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全国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业部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489票  浏览62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5月21日 15:46

  三、竞争力分析
  
  (一)竞争优势分析
  
  1.规模优势。据FAO统计,我国梨收获面积占世界的3/4,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随着我国新发展梨园逐渐进入盛果期,梨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还将提高。随着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及加工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梨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2.资源优势。从气候资源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温带,适宜梨的生长。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温度、降水与欧洲、美国、南美梨产区气候大体相当,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梨品质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湿度与日本、韩国气候相当,适于砂梨生长。从种质资源看,我国品种资源丰富,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梨种质资源圃,保存品种达730多种。另外,我国拥有一批原产地特色品种,如河北的鸭梨、安徽的砀山酥梨、辽南的南果梨、云贵高原的红皮梨、川西高原的金川雪梨以及南疆盆地的库尔勒香梨等。
  
  3.价格优势。梨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低,梨每吨的生产成本为580元,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的1/6和1/7。成本优势直接表现为价格优势,2007年我国梨出口平均价格399美元/吨,是世界平均价格52%,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均价的12%、17%和34%,我国梨出口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4.区位优势。我国与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毗邻,这些国家产梨很少,我国每年通过边贸或转口贸易向其出口梨20万吨左右。区位因素决定了我国具有巩固和发展周边市场的独特优势。
  
  (二)竞争劣势分析
  
  1.种植区域分散。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大传统梨产区,但种植分散,跨区盲目引种问题仍很突出,造成部分产区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销路不畅。目前,世界梨各主产区基本集中在北纬35~45°之间,是最佳适宜纬度,而我国梨生产分散,跨度在北纬23-45°之间,优势区域不十分明显。
  
  2.生产管理水平落后。我国梨栽培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如整形修剪不合理、疏花疏果少,病虫防治不及时、施肥灌水不合理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单产和品质提高。目前,我国梨单产只有800公斤/亩左右,仅为奥地利、阿根廷和日本的1/4、1/3和1/2。
  
  3.产品质量水平不高。我国梨质量总体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外观品质表现为果实整齐度不一、果实偏小、果形不正、色泽差;内在质量表现为果肉偏粗、石细胞稍多。目前,我国梨优质果率(鲜梨等级达到特级及一级品以上的)仅25%,比美国、阿根廷等梨生产大国低40个百分点以上。
  
  4.产后加工处理能力不强。我国梨的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贮藏能力发展较快,2006年全国藏量360多万吨,较上世纪70年代的少量贮藏有较快的发展,但仍以窖贮、窑藏为主,现代化的冷藏和气调贮藏较少。目前,全国梨的加工量不足30万吨,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产业化水平较低。
  
  四、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扩大出口,提升我国梨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规划目标
  
  到2015年,我国梨栽培面积稳定在1750万亩,总产量达到1750万吨左右,优势重点产区的梨产量集中度达90%,单产由2006年的735公斤/亩提高到1000公斤/亩左右,优质果率由25%提高到35-45%。果品分级、清理、包装、贮藏等采后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30%,产品加工率提高到8%。鲜梨出口量提高到80万吨以上,出口额达1.5亿美元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