移,中国的地位不断抬升,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在“价量齐升”成为今明两年主题的背景下,享受国际价格与国内低成本的中国企业将更好地分享此轮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因此我们对国内番茄酱这个子行业给予“增持”的投资评级。
对于两家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SH)和新中基(000972.SZ)的番茄酱业务来说,我们比较看好屯河的现在,因为其以规模制胜的上游扩展策略能够更好的分享近两年番茄酱价格的“牛市”。我们预计公司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为0.40、0.62和0.67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0814x,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目前涨价对于新中基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减轻公司过大的财务压力,缓和其整合及向下游业务扩张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我们更多地是看好其未来在下游领域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行业篇
1.全球番茄产业概况
番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早在16世纪,墨西哥等地已有番茄栽培,此后传播到欧洲等地,大约17、18世纪引入我国,现作为食用蔬果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番茄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并且维生素P的含量居蔬菜之冠。众多营养中,最重要、含量最多的就是胡萝卜素中的一种-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是一种使西红柿变红的天然色素,其具有独特的氧化功能,可以清除人体内导致衰老和疾病的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癌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番茄一般来说分为人们平常生吃或做菜用的食用番茄和加工用番茄。加工用番茄可溶性固形物为5%左右,而普通的食用番茄仅为1%-2%,因此番茄制品行业都使用加工用番茄作为原料。目前市场上的番茄制品主要包括面向加工商用于再加工的大包装原料酱和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小包装番茄酱、罐头番茄、番茄丁、番茄沙司、番茄红素等,其中大包装番茄酱主要为两种,即按可溶性固形物标准分为28%-30%和36%-38%两种。由于不同层次番茄酱产品的附加值差异很大,目前番茄酱产品主要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最初级的产品是大包装番茄酱;其次是小包装的番茄酱罐头;较高层次的产品是番茄沙司类制品;初级产品的核心是对资源和生产成本的控制,具有明显的资源品属性;而小包装番茄酱和番茄沙司则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对生产工艺、口味配方、销售网络以及品牌高度依赖,产品的附加值也是逐级提高。
加工用番茄的大面积种植对气候要求较高,从生长到成熟的积温要在2800~3200度之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mm,全球能够大面积种植加工用番茄的只有美国的加州河谷,地中海沿岸,中国的新疆以及内蒙古的少量地区。据世界加工番茄联合会(下称WPTC)统计,2007年三大产地的番茄加工量占全球总加工量的85%左右。
由于加工用番茄种植的地域性特征,全球主要的番茄制品加工制造企业也主要分布在以上三大产区。其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番茄加工量虽然很大,但是制造的番茄酱等制品主要用于供应国内市场,且进出口量都较小,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虽然其在整个番茄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但对全球番茄制品供求的影响力却较小。
中国:主要以制造大包装原料酱为主,小包装及其他高端产品还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且中国的番茄制品90%左右用于出口,处于原料输出国的地位,产品主要销往意大利、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地区。
欧洲地中海地区:在整个番茄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中海地区尤其是意大利的番茄厂商们除收购本地番茄,还大量进口中国原料酱用于再加工;制造的产品不但供应欧洲本地市场,还大量远销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消费国家。因此欧洲市场基本上处于整个番茄产业的供求核心,番茄制品的定价也在此产生。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为该地区加工用番茄的传统种植大国,07年四地产量占地中海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4.6%、13.2%、7.8%和4.8%。
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原料运输的原因,全球主要的番茄加工厂商也主要分布在以上三大产地。
2.供求+成本:推动番茄酱价格飙升
自07年年初开始,全球番茄制品价格持续上升,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上升趋势有加速的迹象。截止2008年6月,36/38番茄酱天津口岸FOB价格已达到1220美元/吨,意大利产地价格上升到1110欧元/吨,比年初分别上涨了16.2%和20.7%,比07年年初上涨了110%和58.6%。
