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川看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了解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的人,把宜川称为陕西苹果生产新一代翘楚。其苹果生产的经验和做法,或可为全省农业产业——不仅是苹果产业,提供借鉴。
宜川农民人均果业收入,2006年1906元,之后每年以千元以上的速度增加,到2011年达到1.25万元。
飙升的数字,不仅证明苹果产业已成为宜川县实实在在的富民强县第一产业,更是对其不断探索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最好诠释。
明明白白生产:核算成本确定产量
“我们的要求是,亩产苹果不超过1万个。超过1万个就不划算了”,宜川县苹果专家、县果业局党支部书记赵平战说,这一广为当地果农接受的数字来自于精确的成本核算。
1个苹果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宜川有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
以每亩生产1万个苹果计算。2008年,生产一个苹果的成本是0.263元,2011年为0.341元,亩增加成本780元。今年生产成本更高。
导致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增加。以苹果套袋为例,2011年套袋1亩,工价70元,今年已涨至140元。
另一组数据:以去年的果价计算,70(直径70mm,下同)苹果,1公斤8个,售价2元,除去成本,生产1个苹果赔0.091元;75苹果,每公斤5个,售价4元,一个苹果挣0.459元;80以上的苹果,一个最少净赚1元。
“由此我们提出了少精、优质、稳产的理念”,赵平战说,少精就是根据宜川的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光照计算,亩产苹果以2000-2250公斤为宜;优质是80以上的苹果占到80%以上;稳产是每年每亩地产量波动不超过150公斤。
如此算来,宜川亩产苹果科学的产量是接近1万个。
“去年疏果特别严,80以上的苹果占到全县苹果总产量的80%以上。体现在收入上,是全县果农人均苹果收入1.25万元,比前年增加了3869元”,赵平战说,去年全县苹果挂果面积22万亩,仅比前年增加2万亩。除过去年果价较好的因素外,“少精限产”起了大作用。
形在节本、意在培肥,果园覆草“一箭双雕”
包括果业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持续增加的人工成本,不断挤占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从而造成农业生产更加弱势;二是有机肥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表现在更加注重口感的果业上,尤为明显。
宜川县通过果园覆草,起到了形在节本,意在培肥,“一箭双雕”的作用。
“日本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3-5%,所以才能在那么低海拔的地方生产出高质量的苹果。我们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不足1%,而且多年大量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酸碱平衡,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赵平战说。
培肥地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增施有机肥。按照有机苹果生产斤果斤肥的要求,亩产2000公斤苹果,需施用3方有机肥。去年一方羊粪售价260元,一亩地有机肥投入800多元。但是各地现代农业发展都重施有机肥,因此肥源紧缺,往往有钱也难以买到。
从2008年开始,借鉴日本果园生产经验,宜川在全县范围内示范推广果园覆草,同时推广割草机等果园机械,一方面节省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培肥了地力。
“根据监测,果园生草,一年割4次,覆到地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可提高0.03%左右。4次果园覆草,可节省一半羊粪”,赵平战说,除此之外,锄草一亩地一次人工费100元,用割草机省82元。一年割4次,节省340元。
到今年,宜川县已在全县推广果园覆草8万亩左右,占到全县苹果总面积的近1/3。
“地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长久持续地这样做下去,宜川必然会在未来有机苹果的生产上占领先机”,赵平战说。
千名农民技术员,撑起苹果大产业
宜川有一支实实在在可用、有用的农民果树技术员队伍。这个队伍是:1000名持证农民果树技术员,覆盖全县所有果业专业村。
为了保证这支队伍“可用”,2006年,宜川县政府相继出台《农民果树技术员管理办法》和《农民果树技术员量化考核办法》等文件,由农业、果业、财政、纪检联合开展首批150名果树农民技术员筛选。以后逐年“大考”,到2011年,队伍扩大至1000人。
“大考”合格者,颁发农民果树技术员证书,并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补贴,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给名给利,以确保其在其位,谋其事。
而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培训,则保证了这支队伍“有用”。
农民果树技术员很多就是苹果种植大户,实践经验丰富,本身就有学习新技术的愿望。通过理论培训,使其既有理论知识,又富实践经验。加之他们均为村上的能人,具有一定号召力,有能力把先进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转换成生产力,从而加速了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2006年冬季果树大改形,全县完成间伐面积4.3万亩,是前5年间伐面积的总和。工作进展之顺利,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
农民果树技术员的示范带动功不可没。
之后,不管是在果园标准化建设,还是有机苹果生产等各方面,农民果树技术员都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而政府6年的此项投入,加起来不足1000万元,可谓小资金换来了大效益。
