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云峰村:李子贵贱悬殊果农喜忧参半 破解难题须多方入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闽西日报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22票  浏览2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8月14日 08:53

  

种了近30年水果的肖毓澄对自己的果品特别有信心。7月26日,看着一个个比乒乓球大的芙蓉李卖不出去,肖毓澄一脸愁苦。记者刘玉荣摄

  每年6月-8月,正是龙岩各地芙蓉李丰收的季节。眼下本是芙蓉李果农卖完李子享受丰收喜悦的时节,然而,长汀县馆前镇云峰村的肖毓澄、肖锦旺等果农们望着满山的果树却是愁容满面。由于交通不便,宣传不够,没有水果贩子愿意上门,他们的大多数李子只能熟透后烂在地里,少部分卖出的李子也基本贱卖。而在百公里之外的新罗岩山乡,24元/公斤的高价芙蓉李也供不应求,甚而十公里以外的连城县四堡乡双泉村,价格也远远高于云峰村——同样都是芙蓉李,为什么身价迥异?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走访。
  
  李子贵贱悬殊果农喜忧参半
  
  “李子是卖完了,可实在高兴不起来。”8月11日,记者电话回访长汀县馆前镇云峰村井口组的果农肖毓澄时,他这样感叹。63岁的肖毓澄家有500多棵芙蓉李,今年是个丰收年,他原本以为按市价能卖到六七万元,但却只卖了3万元左右。
  
  从6月下旬开始,云峰村的芙蓉李就开始成熟了。但肖毓澄等人却遭遇了卖果难的困境。“我们这里气候环境好,芙蓉李树种也是引进的新品种,连城四堡的水果贩子都说我的李子果品非常好。可是,我们卖的价格普遍偏低。”肖毓澄说,因为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他们的李子损坏率很高。他的李子在四堡平均收购价只有2.6元/公斤,而四堡同品质的李子大部分在3元-4元/公斤。
  
  “李子都太熟了,稍微一颠簸就坏了。”7月25日,同村的邹月娥拉着最后70箱的李子去连城四堡,才卖3元/公斤,1000多公斤李子才卖3000多元。邹月娥伤透了心,“我看到别人家的李子没我的好,也卖得价高,就因为他们保存的好。”
  
  “现金交易、统一收购,现在卖果很轻松!”7月31日,连城县四堡乡双泉村老果农邹仪荣把最后数百斤鲜果出售给村里的一家水果营销队伍,享受水果卖完的轻松。当日是双泉村芙蓉李收购的最后一天,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村里大部分的营销队伍已经转移战场。而在此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村里村外都是收购鲜果的热火场面。据介绍,7月份,双泉村已经在本村收购营销了2500多吨鲜果,产值达1000余万元。
  
  而在离云峰村百公里之外的新罗区岩山乡,果农们因500多亩芙蓉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而笑开了花。山前村的果农小陈说,他家的芙蓉李基本供游客采摘,剩下的一小部分则靠配送。从7月10日进入盛产期开始,李子的价格平均达20元-24元/公斤,十来天的时间里芙蓉李就销售一空。
  
  李子香甜也怕山路太遥远
  
  李子香甜也怕山路远,这也许可以解释“同李不同价”。云峰村是长汀馆前东南方最边远的革命基点村,与连城四堡、北团交界。云峰村距离馆前集镇20公里,距离连城四堡只有10公里。然而,云峰村去四堡的只有颠簸的山路。肖毓澄所在的井口组虽然距离四堡只有五六公里的路,出行却非常不方便。走山路路途短,但颠簸起来果子损坏了一大半;走大路,则要70多公里才能到四堡。
  
  肖毓澄家的李子产量2万多公斤,最终却只卖1万公斤,一大半的李子烂在地上。为打开销路,肖毓澄想了很多方法。7月初,他曾向馆前镇政府求助,还想办法在报纸上刊登消息,但收效甚微。直到7月26日,记者来到云峰村时,肖毓澄等人的芙蓉李还是没有卖完。
  
  他也曾动用关系,把李子寄到临近村子的果农那里卖。“可他们只有车子装不满时才愿意寄卖,别人都是看着价钱采果,我们却是等车卖。”老肖说,寄车给其他果农卖到龙岩或者上杭,价格会高一半,但车子往往很难等,李子熟透了却没有车,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上。
  
  而双泉村所在的连城四堡乡交通便利,又有专业的营销团队。2006年,为做大做强四堡果品产业,双泉村120户果农组建了鳌峰果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培训、采摘、营销,成了该村村民致富的法宝。该村村主任邹生亮说,在合作社150多户果农兼营销社员、30多支1000多人营销队伍的推动下,每天十余辆鲜果运输车、日均10万公斤,分别销往广东梅州、潮州、兴宁、揭阳及本省厦漳泉的水果批发市场。不但本村近4000亩果园不愁销路,双泉村还成为全乡万亩及周边乡镇数千亩果园的鲜果集散中心。
  
  如何破解云峰村卖果难?
  
  云峰村、双泉村和岩山乡芙蓉李销售情况是我市近年来水果种植发展的一个缩影。早些年,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果农常有抱怨销售难,但随着近年来水果品种的改良、“五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合作社以及乡村旅游的红火发展,我市大部分水果种植区结合本地实际,找到了一条致富发展的新路子,但也有部分地方如云峰村因种种原因限制了发展。
  
  肖毓澄曾去岩山乡考察过。当地24元/公斤的芙蓉李让他非常羡慕。他找到馆前镇领导,希望效仿。镇长廖凤英曾多次发动乡镇干部和亲戚朋友去采摘,但云峰村交通偏远,规模不大,又缺乏休闲饮食等配套设施,长时间下来,廖凤英等乡镇干部也表示有心无力。
  
  分析双泉村和岩山乡水果热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两地不但都交通方便,政府和果农在技术、营销、品牌包装等方面也下了不少苦功。在技术上,两地都坚持走精品、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水果品质,确保了水果产量、质量、销量稳定;在市场营销方面,双泉村并不是坐等客商上门求购,而是通过1000多人的营销队伍,主动出击找市场,;在品牌方面,两地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两地又相继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并举办起赏花、摘桃摘李、农家乐等相关系列节庆活动,进一步推进品牌发展。
  
  “特色优势”加“技术”加“品牌”加“包装”,双泉村和岩山乡最终赢得了市场。而云峰村水果卖难除了交通瓶颈,缺乏特色、不成规模、分散经营也是大问题。
  
  通过几次与乡镇干部沟通后,肖毓澄对于未来有了新的认识。“云峰村水果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打破交通瓶颈,畅通卖果之路。其次,改变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抱团发展。再次,要拓宽销售渠道,主动寻找市场。”肖毓澄说,他将听从廖镇长的建议,联合村里的其他果农,利用村里的荒山,扩大水果种植面积,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政府帮忙解决交通问题。(记者刘玉荣石芳通讯员黄启元罗展阳)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