我们认为是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导致了此轮番茄酱价格的上涨,而欧盟农业补贴改革以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是使得价格能够获得如此巨大涨幅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我们预计“价量齐升”将成为08和09两榨季全球番茄制品行业的主题,而对于2010榨季之后的番茄酱价格我们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3.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是价格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3.1全球番茄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近10年来,全球加工番茄制品的消费量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传统的消费大国,并且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而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以及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虽然人均消费量很低,但近年来随着对番茄高营养的认识加深以及饮食习惯的逐步西化,尤其是西方快餐的迅速普及,对番茄制品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例如中东地区番茄制品的人均消费量由1997年的6.2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10.8公斤,总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1%,而我国番茄制品消费近年来更是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虽然最近番茄制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我们认为这对其消费性需求基本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因为首先,人们日常消费的一般都是小包装的番茄酱,单价较低,并且即使是总消费额也只占人们开支的很小一部分;其次,番茄酱作为一种特殊口味的调味品,基本不存在其他替代品。
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一种消费品的单价较低、在总支出中占比很小并且不存在其他有力的替代品的时候,人们对这种消费品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这也就意味着番茄酱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下降是非常少的。同时,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番茄酱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显得更加微不足道。
因此,我们认为人们对番茄酱的需求是存在刚性的,全球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3.2番茄产量呈现周期性波动
综观全球加工用番茄种植产业,我们发现供求两种力量的博弈使该行业具有一种内在的周期性规律,我们大略将其归纳为这样一种模式。
无论是全球还是三大产地的加工用番茄产量,虽然总体上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在局部上都体现出一种波浪形的过程,我们相信这就是供求矛盾所引起的周期性规律在图形中的体现。
3.2.12004年的丰收拖累产业步入下降通道
2004年对于全球番茄产业来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在这一年,全球主要番茄种植国家的加工用番茄都获得了历史上的最大丰收,当年主要国家的加工用番茄总产量达到3522万吨,比上一年增长25.65%。而在这之前的9年,即2003年比1995年总共才只增长了13.47%。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丰收,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由于之前两年天气情况不理想,使得番茄产量较低,也就导致番茄酱的产量萎靡,在刚性的需求下造成厂商们几乎没有剩余库存。而在良好的前景预期下,厂商们纷纷与农民签订大量的番茄收购合约,使得农民们的种植积极性高涨。
随着种植技术的改善以及番茄单产的提高,许多三大产地之外的国家也纷纷加大了对于加工用番茄的种植。
天气状况对于番茄产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2007年内蒙地区遭受的特大暴雨以及带来的晚疫病致使该地区番茄产量减产50%以上。但在2004年,对于番茄的种植来说,全球天气状况都非常理想,这也就使得番茄单产大大提高,并且收获时间延长。
番茄的丰收直接导致了全球番茄酱产量的大幅增长,在稳定的需求下进而造成厂商库存大量积压,番茄酱价格大幅回落。由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处于番茄酱定价的核心,意大利又基本处于核心中的核心,因此我们以意大利为例,其28%-30%和36%-38%浓度的番茄酱平均价格为578和732欧元,比2003年分别下跌了10.5%和4.6%。
(需要注明一点的是,番茄的榨季一般在一年的7-9月份,加工商们一般在6-7月份的时候与主要订货商签订新榨季的购销合同,确定番茄酱的价格和数量,新榨季的产品随后陆续销售,直至下一年新榨季的开始。因此04年的平均价格一部分反映了新榨季的价格,另一部分是03榨季的剩余库存在04年的价格)
积压的大量库存还严重影响了05年新榨季的产品销售,有些厂商的存货甚至可以供应05全年,这也就迫使厂商即使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也不得不持续降低产品售价。更能反映丰收影响的05年两种浓度番茄酱的平均价格为503和620欧元,比04年分别下跌13%和15.3%,比03年下跌22.1%和19.2%。低迷的价格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个别厂商甚至出现亏损以至趋于倒闭,这种情况迫使厂商不得不大幅削减生产规模,进而导致对于原料番茄收购量的大幅削减,从而严重打击了农户种植番茄的热情。全球加工用番茄总产量从2004年的3522万吨下降到05年的2984万吨和06年的2846万吨,整个产业步入了下行周期。
