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香蕉染“艾滋”太夸张 专家:但吃无妨
本报讯(首席记者 姬娜 实习生 刘冬妮 白圩珑)近日有媒体称香蕉染上“艾滋病”(黄叶病热带第4型),由东南亚蔓延至莫桑比克及约旦,这种无法抵抗的病毒最终可能摧毁全球85%的香蕉生产。一些市民担心,香蕉还能不能吃了?专家称,这是谣言是误导。
部分零售市场受影响
“我在网上看到‘香蕉染上艾滋病’的消息,不知道是真的假的?香蕉还能吃吗?会不会对人体有啥危害?”在小南门一家水果店,买水果的王女士问店家。店家说:“这两天,很多人都这样问,我得挨个解释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一部分人不相信,说保险起见还是不买了,所以我们店香蕉销量有所下滑,今天我没敢再进货。”明德门一家水果店老板也说:“网上传言太可怕,我们店这两天香蕉的销量跌了1/4左右。”
采访中,也有多家水果店表示目前未受到影响。个个鲜水果超市店员说:“香蕉价格没有太大变化,是根据它的进价而定的,有的3.5元一斤,有的2.98元一斤。”精品水果店高女士说:“香蕉表面光滑的、没有黑点的卖价比较好。”
批发市场层层把关
记者来到辛家庙西北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香蕉经营户吴先生说:“我们一周能进1000多吨香蕉,一天能卖出去300多吨,我听过香蕉染上‘艾滋病’的消息,但它对我们香蕉销量没有多大影响。”
“香蕉艾滋病是一种植物病,如果香蕉树患有这种病的话,就长不出香蕉。”该批发市场水果管理部门负责人陈先生说,他们市场的香蕉是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进货的,当地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进行检疫,检测合格后才会发到陕西来。进回的香蕉要进水果超市销售,必须经过西安市农业局检疫部门的检测,合格之后颁发检疫合格证,之后香蕉才可进入水果超市。“经过检测的香蕉均可放心食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更没有必要将香蕉染上艾滋病这件事情放大。”
“科普谣言”何时休
“无须恐慌!”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徐大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俗称的黄叶病,他们叫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确实比较难防治,所以有人称类似癌症、艾滋病,但它只是一类普通的真菌病害,这个病害已存在上百年历史,也不曾见香蕉绝种,担心是多余的。人们也不要被所谓的“香蕉艾滋病”吓到,因为如果香蕉树早期感染真菌是无法产香蕉的,晚期感染的话,结出的香蕉发育不好,不会上市,所以我们不会吃到有病香蕉。而且,这种黄叶病与人体没关系。
记者了解到,其实不光香蕉有此遭遇,黄瓜、西瓜等也常常“躺着中枪”,比如一度流传的“避孕药黄瓜”,“注水西瓜”,而不明真相的人们受到谣言的影响一度不再购买,导致果农的损失。
“这类消息太夸张,或者以偏概全,有误导性。”徐大高说,主要是科普做得不到位,人们又不明白真相,建议政府部门及时出来辟谣。
部分零售市场受影响
“我在网上看到‘香蕉染上艾滋病’的消息,不知道是真的假的?香蕉还能吃吗?会不会对人体有啥危害?”在小南门一家水果店,买水果的王女士问店家。店家说:“这两天,很多人都这样问,我得挨个解释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一部分人不相信,说保险起见还是不买了,所以我们店香蕉销量有所下滑,今天我没敢再进货。”明德门一家水果店老板也说:“网上传言太可怕,我们店这两天香蕉的销量跌了1/4左右。”
采访中,也有多家水果店表示目前未受到影响。个个鲜水果超市店员说:“香蕉价格没有太大变化,是根据它的进价而定的,有的3.5元一斤,有的2.98元一斤。”精品水果店高女士说:“香蕉表面光滑的、没有黑点的卖价比较好。”
批发市场层层把关
记者来到辛家庙西北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香蕉经营户吴先生说:“我们一周能进1000多吨香蕉,一天能卖出去300多吨,我听过香蕉染上‘艾滋病’的消息,但它对我们香蕉销量没有多大影响。”
“香蕉艾滋病是一种植物病,如果香蕉树患有这种病的话,就长不出香蕉。”该批发市场水果管理部门负责人陈先生说,他们市场的香蕉是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进货的,当地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进行检疫,检测合格后才会发到陕西来。进回的香蕉要进水果超市销售,必须经过西安市农业局检疫部门的检测,合格之后颁发检疫合格证,之后香蕉才可进入水果超市。“经过检测的香蕉均可放心食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更没有必要将香蕉染上艾滋病这件事情放大。”
“科普谣言”何时休
“无须恐慌!”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徐大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俗称的黄叶病,他们叫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确实比较难防治,所以有人称类似癌症、艾滋病,但它只是一类普通的真菌病害,这个病害已存在上百年历史,也不曾见香蕉绝种,担心是多余的。人们也不要被所谓的“香蕉艾滋病”吓到,因为如果香蕉树早期感染真菌是无法产香蕉的,晚期感染的话,结出的香蕉发育不好,不会上市,所以我们不会吃到有病香蕉。而且,这种黄叶病与人体没关系。
记者了解到,其实不光香蕉有此遭遇,黄瓜、西瓜等也常常“躺着中枪”,比如一度流传的“避孕药黄瓜”,“注水西瓜”,而不明真相的人们受到谣言的影响一度不再购买,导致果农的损失。
“这类消息太夸张,或者以偏概全,有误导性。”徐大高说,主要是科普做得不到位,人们又不明白真相,建议政府部门及时出来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