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的调查
破解·突围
解决农产品卖难,是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农产品营销中充当什么角色?面对冬枣总量的急剧增长,分析销售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刘俊辉说,政府没有把农民推向市场,而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同时及时提供各种服务及政策扶持,由于冬枣自然状态下只有不过一周的保鲜期,所以收获的一个月中、甚至更早就打响了“短平快”的团体仗。
首先解决的棘手问题是搭建交易平台。作为本市较早开展冬枣种植的乡镇,枣农大多是自己雇车到几十里之外的市场卖枣,或是坐等批发商前来收购,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运输成本,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特定的风险。今年镇政府投资50万元建起占地10亩的批发市场,搭建冬枣专业产销平台,吸引了来自天津、北京、河北,甚至山东的客商前来交易,该镇近千户枣农通过这个市场进行交易,交易量占到总产量的80%。不少农民反映,有了这个交易市场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今年的冬枣一斤没烂。
种枣要有技术,卖枣同样要讲究策略。枣市一开,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分成三个小组下沉到村,把为农户提供生产上的技术服务延伸到销售中的技巧指导,他们引导农民改变往年好枣差枣一起卖的方式,按照外观品相进行分级,实现优质优价,最高的一公斤卖到10多块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大力挖掘百年枣乡的文化底蕴,镇政府与区和市旅游局联系,连续三年推出“冬枣节”,开设“枣乡采摘一日游”专线。今年,由镇政府补贴,各村修通了进入采摘基地的道路,建设了停车场、卫生间等设施。同时,周边农家院与之相呼应,形成观光、采摘、餐饮一条龙。在冬枣节期间,全镇共接待游客1万人次,共采摘冬枣3万公斤,采摘价格每公斤达到14—20元。
9月25—10月25日是冬枣的销售高峰,数万吨冬枣集中上市,很多地区没有形成错峰销售,也是导致农民增产难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今年,镇政府建起了库容量3千吨的冷库,鼓励农民理性贮存,并对农户自建的小型冷库进行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除正常销售外,枣农共贮存16吨冬枣。高村枣农丰立起告诉记者,进入11月份,由于收获高峰已经过去,冬枣立即变得“高贵”起来,一公斤卖到20元以上,他家建的小型冷库储存了5000公斤枣,短短十几天的差别,一公斤多挣十几块,建冷库投入的两万多元今年就能收回成本。
此外,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枣农们今年开始尝试与深加工企业的合作,企业按订单进行收购,将鲜枣加工成脆枣。刘俊辉说,冬枣的深加工还不是目前该镇主要的销售方式,占比重不足总量的1/20。
提升·启示
2000吨冬枣1个月卖出,张家窝镇政府和枣农联合起来所做的种种努力,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农产品卖难有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建立稳定的农产品流通平台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张家窝镇通过建立批发市场,依靠市场信息灵敏、交易简便、吞吐量大等特点,分解了全镇近8成的销量,看来市场问题必须通过市场来解决。
确保良好的品质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前提。张家窝镇的冬枣之所以销得好、销得快,首先是有过得硬的品质,几年前,镇政府大力监管激素使用,对于违规使用激素的枣林,镇政府采用“不作为采摘推荐区、不进行无公害认证、政府不收购、不享受扶持政策”等“四不”措施,目前该镇枣林已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优质才能优价,这也是张家窝冬枣赢得市场的原因之一。
一三产业互动为冬枣销售打开新销路。张家窝突破传统销售方式,将“卖枣”与“旅游”结合起来,一三产业互动、城乡居民互动,不仅深受市民的欢迎,而且也使冬枣这一普通的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为农民增收做了贡献。下一步要擦亮“百年枣乡”的品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商旅结合,文旅结合,在搞好每年10月“冬枣节”的基础上,打造6月份的“枣花节”,使游客感受“进村未见村,但闻枣花香”的惬意,同时与镇内的蝴蝶兰基地、农家院旅游、休闲垂钓等形成互动,开发独具特色的“枣乡一日游”旅游产品。( 张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