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灰姑娘"咋变"俏美人" 从特色农产品看山西现代农业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1票  浏览7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15日 08:58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山区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干旱、霜冻等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我省很难成为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多年来,我省立足省情,扬长避短,突出"特"字,深挖潜力,助"小"农业昂首走上现代化发展大道。
  
  如今,沁州的小米、稷山的红枣、寿阳的甘蓝、清徐的葡萄、汾阳的核桃……历经市场的洗礼,山西之特产,已然筑成我省农村经济的脉根,与古老的三晋文化一起,成为现代社会中代表山西的"烫金名片"。
  
  有人说,山西是个农业小省,因为它的量小;也有人说,山西可以成为一个农业强省,因为它孕育着"特色"!
  
  如何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我省借经济转型发展的契机,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拉动,全力构筑一条特色现代农业的突围之路。
  
  ■做大规模、形成气候,争得市场话语权

  
  "古城的油桃龙泉的菜,王家屯的杏脯真不赖;北徐屯的猪,黄彦沟的羊,下深井的黍子就是香……"这段顺口溜将阳高县的特色农产品一一道出。
  
  阳高县是全省的一个缩影。我省农业之长在于"特"。目前,以小米、杂豆、莜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总产量达27亿公斤,被誉为"小杂粮王国";苹果、红枣、核桃等干鲜果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市场,陈醋、小米、芦笋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欢迎。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没有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很难形成有气候的市场,当然也不可能培育成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增产不增收,缺乏市场竞争力,是羁绊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坎。
  
  无论是传统的红枣、核桃、小米等,还是新兴的以核桃油、蜜枣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农产品,正在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记者调查发现,我省多数特色农产品,大都是依靠做大了规模,才做活了市场。
  
  吕梁市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之一,素有核桃之乡、红枣之都的美誉。近年来,该市以打造全国著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强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核桃、红枣为主的经济林500余万亩,农民人均近2亩。如今,核桃和红枣已成为吕梁市最为靓丽的两张名片。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认识不谋而合:必须做大规模,才能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价格话语权,有荷叶才敢包粽子啊!小规模不可能产生大效益,小生产无法对接大市场。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实行标准化生产,稳定质量产量,稳定供应和价格,最大限度发挥特色农产品自身优势。
  
  ■做强产业、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特色农产品价格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只有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才能围绕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谋求市场价格优势。
  
  在今年举行的特色农博会上,晋北的小杂粮、晋中南的酥梨、苹果等水果以及吕梁山区的核桃、红枣等吸引了大量省内外客商关注。省农业厅厅长孙连珠说:"这表明我们进行多年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0年以来,我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特殊资源禀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晋北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和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农业优势区域格局,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基地渐成规模。为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我省启动实施"513"工程,按照省、市、县三级重点扶持的原则,做大做强450家企业。到2010年底,全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98家。
  
  汾州裕源土特产有限公司是一家核桃种植、采收、精深加工一条龙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今年的特色农博会上,该公司与北京中创投资集团签订了一项投资6.5亿元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核桃油项目。"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走高端化路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汾州裕源土特产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张天荣说,单纯的农产品种植利润太低,如果进行深加工,利润是原来的好几倍。
  
  记者了解,目前我省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为36%,不及全国40%的水平,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盲目从事,利益无保障,仍然是制约我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主因。专家指出,一个区域性的农业特色产业,如何培育形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
  
  对于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来说,如何被市场所接受成为最后一道考验。记者采访众多企业,他们均表示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消费者认知度不高,企业营销不到位。如何突破?很多企业谈到了产品的包装和品牌问题。
  
  ■彰显特色、叫响品牌,打造整体竞争力

  
  从过去论"堆"卖到现在的论"个"卖,品牌成为特色农产品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沁州黄小米认证了绿色标识后,不仅进山西各地超市无阻,而且还销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价格上涨了一倍多。潞城熬脑大葱质地优良,未注册商标前只能在农贸市场上销售,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2003年注册商标后,"熬脑牌"大葱挺进各大超市,身价倍增,在北京市场一棵葱卖到近一元钱,每亩大葱收入2000多元。
  
  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天镇县同兴源淀粉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于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饱受碰壁之苦。2010年6月公司注册的"同兴源"获得大同市知名商标后,产品打开了京津市场,并远销韩国。今年该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了3500亩的收购订单,带动农户亩均增收500元左右。"以前种糯玉米都是自己吃,现在咱这玉米可是名牌,很值钱了!"该县温家夭村农民任振高自豪地说。
  
  特色农产品该怎么与市场打交道?省农业厅一位负责人说:"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是关键。"
  
  记者了解,我省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以来,在蔬菜、果品、畜禽及其他农副产品等方面,开发了一批质量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但是同类产品商标过多太乱,缺乏系统化品牌建设,主打品牌、精品品牌不成气候,其知名度、实力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山西农业大学武星亮教授认为,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提高质量,打造高品质、高质量内涵的品牌,力促转型升级,是众多特色农产品走向辉煌的不二选择。但品牌过多也并非好事,政府应引导和扶持进行品牌整合,全力打造成熟、叫响的品牌。
  
  记者赵建军
  
  一顶帽子大家戴
  
  近年来,随着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加工能力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与打造品牌愈发显得迫切和重要。放眼三晋大地,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伴着一方风土人情的滋养,伴着现代理念的培植脱颖而出,并绽放出迷人的魅力。但总体来看,一品多牌现象比比皆是,而成熟、叫响的品牌却不多。
  
  比如小米,就有好几个牌子,光一个县就有"沁州黄""檀山皇"两个;老陈醋、红枣、核桃等也都有很多牌子。这往往导致各个品牌的规模都难以做大,形成不了优势产业。在共同面对外部市场时,还有可能出现相互压价的情况,从而导致好产品、好牌子卖不出好价格。
  
  好酒也要勤吆喝!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部门应引导和扶持企业和农民,整合分散、细小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培植公共品牌。
  
  "一顶帽子大家戴"应成为我们在今后特色农产品创牌方面的一个发展目标和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