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苹果树上结出好日子——看榆次牛村如何30年持之以恒培育经济林实现共同富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晋中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18票  浏览46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4年5月08日 12:42
  在榆次区庄子乡丰沃的土地上,一个美丽富饶的经济强村如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耀人眼目。这就是牛村。
  
  走进牛村,映入满眼的只有无边无际的绿色——这是牛村赖以致富的3000亩苹果刚刚发出的新叶。绿色掩映下,一排排灰墙黛瓦的小洋楼,设计新颖、造型别致,仿若是从苹果树上结出来的晋商新民居。乡村道路上,不时有村民驾着小汽车穿梭来往。进入农家,现代化的家用设施、清洁便捷的天然气改变着传统的乡村生活。漫步村中,瓦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感受着村民们世外桃源般的好日子,我们心里不禁生出“不辞长做牛村人”的感慨,也更加渴望探寻这个偏远村庄在30年的时间里,持之以恒发展苹果产业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从带头富到带领富
  
  牛村位于榆次区东部黄土丘陵地带,全村282户729人,总耕地面积3200亩,果树面积近3000亩,人均果树4亩,人均收入1.5万元,是响当当的省级“一村一品”果树专业村。
  
  牛村的富裕,得益于30年前村里顶着压力发展苹果产业的科学决断。而肖拴文正是牛村巨大变化的领路人,也是牛村化蛹成蝶的见证者。
  
  今年63岁的肖拴文跟着在榆次北田镇许曲村的舅舅长大。1970年代,担任大队支书的肖拴文和舅舅两人累死累活一年的分红,除了口粮,也只有百十块钱。而距离许曲村不远的福堂庄村,因为村集体发展了100来亩果园,村民分红时每个工分就能分到一块四五,足足比周边村的分红多了近一块钱。许曲村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和福堂庄村令人眼红羡慕的分红在肖拴文的记忆中异常深刻。
  
  1980年,为舅舅养老送终后,肖拴文回到家乡牛村。牛村与许曲村、福堂庄村相距不远,基础条件差不多,土地多,收入少,辛苦一年只够糊口。1982年,担任了村主任的肖拴文,脑海里不时闪现福堂庄村村民分红时喜悦的眼神和平时宽裕的生活。他想让村民也过上那样的好日子。但是,当他提出发展果树时,立即遭到了全村反对。大家说,村里有个十多亩的果园,辛苦管护一年,树上结出的果子只够每人分上几斤解解馋,哪里能赚到多余的钱?从这十来亩果园的发展中,村民得到一个结论:牛村的土地不能种水果
  
  肖拴文相信自己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是他对照福堂庄村的生产经营,并认真考虑了牛村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后做出的正确选择,但村民的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谈何容易?肖拴文和村委一班人先统一了意见,然后不断给村民灌输种植果树的好处,大概用了三年时间,村民的思想才慢慢扭转,对发展苹果种植不再抵触。
  
  1984年,规划了三年的苹果种植再次提上村委会的议事日程。为了保证给村民带来更多收益,肖拴文提议要发展就要把村里最好的“心肝地”拿出来种苹果。那时,村里的土地刚刚承包到户,村民正对土地承包前景感到担忧,得知村里要统一发展种植业,很快就调剂出了1000亩一等水浇地。此事传到了乡政府,再次引来质疑之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保口粮、保上缴是硬任务。乡政府不同意拿出一等好地种果树。肖拴文承诺,种了果树也决不耽误一斤口粮。好说歹说,乡政府不但同意了他们的想法,还主动为他们从山东烟台联系了果树苗,当时的榆次市政府也给予了贷款贴息的扶持。
  
  2.5万株树苗买回来了,全是当时最新培育的红富士苹果苗。这也成为榆次引进的第一批红富士,为整个区域的果树更新换代、品种优化做出了贡献。但在当时,这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榆次无霜期短,并不适宜富士苹果生长。为了保证种苗成活,村里下了死命令:今年栽植死一苗,明年必须补一苗,否则就要给你调换地块,把好地留给愿意种果树的人家。
  
  树苗种下了,成活率也出奇的高。但当时的技术力量跟不上,当年种下的树苗,要8年后才能挂果。果树尚且见不到效益,口粮还得保证,村民们便在果树地里套种了西瓜、黄豆等矮作物。随着不断宣传和村民见识的增长,大家对果树致富越来越确信无疑。因此,虽然1000亩水浇地种上了树苗,但村民的粮食收成没有减少一分,大家在精心伺候土地的时候,也期盼着载满全村希望的果树能结出金蛋蛋、铺开富裕路。
  
  这批果树挂果前的8年生长期,并非如村民想象的那般顺利。1990年代初,树苗遭受了冻害。村民请来土专家查看,专家与村民的看法相悖,双方辩论了一上午,谁也说服不了谁。专家说,要不请省果树研究所的植保专家李润林来给看看吧,他是这方面的权威。请来李润林后,他的一席话让心急火燎又一头雾水的村民们心服口服。讲解完后,肖拴文一把抱住李润林,不让人家走,非要他留下来指导村里的果树生产,直到李润林答应每周来指导一趟才得以脱身。
  
  留住了李润林,就是留住了一块无价的宝贝。在此后的七年中,李润林就像牛村的编外村民,隔三差五就蹲在牛村,查看果树生长情况,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如今,牛村人掌握了一肚子的果树种植学问,几乎人人都是果树专家。
  
  1993年之后,这批红富士果树适应了丘陵山区的气候,开始进入盛果期,一亩地能产2000多公斤成品果。红艳艳的富士苹果换回了厚沓沓的人民币,牛村人近十年的付出,开始有了源源不断的回报。而这一年,在村民们对肖拴文当初力排众议的决策无限感激之时,肖拴文卸下了村委主任的担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