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的调查
编者按
农产品销售难,既是经济问题,又关乎民计民生,已成为全国很多地区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更是农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农民种的菜、收的果怎么卖、卖给谁、什么价?不仅牵动着农民的心,也同样牵动着政府的心。
近日,来自西青区的消息:有着“百年枣乡”之称的张家窝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2000吨冬枣销售一空,农民丰产又增收。从表面看,这只是当今市场经济浪潮中小到可以忽略的几笔交易,然而其背后却蕴藏着农业如何完善产销体系、适应市场的大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解剖这只“小麻雀”,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卖难的破解之道。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17日电:津沧公路两侧,绵延数十公里是大片大片的枣园,这是西青区张家窝镇万亩冬枣种植基地。初冬时节,这里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一些枣农在进行着收后追肥,以确保来年再有个好收成。
回顾10月底结束的张家窝镇第三届冬枣节,镇农业办公室主任张俊喜仍然十分激动,指着眼前一片枣林对记者说:“9月25号以后冬枣陆续成熟,这里到处是人,观光的、采摘的、批发的,车子排了很长的队。一个月时间,2000吨冬枣全卖了,1500万元进账,就像打仗一样!”
张俊喜把卖冬枣比喻成一场战役,形象又准确。因为在今年日趋白热化的冬枣竞争中,这的确是要讲究战略、战术的。
丰收·枣贱
在采访中,很多农民对记者说,今年是农业的“大年”,各种农产品大丰收,冬枣当然也不例外。据了解,除张家窝镇的万亩枣林有5000亩结枣以外,周边枣乡的冬枣树也相继进入“盛果期”。据不完全统计,本市静海、大港、河北省黄骅、山东省沾化等主要枣乡的种植总面积超过了120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0%。
“今年冬枣的价格可能不会太高。”面对丰收形势及有限的市场容量,张家窝镇的农业干部们这样估计。果然,9月底枣市一开,批发价格与去年相比每公斤就降了近2元。高村枣农丰立起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冬枣地头批发价是每公斤3至5元钱不等,最好的大规格特级枣是11元。老丰说,卖得最火的当属2005、2006年,普通枣每公斤达到了20元,那时冬枣还没现在这么多,物以稀为贵。
的确,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张家窝冬枣曾经经历了“人无我有”的市场阶段。从2001年引种,到2003年开始结果,一直到2007年,冬枣价格居高不下,全镇枣农从几十户发展至近千户,形成了高村、老君堂、东琉城、张家窝、薛庄子等冬枣专业村,最多的农户一家就种了16亩。在镇里种苗补贴、技术服务等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们受益于冬枣产业的发展,冬枣成为该镇农业的支柱。该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刘俊辉直言:“当时选择冬枣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推品种,是看中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公斤枣几十块,这的确是块诱人的蛋糕。但当时也预料到,随着各地种植规模的扩大,冬枣的价格肯定会理性地回落,即便是每公斤3至4元,也比较合算。”
不出所料,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越来越多的枣农感受到了冬枣的“冬天”,昔日的贵族水果,已经脱下高贵的外衣走进了普通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