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延安市柳林镇打造中国山地苹果第一镇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陕西日报 作者:白云奇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18票  浏览25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0月24日 11:22
  10月15日上午,在延安解放剧院广场举办的“延安宝塔山地苹果文化节”吸引了潮水般的人流,人们在欣赏舞台上演出的精彩文艺节目的同时,更对那一箱箱产自柳林镇的红艳艳的山地苹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口感香甜、汁多、清脆、爽口。”一位正在咔嚓有声地大嚼山地苹果的后生赞不绝口。
  
  “果型大、色泽艳、形状好、耐储藏、耐运输,市场上很抢手。”一位签订了购销合同的上海果商兴奋地说。
  
  刚刚从舞台上讲完话的柳林镇党委书记王文忠告诉笔者:“去年,经北京五岳华夏技术管理中心的专家进行各项技术指标检测评估,我们已挂果的山地苹果中有一万亩苹果被授予有机认证,占到全区已认证1.27万亩的78.7%,一举创立了宝塔山地苹果的名优品牌。现在,柳林山地苹果已经被消费者称赞为安全果、放心果、保健果、长寿果、文化果、人间仙果,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宝塔一绝、延安特产、黄土高原精品。”
  
  就在这天,100多位外地果商与柳林镇的果农签订了购销合同,订购苹果800万斤。
  
  在柳林镇政府,镇长曹亚雄介绍说:“柳林镇有53个行政村,5万人中有农业人口1.4万人,山地苹果面积有4.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6万亩,幼树2.2万亩。今秋,我们又栽植了4000亩,所以已经达到了5.2万亩,今年全镇的山地苹果产量预计最少能达到8000万斤,按当前每斤2元的平均售价估算,可收入1.6亿元。据初步统计,收入达到50万元的果农有一户,30万元的有7户,20万元的有12户,10万元以上的有96户。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的村子有后孔家沟的新茂台村、秋树塔村等4个村。所以,苹果产业已经真正成了农民最好的就业岗位、农民共同富裕的最好项目和农村最大的民生工程。”
  
  展胜景 苹果满山农家富
  
  秋日的阳光温和地沐浴着大地,笔者乘坐王文忠书记的越野车参观了柳林镇的山地苹果盛产园区。沿着伸入山中的柏油公路,扑入眼帘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梁都成片地展现着覆盖了防雹网的果园,那一颗颗挂在枝头上的又大又红的苹果泛着鲜亮的光泽,溢出醉人的馨香。公路边,拉苹果的大卡车已经在排队等候。果园里,摘苹果的男男女女正忙得不亦乐乎。一位远道而来的果商正在与果农商量收购价,他已经把价格提到每斤3块2了,可那位果农依然把脸定得平平的不松口。王书记告诉我们:“今年雨水充足,果子长得好,果农当然要卖个好价钱。我们这是珍贵的有机苹果,是皇帝的女儿不忧愁嫁哩!”
  
  在一片低矮的苹果树下,53岁的果农马能富向我们捧来几颗足有7、8两重的红富士苹果。他感慨万千地说:“去年我害了肝衰竭腹水,花了12万元才把病治好,要不是有这些摇钱树给我撑劲,我早见阎王了。”
  
  笔者接茬说:“看来苹果树成了你的救命树了。”高能富却又说:“唉!主要还是我们王书记救了我,不然当时没钱了嘛,延安看病把钱弄得光光的了,王书记来看我时我的肚子鼓得圆溜溜的,起床还要人扶哩,是他凑了一万元我才去西京医院把病治好的。”
  
  马能富指着身后的果园说:“这15亩都是1994年栽的树,去年产果3万多斤,卖了8万多元。今年预计能产4万斤,现在已经被一个姓张的上海果商按每斤2.83元订购了。”他还打趣说:“现在我们卖苹果的时候,收果子的老板给的钱都是整沓沓的,我们怕有假钱,各家都买了验钞机,连验钱带点数。一个果园收到的现金相当于一个小银行一天的营业额哩。”
  
  “要说镇上对我们苹果产业的扶持,他们真是把力出扎了。”马能富说:“1993年,王书记让我们栽种苹果树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懂这方面的技术,也不太想栽。后来在镇领导请来的果树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在原来的一片小麦地里试着栽了一些,结果苹果上市后,一小箱就卖了几十块,大家看到利了,就都上了劲了。种苹果比种庄稼苦轻利又大,我家5口人,今年预计能收入12万元哩,去年看了一次大病基本没欠下债,另外还花15万修了5间平板房。”
  
