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编者按
1995年3月,本报发表《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是在中央主流媒体上首次提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化”。20年间,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年的实践也印证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重要载体,而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日臻成熟又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香沙芋田间,来自思州柚树下的合作社领头人,如何带领社员们铺就产业化之路。
把家乡的芋头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响——
靖江新农民杨金明的梦想
本报记者 沈建华 实习生 黄熙春
“一片叶,一颗心,一茎绿荷连着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不仅带领一群农民,将传统的芋头小宗农产品做出现代新产业,还自填歌词,自谱歌曲唱芋头,在今年10月的江苏省泰州第二届芋头集上,作为集市背景音乐,反复吟唱,泰州城乡更是传唱一时。它传唱的,更是一个新农民的圆梦之歌。
梦自苗中生
乡村教师出身的杨金明,是吃着家乡芋头长大的一代新农民。他一直有个做大家乡芋头产业的梦想,和乡亲们一起创办的靖江市生祠镇绿禾蔬菜专业合作社,首先想从繁重的种芋头做起,由弯腰驼背的一个一个的下芋头种,变为插芋头苗。
靖江市农委经作站的侯笛鸣说,长期以来,靖江市香沙芋尽管很出名,但种植一直依靠母芋或子芋繁殖,多年的无性繁殖,会使香沙芋品种积累一定的毒素,并降低本身的种性、纯度和产量,更增加了劳动强度,制约着芋头产业的发展。
2012年,绿禾合作社与省农科院高位嫁接,合作研发在无菌的环境下培育出纯种靖江香沙芋组培苗,这在当时国内还属首创。2013年,首批“纯种”香沙芋组培苗落户农庄,当年秋季喜获丰收,产量较普通香沙芋提高约4成。
农民从繁重的种植中解放出来了,收获更多更好。“我种了一辈子芋头,还第一次见到长在小罐子里的芋头苗呢,栽种更方便轻松,芋头口味更醇糯了。”合作社社员陶秀芬高兴地说。
今年靖江市普通香沙芋遭遇十多年来首次“瘟疫”,组培的香沙芋优势凸显。仲夏时节,与枯黄败落的普通香沙芋相比,生祠镇绿禾合作社组培香沙芋,连片十个大棚内,芋头长势正旺,浓密的叶片上鲜少有黄斑,显出健康的黑绿色。
合作社理事长杨金明介绍,目前种植到农田的香沙芋已经提纯到第5代。这批香沙芋今年秋季育出300万颗“纯种”种芋,这意味着明年就可大量种植,并有望成为优质商品芋,端上市民餐桌。
梦由机中圆
尽管种植香沙芋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稻麦、常规蔬菜,但由于种植、管理劳动强度大,不少农户望而却步,难以形成规模。尤其香沙芋壅土,就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芋头生长过程中要多次壅土追肥,一亩田每次壅土需三个人耗时一天。如今绿禾合作社已经不再为壅土发愁了。由靖江市农委与绿禾合作社共同研发的壅土机,仅需一人操作,机器前端的两个圆形齿轮“开道”,下挖深度可达到20至25厘米。与此同时,机器两侧的两个“扇形”齿轮将挖上来的泥土覆盖到芋头根部。
“这台农机虽小,但效率极高,每小时可壅土近一亩,是人工的20多倍。”杨金明介绍说,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与完善,绿禾合作社已拥有包括微耕机、芋头壅土机、芋头收割机在内的芋头机械化生产全套设备。
据介绍,“绿禾”的“芋头机械化生产试验田”实验,芋头亩产量达到1300公斤,较普通田块增产50公斤,同时每亩节省人力成本千元以上。“芋头种植一直以来被视为重体力劳动,机械化种植对规模化扩张意义重大。”侯笛鸣说。
今年绿禾合作社注册成立了生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按照统一种苗、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收购的方式,在两年内推广种植纯种香沙芋万余亩,为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梦从歌中飞
去年,“绿禾”种植香沙芋的亩收益达到了万元以上,但绿禾人并不满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杨金明认为,随着品种改良和机械化的推广,香沙芋的规模化种植是一个必然趋势。产量一旦大幅递增,销路怎么办?
杨金明说,香沙芋产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跳出农田,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之路。近两年来,绿禾合作社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先后开发出100多种香沙芋深加工食品,包括香沙芋饮料、点心、冷冻食品等。
在绿禾农庄香沙芋深加工系列产品制作现场,技术负责人杨万龙正在制作甜点香沙芋葡萄派。他用低筋面粉、黄油、鸡蛋等,就着蛋挞锡纸,捏出一个完美的蛋挞托,送进烤箱,浓郁的芋头香味在等待的时间里愈发浓烈。
端出烤箱的精致甜点,还需要最后一次加工。杨万龙往芋泥中淋入一点奶油,嵌入半枚新鲜葡萄,一个“高大上”的香沙芋葡萄派华丽诞生。江苏电视台拍摄人员感叹:“今天算是长见识了,芋头居然还有这么洋气的吃法!”