3.2.2以06年为转折点,行业景气带动番茄产量回升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减产后,随着需求的稳定增长以及供给量的持续减少,库存压力在2006年基本消化完毕,并且市场开始呈现出供应紧张的局面,于是番茄酱价格开始止跌回稳,番茄产量在06年达到近年低点后在07年也开始小幅回升,我们认为以06年为转折点整个番茄产业开始企稳并步入新的上升周期。
3.3“供求”是决定价格走向的最终因素
由于欧洲处于番茄制品定价权的核心,因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是欧盟补贴政策的改革(下面将会介绍)导致了番茄收购成本上升,从而造就了07年以来的这轮番茄酱价格的大幅上涨。但是不同于主流观点,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价格涨跌的最终主导因素,而成本的上升则是此轮番茄酱价格能够获得如此巨大涨幅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04至06年间,丰收使得欧洲企业库存大量积压,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加工商们即使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也不得不持续压低产品售价,有些企业为了摆脱库存的压力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可见供求的失衡使得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售价以转移成本压力;而在06年后尤其是07年开始,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和之前连续两年的减产,库存压力已经释放完毕,并且虽然07年全球番茄产量有所温和回升,但仍存在225万吨的缺口,因此在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下,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才开始敢于通过提高产品售价以抵御不断攀升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供求才是决定番茄酱价格涨或跌的最终因素,预测未来的涨跌方向也应以供求为核心。
4.成本攀升致使价格涨幅巨大
虽然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决定了此轮番茄酱价格的上涨,但是能够获得如此涨幅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受到大幅攀升的成本特别是欧盟补贴改革的影响
4.1欧盟农业补贴改革致使番茄收购价格刚性上涨
欧洲市场处于整个番茄产业的供求核心,番茄制品的定价也在此产生,因此欧洲厂商的成本对于番茄制品的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年以来,欧洲当地农民一直享受着欧盟的各种补贴。08年之前,农民种植番茄除获得正常的销售收入外,还可享受每吨34.5欧元的与产量和品种“挂钩”的补贴,而08年实行的政策改革使得“挂钩”补贴将在未来4年内逐步取消,代之以土地面积为基准的“脱钩”补贴,这就使得“挂钩”补贴促进产量的效应大大减弱,并且在全球农产品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将推动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CAP)的变革。
为了稳定市场、保证农产品供应、提高农民收入以及保护消费者利益,欧共体在成立之初便出台了共同农业政策。CAP的最初目标就是让二战后的欧洲在粮食生产上自给自足,其早期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即当欧共体内供给超出需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时,欧共体以最低保证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市场的价格稳定。在价格支持下,欧共体农业总产量的增长和粮食安全目标很快得到了实现,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例如农产品产量过剩、欧共体沉重的财政负担、内部利益分配不均以及与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强烈冲突等等,因此上世纪90年代后欧盟对其补贴政策进行了几次重要的改革,而欧盟对于蔬菜&水果类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则稍微有别于其他主要的农产品,下面是对其中加工用番茄补贴政策的介绍。
欧盟对于番茄补贴政策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预期未来产量下降:08年之前,欧洲农民种植每吨番茄可获34.5欧元的补贴,虽然欧盟规定了各国的番茄产量限额,若超过这一限额,则会减少来年的单位补贴,但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农户们来说,他们不会关心国家的总产量,而只在乎个人眼前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番茄售价不出现过低从而影响总收益的情况下,农民们会为了获得补贴而一味的扩大生产,从而使得加工用番茄产量扭曲性地过剩。欧盟“脱钩”补贴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市场的这种扭曲机制,使得农产品供应量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而灵活调节。因此人们普遍预期,随着“脱钩”补贴的实行,补贴促使产量扭曲性过剩的效应将会大大减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工用番茄的产量将会有所下降。
番茄收购价格刚性上涨:在过去,农作物的售价及该品种所对应的“挂钩”补贴这两项构成农民们收入的来源。但是随着08年“脱钩补贴”的实行以及未来比重的逐步加大,售价逐渐成为农民们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若番茄制品行业景气,加工商们想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原料番茄的收购,就必须提高番茄的收购价格,以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是当行业低迷,对原料的需求减小时,番茄的收购价格又无法有效的降低,因为一旦降低收购价格,在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农民们就会选择种植其他农作物。因此,这就使得原料番茄的收购价格刚性上涨。