  李文姚、张德仁、王忠富、马生飞等都是柳林镇的果业生产和收入大户,今年李文姚以50多万元苹果收入在全镇夺冠,他们和一大批果农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的问题,而且还变成了身缠万贯的富裕户,购买了小车,在城里买下了楼房。好多果农不再亲自下地干活,而是雇人做务,身份一变当起了老板。新茂台村民王忠富凭借1995年栽植的25亩果园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不但在城里买了楼房小车,还开办了铝合金加工业,今年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到了30多万元。
  
  忆往昔 好事多磨路难行
  
  身材瘦高的王文忠书记是柳林镇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多次被电话或来人打断的间隙里,他向笔者讲述了该镇苹果产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柳林这个地方尽管是个城郊镇,但20多年前我来这里工作时还是十分贫困的。那时,老百姓吃了前半年的口粮没有后半年的。我们去收农业税时,有些农民差5毛钱都借不下,因为人穷了没人给借嘛。所以,许多娃娃不仅上不起学,就是生了病也得硬扛着,有些就把小病扛成了大病,最后把命也丢了。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就一直琢磨,到底给老百姓找一条什么路子让他们脱贫致富呢?80年代后期,我们在小范围内陆陆续续搞了一些山地苹果示范园,效益很不错。1992年10月我担任了镇党委书记后,发现有些村子搞起的集体果园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包给了个人,结果谁包谁致富。当时都是红元帅、黄元帅、国光、秦冠这些品种,就这每斤都能卖一块多钱。为此,未包到果园的村民就开始哄抢,我们当时把公检法都动用了,有些人还被判了刑,闹得村民之间关系非常紧张,社会很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如果我们大面积发展苹果产业不就都富起来了嘛。于是,我们请来市上和区上的果树专家对柳林能不能大规模发展山地苹果进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这里的山地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土层深厚,水土、空气无污染,是发展山地苹果的最佳地方。有了这个决策依据,我们就下决心要发展山地苹果这项产业,让全镇百姓实现脱贫致富。”
  
  一位果农说:“那阵子我们一些人对大规模种植果树还是有顾虑的,可是镇上的工作力度很大,这一架山定下栽果树就一定要栽,谁不栽就往出调地,把愿意栽的调过来,近处的调到远处,阳处的调到背处。有些村民都上访了,但告了一气不顶事,就只好回来栽苹果树了。”
  
  确实,一项新决策或一个新事物必然会遇到持不同意见者的阻挠。笔者了解到,1997年12月,正当柳林镇大搞山地苹果会战的时候,区上领导却要求该镇统一种植沙打旺、垄沟玉米和养牛。谈到这段往事,王文忠记忆深刻地说:“我们镇大部分村子都处在山大洼陡的地方,不仅很少有成片的土地,有些地方连耕地的牛都站不住,一亩地只能打200来斤粮食。所以我觉得搞这些老百姓富不起来,我就看中苹果产业。
  
  下决心:百折不挠修通途
  
  “2003年12月,我主动要求再回我的家乡柳林工作,并继续抓苹果产业,”王文忠说:“我们把死了的果树全部推掉重栽,我认为没有苹果产业支撑老百姓就永远富不起来。现在,8年又过去了,我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苹果产业上了。”
  
  此话或许用发生在四岔铺的故事可作例证。
  
  四岔铺是柳林镇一个只有45户人家的自然村。在周边各村都在大搞苹果产业的情况下,这个村的许多人却并不为之所动。另外,由于该村在三次推山造地过程中每户每次都分到了一小块土地,从而形成了到处有地却都是零散地块的局面。可是,发展苹果产业得统一规划、新修道路和配套设施,占了谁家的地谁家都不让。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全村每户的土地承包合同终止后重新划分土地。2004年秋,镇上派工作组前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时,村民中有两种意见,有好地的不让终止,没好地的想让终止,有十几户村民还为此到区上去上访。没办法,此项工作只好停了下来。王文忠觉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已经对农村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制约。2005年,心有不甘的王文忠再次派工作组进村开展说服工作,结果又激起了7户农民的上访。2006年,思谋了很久的王文忠组织了15辆小车,拉上该村的每一户当家人去南四十里铺、任台、石头沟、杨家畔、新峁台沟等苹果示范园去参观,请果农现场介绍种苹果的好处和经验,并在后孔家沟村杀了两只胖山羊,请大伙美餐了一顿羊肉泡馍,另外还给每人发了一箱上好的苹果。然后,才和大家一起坐下来谈土地承包合同终止的事。这样,看到种果树确实有利可图的村民们终于心悦诚服地同意了,可这一年的果树苗却又买不到了。2007年秋,当镇上准备在该村大上苹果项目时,一些农民却又反悔了。于是,不服输的王文忠派镇长、人大主席带了18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再次进村。他们分成5个组,每组包作7到10户农民的思想工作,一是要求签字同意所有山地发展苹果产业,二是要求同意原有土地承包合同终止。那段日子里,工作组专门在村里租房办了个灶,做好了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镇上还决定,当年四岔铺村的苹果苗栽上去,给工作组奖励1万元,栽不上去,镇长、人大主席全部免职。这样,背水一战的工作组成员把每一户的情况都摸了个清清楚楚,想尽千方百计做村民的工作。在讲道理,说好话都不能奏效时,他们就又寻起与这些人关系好的亲戚朋友给其做工作,直到最后,做通了他们的工作。
  