更多的芋头“洋”派精品纷纷出炉:晶莹剔透的黄桃布丁、Q弹爽口的五彩芋圆、“高端大气”的香沙芋西米露、清新爽口的芋泥布丁等各样以香沙芋为原料的甜点,展示出土洋结合的奇妙效果。
原价16元一公斤的香沙芋,经过这番加工包装,价格至少翻番,而礼品盒装的甜点能卖上百元,销路也更宽广。目前,首批生产的近30种以香沙芋为原料的甜点已成功下线,在中国农产品(上海)交易博览会等数个省内外农产品展销会上“试水”亮相,受到各地食客追捧。
目前,绿禾合作社正深层谋划,成立了营销团队,要进军芋头特色餐饮市场。
“小芋头也能做出大产业,大市场。”杨金明这样总结了三句话:种质是根本,机械化是关键,产业化是钱景。
新农民杨金明的梦想,就是把家乡的芋头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响。
岑巩县合作社把思州柚做成大产业
张能秋
“龙江河水清又清,扶贫政策惠民生,合作社来抱成团,果园柚香生黄金。”金秋十月,又到思州柚飘香时节。贵州省岑巩县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思州柚精品水果种植,让柚农发了柚财。
注溪镇哨坪村柚农吴高尧是该县第一批种植思州柚的农户,2007年,他和韩金培、杨胜文等7人申请注册成立了岑巩县兴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思州柚从种植、管理、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在扩大产业中,由合作社统一购买苗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规划栽植、统一果园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收购和统一包装销售,合作社每年将“红利”分配给果农,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带动农户发展思州柚,合作社还建有60亩思州柚苗圃,由合作社副理事长韩金培进行技术管理,每年为全县果农提供柚苗20万株以上。
“真感谢合作社给我进行技术指导,让我种植的思州柚不仅个大、味美,而且价格也高。”看着金灿灿的柚子,哨坪村果农吴佐兵深有体会地说。吴佐兵没加入合作社前,不按标准施肥,柚子成熟后味酸、开裂,损失不小。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他家柚园年年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兴发合作社不断壮大,如今已发展社员225户,思州柚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300余亩,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合作社为打开思州柚市场,还专门聘请果品专家对思州柚包装进行设计,并申请了专利,加强了思州柚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兴发”的带动下,该县已组建果品协会3个,思州柚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并与省内外一些水果市场建成10余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湖南、广西等近10个省市。
在合作社带动下,思州柚已从“小柚子”发展成“大产业”。目前全县种植思州柚4万余亩,初步形成规模产业,今年已有2.6万亩挂果获得丰收,预计产量1000余万公斤,产值8000万元,让5000农户受益。
1995年3月,本报发表《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是在中央主流媒体上首次提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化”。20年间,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年的实践也印证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重要载体,而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日臻成熟又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香沙芋田间,来自思州柚树下的合作社领头人,如何带领社员们铺就产业化之路。
把家乡的芋头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响——
靖江新农民杨金明的梦想
本报记者 沈建华 实习生 黄熙春
“一片叶,一颗心,一茎绿荷连着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不仅带领一群农民,将传统的芋头小宗农产品做出现代新产业,还自填歌词,自谱歌曲唱芋头,在今年10月的江苏省泰州第二届芋头集上,作为集市背景音乐,反复吟唱,泰州城乡更是传唱一时。它传唱的,更是一个新农民的圆梦之歌。
梦自苗中生
乡村教师出身的杨金明,是吃着家乡芋头长大的一代新农民。他一直有个做大家乡芋头产业的梦想,和乡亲们一起创办的靖江市生祠镇绿禾蔬菜专业合作社,首先想从繁重的种芋头做起,由弯腰驼背的一个一个的下芋头种,变为插芋头苗。
靖江市农委经作站的侯笛鸣说,长期以来,靖江市香沙芋尽管很出名,但种植一直依靠母芋或子芋繁殖,多年的无性繁殖,会使香沙芋品种积累一定的毒素,并降低本身的种性、纯度和产量,更增加了劳动强度,制约着芋头产业的发展。
2012年,绿禾合作社与省农科院高位嫁接,合作研发在无菌的环境下培育出纯种靖江香沙芋组培苗,这在当时国内还属首创。2013年,首批“纯种”香沙芋组培苗落户农庄,当年秋季喜获丰收,产量较普通香沙芋提高约4成。
农民从繁重的种植中解放出来了,收获更多更好。“我种了一辈子芋头,还第一次见到长在小罐子里的芋头苗呢,栽种更方便轻松,芋头口味更醇糯了。”合作社社员陶秀芬高兴地说。
今年靖江市普通香沙芋遭遇十多年来首次“瘟疫”,组培的香沙芋优势凸显。仲夏时节,与枯黄败落的普通香沙芋相比,生祠镇绿禾合作社组培香沙芋,连片十个大棚内,芋头长势正旺,浓密的叶片上鲜少有黄斑,显出健康的黑绿色。
合作社理事长杨金明介绍,目前种植到农田的香沙芋已经提纯到第5代。这批香沙芋今年秋季育出300万颗“纯种”种芋,这意味着明年就可大量种植,并有望成为优质商品芋,端上市民餐桌。
梦由机中圆
