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猕猴桃产业脱贫之路不平坦
表面风光,背后却潜伏着市场和机制的危机
在这8000亩猕猴桃产业的背后,潜伏着市场和机制的危机。
“在现在还没有大面积投产的情况下,这一高档猕猴桃有鲜销的市场,价格也不错。”王建说,但是,如果全面投产后,市场就会出现问题。
据了解,目前重庆市已经发展起15万亩规模的猕猴桃,就在万州,也有数万亩。而红心猕猴桃的耐贮性相对不强,但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如果没有提前的应对措施,将会出现“果贱伤业伤农”的情况。业主没有效益了,农民的土地流转租金、在果园里打工的收入等都将会受到影响。
目前,在这5个贫困村内的猕猴桃果园,基本上都是以流转的方式集中土地的。镇里曾统一了流转租金的标准:田每亩每年200公斤黄谷,土每亩每年125公斤黄谷。这一机制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问题,但由于没有与农民形成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一旦在收益上有大的变化,城市资本与农民的生产要素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的因素。
除这两个潜伏的“危机”外,还有病虫害防治、产品质量安全、新的种植技术等需要破解的难题。
未雨绸缪提早应对危机
“对猕猴桃产业面临的危机,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需要提早应对。”王建说,目前,已在引导业主,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石村的张贻学,原在云南等地做水果生意,赚了一笔钱。2008年,他回乡投资建立了高实农业开发公司,从乡亲们手中流转土地,建起了3000亩的猕猴桃园。目前,已有部分投产。
“通过延长鲜果的销售期来延长市场可以较好解决销售期短、市场小的难题。”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公司已投资建气调冷藏库,通过冷藏,把鲜果的销售期延长到数月。
除引导业主通过冷藏延长鲜果销售期外,镇里还在引导业主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进来,建加工产业链,开发猕猴桃加工产品。目前,正在开发猕猴桃果酒、果醋、果干和果汁等系列产品。
“在延伸产业链条中,我们还准备利用猕猴桃的生态资源,扩展乡村旅游产业。”王建说,“现正在策划,推出一项以城里人认养猕猴桃树的方式,来保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延伸出旅游产业链条。”
“对潜在的其他危机,我们也在积极的想办法来化解。”王建说,“有危机不可怕,怕的是看不到危机,不能未雨绸缪地应对危机。”记者罗成友蔡杨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