4.2全球通货膨胀推动企业成本不断上升
近年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不断加重、石油价格飙升以及全球农作物价格的飞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种子、农药、化肥等各项成本的上涨以及其他农作物上涨带来的示范效应使得番茄种植户纷纷提高售价。TOMATOLAND的数据显示,08年中国和加利福尼亚地区的番茄收购价格较04年已经分别上涨了70.9%、37.5%,而意大利在通胀和补贴政策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其收购价格则大幅上涨了88.9%。
企业的能源、包装、运输等各项费用攀升致使其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冷轧薄板和锡是番茄制品包装物的主要原料,两者目前价格较02年初分别上涨了312%和401%。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番茄厂商的成本中最重要的是番茄原料,大约占其总成本的50%左右,而受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能源、包装、运输等总计占了成本的26%,两者之和接近80%,可见企业确实承受着较大的成本压力。
4.3供求+成本共同推动番茄酱价格飙升
综合概括下来,我们认为07年年中开始的巨幅上涨,主要是由于:
供不应求的行业格局决定价格上涨。
欧盟关于具体改革政策的协商早在07年年初就已开始,随着改革讨论的深入以及政策实施的逐渐明朗化,人们普遍预期欧洲未来的番茄产量会有所下降,从而使得供需形势更加恶化。
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使得企业成本大幅攀升,并且欧盟补贴改革带来的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使得欧洲企业的成本压力更加沉重。而由于欧洲处于番茄制品定价权的核心,因此在供不应求的行业背景下,欧洲企业开始敢于提高产品价格以转移成本压力,从而推动番茄制品价格进一步飙升。
5.“价量齐升”将成为今明两榨季的主旋律
根据TOMATOLAND的数据,2007年全球主要生产国家加工用番茄产量为3317万吨,比上一年增长8.8%,是历史上的第二大产量,并且早先曾预计2008年将达到3572万吨,较07年增长7.7%。但网站9月份的最新报告指出,天气原因致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番茄成熟度不一,从而造成单产下降,中国地区的番茄质量也差强人意,因此网站将08年的预期产量下调至3372万吨,仅比07年小幅增长1.65%。而多伦多世界番茄协会(TorontoWorldTomatoCongress)最近预计08年全球加工用番茄需求总量为3750万吨,而且该预测仅仅覆盖了全球83%左右的人口,可见2008年的番茄制品行业依然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
市场情况方面,由于需求旺盛,欧盟和中国地区的07/08榨季的产品库存早已销售殆尽,美国厂商的库存也所剩无几,并且截至08年7月份,全球主要国家加工商们的08/09榨季的供货合同也已经基本签署完毕,价量齐升的局面已经基本可以确定。
因此整体来看,即使经历了产量增长,目前市场的供需状况仍是比较偏紧的。并且考虑到供需缺口从07年的225万吨增加到08年预期的380万吨,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的有限等因素,我们认为到2009/2010榨季这种供需状况依然不会改变,并且在成本尤其是番茄收购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预计09/10榨季的番茄酱价格将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因此,我们认为“价量齐升”将是08和09两年整个番茄制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6.价格涨势可能在2010年后趋缓
至于2010年之后的市场价格,我们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我们认为分析未来的价格走势应始终以供求为核心,而由于需求的稳定增长,我们认为应将着眼点重点放在供给量的变动上。鉴于以下几点,使得我们有理由担忧未来番茄制品的供给量有可能大幅增长,从而使得价格涨势趋缓甚至出现下跌。
首先,目前中国、加利福尼亚和意大利等地的番茄收购价格较04年已经分别上涨了70.9%、37.5%和88.9%,但是在近年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其涨幅仍然低于同期的其他农产品。但是尽管涨幅较小,全球番茄产量仍能在07年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开始企稳回升并创下历史第二大产量,表明种植番茄的收益在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中还是很具有竞争力的。而且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升温,番茄收购价格的涨势开始启动,在假定天气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其产量具有较大增长的潜力。
其次,对于欧洲农民来说,补贴改革后种植番茄的总收入=番茄售价+挂钩补贴+脱钩补贴,由于其中的脱钩补贴是根据农民的土地面积来核算的,与种植品种无关,因此促使农民选择种植番茄的直接收入是番茄售价+挂钩补贴部分。07年的时候人们认为改革将使得挂钩补贴大幅减少,从而使得种植番茄失去吸引力,因此人们纷纷预期今后的番茄产量将会有所下降。但是这种预期是在07年番茄收购价格还处于低位时形成的。08年欧盟补贴改革实行后,我们从表6中可以看到,虽然每吨的直接补贴大大减少,但是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们种植番茄的每吨收入实际上是增加的,因此这也就会改变之前关于产量下降的预期。根据TOMATOLAND6月份所作预测,欧洲地区番茄产量的增速虽然会较07年的26.49%有所下降,但仍会保持9.16%的增长。