(本报记者 元莉华)
宜川农民人均果业收入,2006年1906元,之后每年以千元以上的速度增加,到2011年达到1.25万元。
飙升的数字,不仅证明苹果产业已成为宜川县实实在在的富民强县第一产业,更是对其不断探索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最好诠释。
明明白白生产:核算成本确定产量
“我们的要求是,亩产苹果不超过1万个。超过1万个就不划算了”,宜川县苹果专家、县果业局党支部书记赵平战说,这一广为当地果农接受的数字来自于精确的成本核算。
1个苹果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宜川有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
以每亩生产1万个苹果计算。2008年,生产一个苹果的成本是0.263元,2011年为0.341元,亩增加成本780元。今年生产成本更高。
导致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增加。以苹果套袋为例,2011年套袋1亩,工价70元,今年已涨至140元。
另一组数据:以去年的果价计算,70(直径70mm,下同)苹果,1公斤8个,售价2元,除去成本,生产1个苹果赔0.091元;75苹果,每公斤5个,售价4元,一个苹果挣0.459元;80以上的苹果,一个最少净赚1元。
“由此我们提出了少精、优质、稳产的理念”,赵平战说,少精就是根据宜川的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光照计算,亩产苹果以2000-2250公斤为宜;优质是80以上的苹果占到80%以上;稳产是每年每亩地产量波动不超过150公斤。
如此算来,宜川亩产苹果科学的产量是接近1万个。
“去年疏果特别严,80以上的苹果占到全县苹果总产量的80%以上。体现在收入上,是全县果农人均苹果收入1.25万元,比前年增加了3869元”,赵平战说,去年全县苹果挂果面积22万亩,仅比前年增加2万亩。除过去年果价较好的因素外,“少精限产”起了大作用。
形在节本、意在培肥,果园覆草“一箭双雕”
包括果业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普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持续增加的人工成本,不断挤占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从而造成农业生产更加弱势;二是有机肥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表现在更加注重口感的果业上,尤为明显。
宜川县通过果园覆草,起到了形在节本,意在培肥,“一箭双雕”的作用。
“日本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3-5%,所以才能在那么低海拔的地方生产出高质量的苹果。我们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不足1%,而且多年大量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酸碱平衡,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赵平战说。
培肥地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增施有机肥。按照有机苹果生产斤果斤肥的要求,亩产2000公斤苹果,需施用3方有机肥。去年一方羊粪售价260元,一亩地有机肥投入800多元。但是各地现代农业发展都重施有机肥,因此肥源紧缺,往往有钱也难以买到。
从2008年开始,借鉴日本果园生产经验,宜川在全县范围内示范推广果园覆草,同时推广割草机等果园机械,一方面节省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培肥了地力。
“根据监测,果园生草,一年割4次,覆到地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可提高0.03%左右。4次果园覆草,可节省一半羊粪”,赵平战说,除此之外,锄草一亩地一次人工费100元,用割草机省82元。一年割4次,节省340元。
到今年,宜川县已在全县推广果园覆草8万亩左右,占到全县苹果总面积的近1/3。
“地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长久持续地这样做下去,宜川必然会在未来有机苹果的生产上占领先机”,赵平战说。
千名农民技术员,撑起苹果大产业
宜川有一支实实在在可用、有用的农民果树技术员队伍。这个队伍是:1000名持证农民果树技术员,覆盖全县所有果业专业村。
为了保证这支队伍“可用”,2006年,宜川县政府相继出台《农民果树技术员管理办法》和《农民果树技术员量化考核办法》等文件,由农业、果业、财政、纪检联合开展首批150名果树农民技术员筛选。以后逐年“大考”,到2011年,队伍扩大至1000人。
“大考”合格者,颁发农民果树技术员证书,并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补贴,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给名给利,以确保其在其位,谋其事。
而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培训,则保证了这支队伍“有用”。
农民果树技术员很多就是苹果种植大户,实践经验丰富,本身就有学习新技术的愿望。通过理论培训,使其既有理论知识,又富实践经验。加之他们均为村上的能人,具有一定号召力,有能力把先进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转换成生产力,从而加速了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2006年冬季果树大改形,全县完成间伐面积4.3万亩,是前5年间伐面积的总和。工作进展之顺利,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
农民果树技术员的示范带动功不可没。
之后,不管是在果园标准化建设,还是有机苹果生产等各方面,农民果树技术员都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而政府6年的此项投入,加起来不足1000万元,可谓小资金换来了大效益。
(本报记者 元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