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葡萄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河南安阳:庄稼地变身葡萄园 观光农业巧赚钱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安阳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7票  浏览38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7月16日 16:16
  □本报记者 郑茜
  
  7月13日,在殷都区北蒙街道办事处东大姓村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里,一片用蓝色纱网覆盖的田地特别引人注目。记者走近细看,原来,这片田地是个葡萄,纱网下面是一株株硕果累累的葡萄树。
  
  在葱茏的葡萄叶的掩映下,一串串葡萄挂在枝头,像玛瑙一般晶莹透亮。葡萄园里,一位果农正轻轻捧起一串葡萄,认真查看葡萄的长势。“这个葡萄品种叫碧香无核,是俺从烟台农科院引进的早熟新品种,现在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说这话的是葡萄园的主人张文平。
  
  张文平今年46岁,是东大姓村人。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为人本分实在。用同村村民张新红的话说,“文平这人寡言少语,但踏实肯干,是个有想法的人”。早年,张文平做水产生意,起早贪黑地打拼,积累了一些资金,成为村里较早发家致富的人之一。2011年,因为为人真诚、群众信任,他当选为村委委员。
  
  “当上村干部了,就不能单单考虑自家的事了,得思考为村民做点啥。”张文平说,东大姓村1700多口人,共1500多亩地。该村位于近郊,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村东就有通往安阳县伦掌镇和安丰乡的公交车,市区公交车也路过。
  
  “俺周边其他村的村民早就利用近郊优势种植果树发展休闲采摘业,可是,俺村没有一户群众这么干。”张文平说,因为离市区近,村民要么在家做点小生意,要么就到市区打工,种地在村民眼中不是主业,大家也没想着能通过种地发家致富,所以,村里的田地要么就撂荒不种,要么就一年两季庄稼随便种种,收成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一年两季庄稼,一亩地净收益最多600元,只抵打三四天工的工钱,所以,村民一提到种地积极性就不高,要想号召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光靠嘴说是行不通的。”当了多年的村干部,张文平深谙农村工作。他知道,只有看见效益,群众才会心悦诚服。
  
  2012年,张文平在村里流转土地130亩,准备自己挑头大干一场。2013年,他经过市场考察,从烟台农科院引进5个葡萄新品种,建起了占地60多亩的葡萄园。剪枝、浇水、施肥、套袋,每一项技术,张文平从零学起,开始探索如何在土里刨金。寒来暑往,如今,他的葡萄园挂果了。
  
  “今年是葡萄第一年挂果,预计每亩地能结葡萄2000多斤,明年进入盛果期,每亩地的产量能翻一番。”望着即将成熟的葡萄,张文平喜上眉梢。不过,如何为葡萄找到“婆家”,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葡萄咱是种出来了,品质也不错,可因为是第一年,市民都还不知道,如何打造知名度,吸引市民前来采摘是个问题。”对此,张文平也有了初步的打算——在村头设立两块醒目的大招牌,印发一些宣传单,举办几场采摘活动,让市民知晓。
  
  “种葡萄,亩均效益在万元以上。只要今年俺的葡萄园见了效益,村民不用动员就有人自愿搞起来。其实,俺的葡萄园也就是发挥个示范带动的作用。”采访结束时,踌躇满志的张文平恳求记者,允许他给自己的葡萄园做个“广告”:“从7月20日到10月1日,葡萄将陆续成熟,欢迎市民前来采摘。”
  
  记者感言:近郊农民如何扬长避短,改变人多地少的劣势,发挥城市近郊的优势,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张文平大胆尝试,成为村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胆识和思路值得赞赏。记者衷心希望他的葡萄园能迅速打开市场,因为,这个葡萄园的成功会让更多的村民借鉴,给更多人启迪。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