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特别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政策性农险交出怎样答卷?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87票  浏览23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9月07日 13:55


  
  上图:保险企业员工正在为农民讲解农业保险。本报记者刘玉祥摄
  
  今年农险理赔数据
  
  今年3月末的风灾造成部分温室大棚受灾,估损金额为248万元;6月上旬本市发生暴雨灾害天气,小麦主产区蓟县、宝坻、武清都有受损情况,估损金额为779万元。截至6月末直接赔款为1075万元。
  
  7月下旬以来,本市部分地区连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截至7月底,农险接农户报案超过200件,其中种植险报案100余件,养殖险报案100余件。从初步估损情况看,种养两业估损损失超过1000万元。
  
  在暴雨预警频频发出的情况下,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应区县政府和广大种植农户的要求,从7月23日起加班加点承保玉米保险,到7月底已经累计承保了34.3万亩,为6.5万农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对话
  
  “救命险”如何再进一步?
  
  [农民方]
  
  张延林(静海大邱庄津美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我感觉目前农业保险的保额还是有点偏低。一旦遇灾,1亩地最多理赔300元。1亩地的收益约为1000多元,理赔额只占收益的40%左右。而现在人力、柴油等耕作成本都在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因此打了折扣。此外,农业保险的险种偏少。比如,果树就没被纳入政策性农险的范围里。种植冬枣、桃、苹果的果农还都与农险无缘。以静海为例,我们的冬枣产量很大,销量也不错。一些农民经营的冬枣树达一两百亩,按照一棵冬枣树一年产值一两千元来计算,一两百亩的年收入约为一二十万元,这笔钱应该是农民一家一年的主要收入了。一旦遭灾,又无险可上,只会落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结果。为啥果树没被纳入农险里呢?我想,可能主要还是定损比较麻烦吧,不像玉米地1亩年产值1200元至1400元那样相对达成了共识。
  
  [险企方]
  
  岳海(中国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农险部负责人):目前,农民购买保险的保障意识还不够强,如果没有出险,就会心疼支出的保费,总觉得是白扔了钱。但实际上,政府始终在大力支持农业险的发展,不断推出利好政策来减轻农民负担。例如,购买农业险农民自己负担的保费比例从去年的30%降低到今年的20%,农民支出更少就能享受到风险保障。作为保险企业,我们也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农险的宣传力度,把国家的好政策讲解到农民的心坎儿里。
  
  建议
  
  政府农民险企共赢才能可持续
  
  朱俊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安排涉及政府、公司与农民的责任分担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整,因此对农业保险来说,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农业保险制度的规范,更在于实现农业保险责任与权益的合理配置。农业保险立法的意义恰恰在于为三方主体的利益博弈提供一个平台,从而较为充分地反映各方的利益诉求。
  
  庹国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教授):对于农业保险,政府现在补贴保费才吸引了较多农民参加,否则很多农民不愿意参加。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即在农户对保险需求的排序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养老和医疗,财产险次之,农业保险更靠后,这是农民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以及自己对各类保险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的。
  
  郝演苏(中国著名保险学者,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国的农业保险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未来我国农业保险还要加强在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地区要有目的的区别对待。中国农业保险为缓解农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稳定农户收入水平、增强农业恢复再生产能力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三农”发展的“稳定器”。但是,中国的农业保险尚未脱离“低保费、低保额、低保障”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保险还未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保险还应得到更多政策上的倾斜,同时监管层还应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给予特定优惠,并以例如税收等形式约束不愿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使之达到某种平衡,促使农业保险成为全行业的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