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果丰民富谱华章——承德县大力推进果品产业发展纪实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7票  浏览10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12月04日 15:51
  金秋时节走进承德县,一个个整齐的果园依山环绕,一颗颗红润的苹果挂满枝头,一阵阵欢声笑语迎风飘荡……承德县这个拥有328万亩有林地的林果大县,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国光苹果之乡”、“全省十大果品特色县”等诸多殊荣,一项项荣誉的光环背后,是30余万亩的果树面积、20万吨的果品产量、10亿元的果品产值、5000元的人均果品收入。
  
  是谁勾勒出五彩果林万顷?是谁描绘出四季果园飘香?是谁弹奏出三农和谐乐章?是承德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是全县700余名务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是8万果农投身果树生产的身体力行,是42万承德县人民对果丰民富的美好憧憬向往。
  
  历史篇:依托优势兴产业
  
  承德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位于燕山山脉深处,海拔高度222—1755m之间,境内属于温带向寒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性大陆性山地气候,县内年有效积温2600—3600℃,无霜期127—155天,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苹果的着色、糖分积累和果实硬度的增加,非常适宜果树的栽培,是河北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承德县具有栽培苹果的悠久历史。从50年代初期开始规模发展。据史料记载:承德县的乌龙矶村40年代就有20余株国光苹果栽培,现仍存两株树龄最大国光苹果树,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寒暑,仍华盖如云,生机盎然,被当地人尊称为“国光王”。早在1986年秋,中共中央办公厅就与承德县东小白旗供销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从此“承德国光苹果”入选中南海,“承德国光苹果”因此声名远扬。承德县苹果久负盛名。1990年—1992年,承德县成功举办了三届苹果节。
  
  立足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承德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苹果产业定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优先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品种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专业村建设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规模集中发展,加快扩大苹果栽培面积,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引领果品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和关键期。
  
  探索篇:攻坚克难破瓶颈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承德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基地建设规模偏小、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技术力量相对不足、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果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使得果树生产“靠天收”,果农从事果树栽培的积极性不高。要想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必须破解这些发展难题。
  
  栽树调结构。承德县大部分果园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栽植形式以稀植大冠为主、品种以国光、元帅、倭锦为主栽品种。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提高优新品种栽培比例,这个县从抓结构调整入手,通过查阅各种技术资料、咨询大专院校的技术专家、外出参观等形式,引进适合本县发展的2001富士、新乔纳金、北海道九号、陆奥、寒富、摩里士等优良品种接穗,进行高接换优,近年来,年高接均在2万株以上,大幅度提高了优新品种比例,目前县域内的苹果树90%以上都是优种。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县气候、土壤等果品生产立地条件,结合各类果树适生区域实际,制定果品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南苹果北山楂”的区域树种布局。在下板城、八家、大营子、新杖子、安匠等中南部14个乡镇适生区域以苹果栽培为主,在五道河、三家、磴上等北部9个乡镇适生区域以山楂栽培为主;发挥国光苹果品牌效应,扩大优质中晚熟品种,尤其是小国光的种植面积。适度发展供游客采摘的嘎啦、藤木1号、美国8号、摩里士、丹光、红津轻等早、中熟苹果品种,加大以城郊型采摘业为主的鲜杏、鲜桃、草莓葡萄樱桃、鲜梨等时令果的推广力度,同时利用丰富的山野资源,通过改接换优发展扁杏。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特色格局已初步形成。
  
  向地要效益。按照“浅山近山坡脚耕地,退耕还林发展果品”的发展思路,对坡度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退耕,对土质较好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实施“两环、四带”区域生产布局,营造果品经济林带。在环市区、环县城的乡镇,新发展观光采摘基地4万亩,其中发展时令热杂果1万亩,以及早、中熟的苹果、梨,建设观光采摘基地,打造以采摘、休闲为主的城郊型果品产业。在休闲观光果园带中,设置发展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自采、自品果园,建立不同品种的高档设施果园,让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品味果品文化。以承唐、承朝、承秦、承赤四条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实施两翼可视面内荒山荒坡复绿工程,营造以苹果、山楂等经济林树种为主、间种山杏、油松混交林为辅的绿色长廊,实现造林绿化与栽果致富“两兼顾”。
  
  做活水文章。为使果农彻底摆脱水荒,林业、水务部门深入实地仔细踏查,充分考虑到水源单一和海拔较高的难题,科学规划、认真设计,采取“引、提、集”相结合的方式,优先在果品专业村实施扬水上山工程。2011年至今,承德县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果园水利配套200余处,新打机井1000余眼,铺设地下输水管道40余万延长米,极大扭转了承德县果品“靠天收”的局面,全面提升了果园抗御自然灾害水平。
  
  以新杖子乡四方营村王麻子沟建集雨窖为例,在县、乡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王麻子沟采取合伙建窖、互助建窖等多种形式,户均建窖10多个,铺设地下输水管道8万多延长米,年蓄水累计可达3万多立方米,他们先后建果品基地600多亩,精品采摘园200多亩,种植苹果、梨、桃、杏、李子等10多类40多个品种,年产优质果品达几十万公斤。2013年,仅果品采摘这一项每户年收入最少4万元,多的可达10余万元。
  
  大营子乡王家庄村也是通过实施果园水利配套大力发展果品产业的典范。2012年,这个村采取河边打井、井边架电、铁管道输送的办法,通过2级水泵扬水到山顶,然后通过自压形式将水分2路引入8个蓄水池和150个水窖,满足了该村的果树灌溉和人畜饮水。随着引水上山梦想的实现,村里许多在外打工的人都纷纷回村,村里平均每口人100多棵苹果树。看着随时可以使用的清水,果农高纪海兴奋地说:“只要接上水管,附近的果园都能得到浇灌,现在果树比以前长的好多了,结的果子又大又圆,能卖出好价钱,水给我们带来的好运,带来的财源。”
  
  盘活资金链。借助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农业开发等项目,打捆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苹果产业发展,对项目区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意见,并将果品发展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纳入年度考核目标,设立果品基地发展奖和提质增效奖,对新建100亩以上的果园,给予一次性投资补助。“十二五”以来,共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5亿元,每年新发展果品3.5万亩,其中发展苹果2万亩,打造千亩以上特色果品示范基地10个,百亩以上精品工程20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