尽管种植香沙芋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稻麦、常规蔬菜,但由于种植、管理劳动强度大,不少农户望而却步,难以形成规模。尤其香沙芋壅土,就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芋头生长过程中要多次壅土追肥,一亩田每次壅土需三个人耗时一天。如今绿禾合作社已经不再为壅土发愁了。由靖江市农委与绿禾合作社共同研发的壅土机,仅需一人操作,机器前端的两个圆形齿轮“开道”,下挖深度可达到20至25厘米。与此同时,机器两侧的两个“扇形”齿轮将挖上来的泥土覆盖到芋头根部。
“这台农机虽小,但效率极高,每小时可壅土近一亩,是人工的20多倍。”杨金明介绍说,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与完善,绿禾合作社已拥有包括微耕机、芋头壅土机、芋头收割机在内的芋头机械化生产全套设备。
据介绍,“绿禾”的“芋头机械化生产试验田”实验,芋头亩产量达到1300公斤,较普通田块增产50公斤,同时每亩节省人力成本千元以上。“芋头种植一直以来被视为重体力劳动,机械化种植对规模化扩张意义重大。”侯笛鸣说。
今年绿禾合作社注册成立了生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按照统一种苗、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收购的方式,在两年内推广种植纯种香沙芋万余亩,为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梦从歌中飞
去年,“绿禾”种植香沙芋的亩收益达到了万元以上,但绿禾人并不满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杨金明认为,随着品种改良和机械化的推广,香沙芋的规模化种植是一个必然趋势。产量一旦大幅递增,销路怎么办?
杨金明说,香沙芋产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跳出农田,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之路。近两年来,绿禾合作社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先后开发出100多种香沙芋深加工食品,包括香沙芋饮料、点心、冷冻食品等。
在绿禾农庄香沙芋深加工系列产品制作现场,技术负责人杨万龙正在制作甜点香沙芋葡萄派。他用低筋面粉、黄油、鸡蛋等,就着蛋挞锡纸,捏出一个完美的蛋挞托,送进烤箱,浓郁的芋头香味在等待的时间里愈发浓烈。
端出烤箱的精致甜点,还需要最后一次加工。杨万龙往芋泥中淋入一点奶油,嵌入半枚新鲜葡萄,一个“高大上”的香沙芋葡萄派华丽诞生。江苏电视台拍摄人员感叹:“今天算是长见识了,芋头居然还有这么洋气的吃法!”
更多的芋头“洋”派精品纷纷出炉:晶莹剔透的黄桃布丁、Q弹爽口的五彩芋圆、“高端大气”的香沙芋西米露、清新爽口的芋泥布丁等各样以香沙芋为原料的甜点,展示出土洋结合的奇妙效果。
原价16元一公斤的香沙芋,经过这番加工包装,价格至少翻番,而礼品盒装的甜点能卖上百元,销路也更宽广。目前,首批生产的近30种以香沙芋为原料的甜点已成功下线,在中国农产品(上海)交易博览会等数个省内外农产品展销会上“试水”亮相,受到各地食客追捧。
目前,绿禾合作社正深层谋划,成立了营销团队,要进军芋头特色餐饮市场。
“小芋头也能做出大产业,大市场。”杨金明这样总结了三句话:种质是根本,机械化是关键,产业化是钱景。
新农民杨金明的梦想,就是把家乡的芋头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响。
岑巩县合作社把思州柚做成大产业
张能秋
“龙江河水清又清,扶贫政策惠民生,合作社来抱成团,果园柚香生黄金。”金秋十月,又到思州柚飘香时节。贵州省岑巩县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思州柚精品水果种植,让柚农发了柚财。
注溪镇哨坪村柚农吴高尧是该县第一批种植思州柚的农户,2007年,他和韩金培、杨胜文等7人申请注册成立了岑巩县兴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思州柚从种植、管理、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在扩大产业中,由合作社统一购买苗木、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规划栽植、统一果园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收购和统一包装销售,合作社每年将“红利”分配给果农,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带动农户发展思州柚,合作社还建有60亩思州柚苗圃,由合作社副理事长韩金培进行技术管理,每年为全县果农提供柚苗20万株以上。
“真感谢合作社给我进行技术指导,让我种植的思州柚不仅个大、味美,而且价格也高。”看着金灿灿的柚子,哨坪村果农吴佐兵深有体会地说。吴佐兵没加入合作社前,不按标准施肥,柚子成熟后味酸、开裂,损失不小。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他家柚园年年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兴发合作社不断壮大,如今已发展社员225户,思州柚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300余亩,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合作社为打开思州柚市场,还专门聘请果品专家对思州柚包装进行设计,并申请了专利,加强了思州柚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兴发”的带动下,该县已组建果品协会3个,思州柚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并与省内外一些水果市场建成10余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湖南、广西等近10个省市。
在合作社带动下,思州柚已从“小柚子”发展成“大产业”。目前全县种植思州柚4万余亩,初步形成规模产业,今年已有2.6万亩挂果获得丰收,预计产量1000余万公斤,产值8000万元,让5000农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