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科技+标准化=“苹”果不贫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34票  浏览6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8月21日 16:10

  ——甘肃省宁县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之路

  “全村现有苹果园2415亩,今秋再建500亩,就实现塬面耕地苹果树全覆盖了。去年全村人均苹果净收入6382元,今年可望突破8000元。”甘肃省宁县盘克镇杏洼村党支部书记邓成辉满脸欣慰地告诉笔者:“这是县里实施精准扶贫的实惠啊!”然而,这只是宁县在精准扶贫中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绿色优质苹果产业的一个缩影。
  
  招商引智建样板
  
  杏洼村的市级“务果状元”胡小宁告诉笔者:“去年我采用绿色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种出的苹果,全是有机苹果,一个10元钱,还是抢手货。”
  
  宁县是六盘山特困区的国扶贫困县,到2014年末,还有贫困人口8.97万人。以何种方式让这些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宁县的答案是“围绕扶贫攻坚目标,精准破解制约瓶颈,壮大绿色优质苹果产业”。长期以来,宁县大多数林农守着“地处全国苹果优生区”的资源优势,以传统办法经营苹果园,结果增产不增收。为精准破解这一难题,宁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技术,引进陕西海升集团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焦村镇建成了集苹果矮密栽培、苗木繁育、果产品加工销售、新技术研发推广为一体的海升高科技苹果产业示范园,引导全县绿色优质苹果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宁县借助海升高科技苹果产业示范园这个平台,累计培训果农37.85万人次,其中管理技术人才1.5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50名,形成了“县有样板园专家指导、乡镇有基地培训阵地、村组有技术员”的三级果业人才培训体系,圆满解决了苹果产业技术人才紧缺、苹果增产不增效的难题,取得了可喜成绩。
  
  标准技术提果质
  
  去年10月,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一行视察秦店村果农宫宝元的苹果园,赵政阳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老宫的苹果园是个很合格的苹果园,老宫这个果业技术员是个很合格的果业技术员。如果宁县果农都像老宫这样打理苹果园,种出的苹果才能像老宫的一样,亩效益不下3万元!”
  
  为改变全县苹果产业规模化推进缓慢的现状,宁县出台了进一步发展苹果产业的意见。以海升高科技苹果产业示范园为平台,推广新技术,创新提品质,力促苹果产业升级、提质、富民。围绕地域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引进澳洲青苹、布瑞本等8个世界新优苹果品种,示范种植1031.5亩;建成乔化老园改造、乔化密植、乔化稀植、矮化密植和砧木试验等试验研究区1000亩;推广矮化密植和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引进优质苹果良种矮化苗木繁育技术,在湘乐樊湾、中村秦店等村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850亩。
  
  今年,宁县新栽优质苹果树3万亩,推广果园标准化管理27亩,创建省、市、县级示范园9个,实现了老果园的“华丽蝶变”。
  
  由“被动”到“主动”
  
  宁县积极探索经营权转换、整区域推进、股份制合作等模式,培育典型,让效益引领绿色优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取得果农变“被动”栽植为“主动”建园的成效。
  
  立足部分乡镇果园少、群众缺乏务果经验的实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果业局专家带领果农大户到海升高科技苹果产业示范园参观学习,引经取智;果业技术人员入户入园宣传,面对面技术指导,打消新建果园农户的担忧。宁县果业局还开通了县果业门户网站和果业信息平台,按时按需发布果业科技信息,让网上交易成为新举措。
  
  2014年,宁县苹果产量达20.51万吨,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湘乐镇樊湾村果农王志义,23亩苹果园,收入53万元。盘克镇果农张鹏涛,10亩苹果园,收入31万元。
  
  如今,尝到甜头的果农,用智慧与汗水推动着这个精准扶贫、精准同步小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小苹果发展成解决同步小康困境的大产业。
  
  (作者:石颢文/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