  大功告成后的第二天,工作组协助村委会用一天时间把土地重新划分完,王文忠又从镇上筹集6万多元,雇了几台挖沟机为该村挖好树坑,还组织镇上150多名干部全部上山帮助该村栽了一天树苗,这才彻底解决了苹果产业在这个村的空白问题。现在,该村一部分幼树已经开始挂果,村民们开始见利了。

  就在柳林镇的苹果产业发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老天爷却考验了一回柳林人的创业意志。提起2004年6月16日老天下的那场冰雹,王文忠至今痛惜不已。他说:“那场冰雹打了我们42个村的果园,苹果打烂了,树叶打落了,树皮打伤了。苹果打伤当年就没有收入了,树叶打落光合作用就形不成了,树也不好好生长了,树皮打伤就容易被病毒、病菌感染了,腐烂病就会开始蔓延,三年内都不会有好收成了。当时,我们看见老百姓跪在地里哭天喊地的情景真是心如刀绞,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达十几万元的闫彩富家那年烂苹果才卖了一万来元,全按一毛钱的价格被果品加工厂收购走了。那年,全镇损失了近3000万元。当时我就想,天上的冰雹一定要想办法管住,不然咱把老百姓揪拿住投那么多钱、下那么多苦,得到的结果却还不如出去打工哩。为此我们下决心在已经挂果的园子里架设防雹网。自筹资金不够,我们就向驻镇企业求援,那年共凑到60多万元,第二年就在2000多亩果园里架设了防雹网。现在,我们已有1.4万亩盛产果园上了防雹网,明年准备再上2000至3000亩。架设防雹网每亩需要1500元费用,但我们现在只向果农收取100元,并且支撑防雹网用的杆子也是由政府去林业部门办好手续,采伐回来后无偿送给果农安装的。”
  
  曹亚雄补充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支由15人组成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从果树的栽植到挂果、修剪、施肥、采摘、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全程进行服务。通过推行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方法来引领宝塔区山地苹果的发展。比如果园盖防雹网、苹果套袋技术等都是我们从外边学习并消化引进的。”
  
  王文忠十分动情地说:“有些人说现在的农民难缠,不好管,那说明你没把心思放到他们身上,没把身子扑到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工作上。从我们柳林镇来看,由于我们把老百姓的这些事情办好了,所以老百姓现在都愿意听**的话、听政府的话。这是我们镇上许多人的切身体会。”
  
  叶伟强曾经是柳林镇的一位大学生村官,他曾向笔者讲过镇上领导在苹果花防冻工作上的一些具体细节。每年的4月15日左右,陕北的大部分苹果花就相继开放了,可这时往往会有一次大的降温天气,如果防范不当就会影响全年的收成。为此,柳林镇政府号召果农把每年秋天修剪下来的树枝、落在地上的树叶以及苹果上套过的纸袋收集起来,来年这个时候按每亩5至8堆的数量在果园里堆放好,以便遇到降温天气时能迅速点燃,用产生的烟雾给果园增温。
  
  在天气预报会有降温的这天,柳林镇从乡镇干部到每户果农晚上10时以后就都不敢睡觉了。这一夜,如果镇长坐镇指挥,书记就带人去各村督战,如果书记坐镇,镇长就带人去各村督战。他们挨个到每个村里用高音喇叭喊叫着布置工作,并且每隔半个小时查看一次挂在果园和村子里的温度汁。一旦山上的温度降到零度,高音喇叭就立马吼起来,所有人员全部上山点火,因为稍迟一点温度就可能降到零下2、3度了。为确保每个果园里都有烟雾而形成能够增温的小气候,他们制定了全镇集体联防制度,使家家户户的果园里都罩满了浓浓的烟雾,直到第二天早上6时左右,这场果花防冻战才能结束。有时候,为防止个别果农因贪睡而误过最佳点火时间,干部们就挨门逐户地敲门。在四十里铺村,他们曾为此掀过一位果农的被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