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静宁:科技与农民“无缝对接”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18票  浏览10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9月22日 15:53
  金秋时节,在苹果大县静宁县,活跃着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他们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手把手讲致富经,面对面传授农技知识。这是静宁县探索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带来的新变化。
  
  建起村级农技服务所 聘请村级农技员
  
  进入9月以来,是静宁县界石铺镇7000多亩早酥梨上市的最佳时机。这几天,李家堡村农民技术员孙百百忙得不可开交。他告诉记者,早酥梨上市前的果树管理很重要,如何施水肥、保护果树枝条等都要给村民及时说明白。
  
  据了解,孙百百是静宁县聘请的91名村级农业技术员之一。
  
  去年底,静宁县被列入全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员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和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了解全县农业技术服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在调查中发现,随着静宁县果品产业的崛起,过去市、县、乡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要。
  
  目前,静宁的特色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阶段,苹果园的面积已达80多万亩,但标准化管理示范园仅占30%,优果率不足65%。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全县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仅有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和果业办公室3个服务机构,乡级只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体系还是空白。全县仅有县、乡农业服务人员2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到40%,特别是果业技术人员仅26名,80万亩果园人均需服务面积3万多亩,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很大。作为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苹果产业一直是静宁县的主导和特色产业,然而果业大县技术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静宁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破解“三农”服务难题,打通乡村农技服务“断头路”,今年初,静宁县开始建立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提高全县农业服务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县以7个乡镇30个村作为试点,依托现有的村级办公场所,挂牌成立了村级农技服务所,并从乡土专家、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中选聘了91名村农技员,签订合同,集中培训,挂牌上岗。
  
  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告诉记者,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健全村级农技服务体系,这对于推广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标准化管理示范基地,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增加产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种模式”服务到地头 农民群众得实惠
  
  静宁县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推行“14534”工作法,即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条原则、推行五种模式、完善三项工作机制、破解四大难题。最引人注目的是“五种模式”让农民群众得到了最直接、最实惠的技术服务。
  
  县上因地制宜开展“支柱产业+农技所+农户”模式,组织村农技人员成立专业服务队,在217个苹果产业村集中力量推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解决果农技术需求难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宁县西北部是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区,县上按照“传统农业+农技所+农户”模式,组织村农技人员农忙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农闲时,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今年,全县全膜小麦、玉米、马铃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了30万亩,并获得了丰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静宁县一批涉农企业迅速崛起,县委、政府以此为契机,按照“企业(协会)+农技所+基地+农户”的模式,由企业聘用村农技员、兼职技术服务员,为基地(农户)提供产前、产后服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达到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