再有,虽然美国番茄酱的进出口量仅占全球较小比重,相对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对于整个市场的供需格局影响很小,但是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以及番茄酱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逐步提升,如全球最大番茄制品加工商MorningStar公司36/38番茄酱的国内报价目前为1147-1191美元/吨,而欧洲市场对其报价已经达到了每吨1400美元。并且美国虽然是番茄制品的传统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达30公斤左右,但是过去10年间(1997-2007)美国人均番茄制品的消费量实际上是减少了2.4公斤,只是由于人口增长使得总消费量勉强保持年均0.2%的增长。因此显著的利润提升空间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不振促使美国厂商开始极力扩大其出口量。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08年上半年美国番茄酱的出口量大幅增长2.63倍,而由于基数较小的原因,其出口到欧洲地区的番茄酱总量更是上涨了1214倍。目前美国出口到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番茄酱还仅仅占其总产量的4%左右,如果美元贬值和番茄酱涨价的趋势持续下去,考虑到加州还有大量的闲置土地以及涨价带动下番茄对其他农产品的替代作用,那么在加州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将会有力推动全球番茄酱的供应量。
最后,我们之前提到番茄制品行业具有内在的周期性规律,表现在图形上是一种波浪形的过程。由于番茄产量基本与行业周期保持同步波动,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图9中全球番茄总产量的波动情况可以发现,每个上升或下降周期平均跨越3至4年,鉴于06年开始的这轮景气周期,我们有理由担忧其会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
结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2010至2011年左右较可能出现的一种市场状况是:随着番茄收购价格的不断上升,未来番茄产量将大幅增长,并且考虑到欧洲地区番茄减产预期的落空以及美国将大幅提高其出口量等因素,全球番茄制品的供给量将大幅增长。根据我们供求而不是成本来决定价格涨跌的观点,我们认为番茄酱价格的涨势将会开始趋缓以至平稳,总体表现为一种“量升价稳”的滞涨局面;而由于番茄收购价格的刚性上涨,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其利润空间将开始受到挤压,行业的景气度可能出现拐点,行业周期将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从而进入下一轮回。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番茄产量将随着收购价格的上升而大幅增长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对于产量增长的实际数字我们今后也将会持续跟踪。
7.中国分享涨价“盛宴”
7.1中国番茄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番茄加工起步于60年代初。当时,为了适应出口需要,国家支持沿海地区企业发展番茄加工,通过引进国外装备生产番茄酱,出口中东地区和其他市场。由于沿海地区番茄种植自然条件不理想,原料质量差使品质难以保证,使得我国番茄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新疆地处北纬37°05′~47°55′之间,光照强、日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沙质土地十分丰富,番茄原料具有质量好、病虫害少,固形物和红色素含量高等特点,适合进行番茄加工。因此1978年新疆开始发展番茄种植和加工,1980年建成第一条国产线,90年代初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增加到30余家,产量、出口量连年增加,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成为亚洲、欧洲和美洲市场的抢手货,从此以新疆为代表的我国番茄加工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经贸厅的数据,2007年新疆共出口番茄酱51.98万吨,约占全国番茄酱出口量的70%,约占世界贸易量的25%左右,批数的检验合格率达到99.6%。新疆三大主营番茄制品的上市集团公司,中粮新疆屯河公司占总产量的45.26%,中基集团公司占总产量的34%,石河子天业集团公司占总产量的11.2%。目前全国番茄酱生产企业达到60多家,而新疆经过注册的大小番茄酱加工企业已达49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7%。
目前已经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企业在我国开建番茄制品加工厂,并且很多国际厂商也都有到中国投资建厂的意向,全球番茄产业向中国逐步转移的迹象开始显现。并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番茄酱出口量的全球占比已经从1995年的4.9%上升到2005年的25.8%。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在全球番茄制品产业中地位的不断抬升,中国厂商将在番茄制品的定价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7.2分享番茄酱涨价的盛宴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此轮番茄酱涨价将至少保持到2010年左右。鉴于我国较低的人工、能源以及番茄原料成本的同时,其产品售价又基本跟随“欧洲价格”,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厂商能够更大程度上分享番茄酱涨价所带来的利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