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果业评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谁明白“杨梅节”背后的两难语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羊城晚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77票  浏览6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5月22日 11:07
  □耀琪
  
  报载,从2005年开始,每年杨梅成熟时,广州从化良口镇政府都会举办杨梅节大力宣传,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果农从不担心销路。但今年的宣传声势不及往年,果农猜测是政府怕“三公”花费不敢开展营销活动。良口镇相关负责人则称,农产品销售不能完全靠政府,要由行业协会主导,但又承认协会能力不强。
  
  记得5月7日,良口镇“三公”经费被曝光。作为贫困镇的良口,2011年接待费高达187.6万元,备受社会质疑。良口镇解释,相当一部分接待费就是用于帮农民促销农产品,其中包括了杨梅节。其实作为基层政府,尤其贫困镇贫困县,“三公”支出未必就是人们想象的简单的“胡吃海喝”,而是有着某些上级关系要周旋,有着某些隐性支出要维持。如果这个地方还颇具特色,比如“某某之乡”一类,那么各路诸侯更会慕名而来,地方领导想躲都躲不掉……
  
  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依赖,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如果没有政府去公关、办节日、请媒体,那么再好的农产品都难以被外界所知。尤其像杨梅这样的非高值水果,竞争力本身也不强,农民及协会的对外议价能力也有限。政府出于民生考虑去搞杨梅节,花钱请各路人马过来增加人气,也是在所难免的。或许这就是基层的实情。大量存在于制度之外的当地事务,恰恰是许多干部每天都要面对的“规定动作”。
  
  于是我们就看到各种“节”到处开花。比如开渔节、荔枝节、黄皮节、花灯节等等。只要能刺激经济,冲在前面的往往都是当地政府,而不是协会和商家。人们也会诟病这种“政府包打天下”的行为,认为会造成财政开支纠结不清、政商一体化,可许多事情依然这样运行下去。
  
  按理说,市场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市场自然会淘汰低效率的产业,政府只要管好制度运行就行了,至于协会就负责做好行业性的事情,三者各自发挥优势。可是我们也常常见到县长为当地特产上北京去做推销,情形真有点像禽流感之下领导带头吃鸡一样,甚至市长用本地品牌的汽车,总统用本国品牌的手机,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宣示作用,我们会否怀疑他们影响市场公平呢?当我们习惯用一个原则去抨击某种现象的时候,比如“三公”消费,或者正是因为我们总是回避看到一个更加两难的现实语境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