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行业需要重建秩序
延伸阅读 “我对烟台苹果有着深厚感情” 王洪华讲述从事苹果收购20年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刘清源
对于烟台苹果,王洪华有着深切的感情。全国苹果由筐装变为箱装,由纸制包装变为泡沫网包装,又加上了保鲜袋,这一些都是他带头做的。如今,面对困境,王洪华有着自己的打算。
曾经>>引进套袋技术价格涨4倍
应对>>另辟蹊径重建行业秩序
1993年,王洪华是国内第一个引进苹果套袋的人。那时候,果农并不认可套袋,他们说,苹果要有光照才能上色,套上了袋子,怎么会有颜色?工作怎么都做不通,送给人家都不要。王洪华就让公司里的200多个女工,趁着中午的时候偷着到果园里给苹果套袋,袋子上写着何时摘袋和公司的电话,套完就跑。
就是这样,王洪华依然接到了无数的投诉电话,骂他为什么要给别人家的果园套袋。王洪华给出了保证,他绝对高于市场价收购套袋的苹果。秋天,果农们一摘袋都惊了,怎么这么红!那一年,不套袋的苹果卖9毛一斤,套袋苹果卖到了3.6元一斤,果农们沸腾了。
如今>>市场秩序混乱难以为继
作为业内人士,王洪华说,现在国内的苹果市场秩序乱了。早些年,苹果经销商从果农收购苹果,冷藏室储藏,再卖给商场或者南方客户。后来果农冷藏苹果自己卖,卖价比收购价高一两毛。果农冷藏苹果的比例从2010年的百分之十几,蹿升到现在的65%。
王洪华分析,65%的比例并非全是果农造成的。如果企业抬高收购价,就会减少利润,所以企业就减少收购量。以天誉为例,2010年他们收购了1.5万吨苹果,2011年是5000吨,2012年是3000吨。“我们这样的大公司也不得不像小公司一样把冷库出租给个体果农,起码还能挣出租费。”王洪华说。
面对现在的困境,王洪华又有了新的动作。
从2012年冬天开始,王洪华每天都要往村子里跑。王洪华让经销商召集起果农他来讲课。他上午8点到10点多,下午1点多到4点,就在村里泡着。现在王洪华已经跑了50个村子,他的计划是70个村子。他说,要不是开两会,他现在正在村里泡着呢!
在栖霞,很多人认识王洪华,果农们和他尤其熟悉,他们不会叫他王总,直接喊他姓名。到了村里,王洪华就给果农们讲苹果的销售和发展方向。王洪华要果农把苹果冷藏到他的厂子里,仍旧是只花费冷藏费,但是要按照标准要求冷藏。也就是在苹果入库之前就分好级别,打好包装。纸箱、包装,王洪华都按照成本价给果农,这些苹果和企业卖出的苹果是一样的品质。王洪华还保证,苹果卖亏了,他倒贴钱给果农,价卖高了,利润仍归果农所有。
只要是业内人都会明白,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所有的果农都是把苹果不分大小一股脑入库冷藏,按照标准入库要花费很多人工和时间。但王洪华很有信心,“栖霞果农们都认识我,我在他们那里有信誉度,就像当年的果袋一样。”按照他的预期,3年后,他可以收取3%的管理费,这样苹果行业的新秩序也就重新建立起来了。
说这一切的时候,阳光正好打在王洪华的脸上。这个59岁的汉子,脸上透着些对希望的憧憬。在他心里,有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苹果王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