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猕猴桃产业脱贫之路不平坦

近日,记者来到万州区响水镇高石、青林、宝莲等村,只见满山满岭的猕猴桃树,正在发出新枝;猕猴桃园内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把产业园与农民的居住区连为一体……从表面看,这里已不是贫困山区了,倒像城里人向往的生态新农村。
“虽然这山上5个贫困村的脱贫产业起来了,但这产业脱贫之路还远没走好,还面临着‘危机’。”响水镇镇长王建沉稳地说。
明明产业已发展得这样成功,难道是镇里的干部“杞人忧天”?
利用山区优势建起8000亩猕猴桃园
高石、青林等5个连片的村,处于万州区中高海拔地区,最高海拔800米,最低海拔560米。过去,由于土壤贫瘠,大部分地被闲置,当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
2003年,镇里组织干部在外考察,了解到红心猕猴桃不仅经济价值好,而且也很适宜在中高段海拔地区栽植,于是便引进优良品种,首先在高石村进行试种。不想,效果不错。
看到良好的市场潜力,该镇经过仔细调研论证,2009年开始,把它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产业,大规模地引导在这一片区内的5个贫困村栽种。
“在发展这一扶贫产业中,我们创新了一种用产业来促进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改善的方式。”王建说,这就是引进业主投资先发展产业,政府再围绕产业投入配套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产业先行,带动基础设施改善的片区开发方式,很快就收到了效果。短短的几年间,在这一片区内,就引进了23家业主,其中既有城市资本,也不乏返乡种养大户。这些业主目前总共已投入了1.8亿元,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建起了8000亩规范的优质红心猕猴桃园。
在业主把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政府为产业配套,结合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先后投入了150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再加上业主投入,新修和完善了这一片区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
“猕猴桃虽然栽种起来了,但要真正成为农民的产业脱贫之路,还要破解不少难题。”王建说。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