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科技与农民“无缝对接”
静宁县还把党建工作建在农业产业链上,农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上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全县按照“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党支部+农技所+农户”的运行模式,应运推广了国内最先进的苹果生产技术,提高了果园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静宁县聘请的村农技员中,有一批产业协会的领头人,他们不仅有较强的致富能力,而且还有较强的组织和带动能力。县上按照“协会(合作社)+农技员+示范基地(家庭农场)”的模式,让产业能人、致富能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这“五种模式”破解了静宁县在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路子上的服务机构断档、技术人员短缺、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难题。
八里镇党委书记王彦飞告诉记者:“今年,全镇全膜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在400公斤,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好收成。在这丰收的果实里,村农技员功不可没。”关道岔村是八里镇的贫困村,由于海拔高、干旱缺水,村民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种植农业。村农技员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养殖业,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发掘乡土农技资源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金秋的阳光,把界石铺镇李堡村秋田里的蔬菜催熟了,村农技员孙近忠跑东家进西家,天天在菜棚里给村民搞服务。
“自从乡亲们推举我当了村里的蔬菜技术员,我就有了压力。13年前,我在村里第一个承包了蔬菜大棚,同时跟着蔬菜专家学种菜,这10来年,靠种菜赚了钱,也学会了种菜的技术。”孙近忠告诉记者。
孙近忠把他这十几年的种菜经验总结成了3个字:勤、学、管。他说:“要务蔬菜大棚,就得勤快,天天进大棚看,冬天不能怕冷、夏天不能怕热,一天都不能偷懒。别人家的大棚菜为啥能一年卖出2万元的好价格,你就得去人家大棚里去学习好方法。大棚里的病虫害防治、打杈摘叶这些活要及时管理。”
界石铺镇长马斌告诉记者:“村农技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村民交流技术问题,村民容易接受,加上村农技员服务时间有保证,科技成果也容易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今年,我们镇的蔬菜、果品、养殖这三大产业在村农技员的指导下,全面丰收。”
静宁县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中,让土生土长的农技员365天给村民搞“无缝”对接的农技服务,助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同时,村级农技服务所依托县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和12316服务热线,利用互联网、“广播村村响”和手机飞信,及时向村民发布阶段性和关键季节农业生产技术要点、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信息,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力度和服务能力。每个服务所配备的农技员在协助县、乡两级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农业“五新”示范推广工作的同时,天天可以面对面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带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科技入户率。
静宁县探索果品大县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县长徐毅说:“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不但使群众有了可以就近请教、指点的老师和专家,而且让乡土能人、致富先进在产业一线找到了用武之地,使他们的个体示范效应被放大,将个体农技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甘肃日报记者惠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