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苹果经济”:栖霞提升传统产业的启示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水母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45票  浏览9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10月17日 14:11

    山东省栖霞市自1983年苹果栽植面积跃居全国县级首位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多年来,栖霞苹果一直引领着全国苹果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变革。

    “走遍天下,惟有栖霞”。经过多年打造,现在,“栖霞苹果”的品牌已在国内外叫响,栖霞苹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到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何栖霞的苹果这么红,这么甜?近日,我们在对该市的采访中发现,栖霞“苹果经济”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产业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决策者能否踏踏实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使现有的特色产业摆脱从属地位,由副业变成主业,把传统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说起苹果产业,我国适宜发展的地方很多,但许多地方要么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要么大张旗鼓上一阵子,便偃旗息鼓。为何栖霞的苹果能种出这么多荣誉与成就,能收获这么多丰收的喜悦?

    栖霞市委领导说:“这不仅仅是栖霞种苹果的先天优势好,光靠先天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坚持,历任党政领导班子,这么多年来都咬着‘苹果’不松口,一任接着一任干下去。正是这种坚持,才使栖霞苹果越种越多,效益越来越好。”

    栖霞栽种苹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土壤结构松散、气候湿润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天时地利,为栖霞发展苹果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受“以粮为纲”的制约,使苹果生产发展缓慢。1975年,全县仅有6.3万亩苹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栖霞苹果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特别是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充分的土地经营自主权,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动发展果业,到1985年,苹果面积很快达到17.52万亩。

    从近18万亩栽种面积,到把苹果业培育成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栖霞市又经过了三次大的飞跃。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功引进日本红富士等苹果新品种,是第一次飞跃。进入90年代后,进一步扩大优质苹果的生产规模,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一个现代化的苹果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从而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栖霞苹果的第三次飞跃是在世纪之交。他们加快调整早熟、中熟、晚熟苹果的品种比例,引进了稀缺的早熟、中熟品种,形成了早、中、晚品种5:25:70的合理结构,拉长了苹果销售期。同时,推广普及了配方施肥、树下覆草等20多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广泛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推行绿色食品证书制度,聘请日本、美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现场指导无公害果品生产。

    苹果产量质量提高以后,栖霞市政府又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打造苹果品牌,帮助群众解决苹果销售问题。一方面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拿出2000多万元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做了四年苹果广告和举办了六届苹果艺术节,极大提高了栖霞苹果知名度,提升了栖霞城市品牌。

    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培育,苹果产业在栖霞真正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优质苹果150万吨,苹果年总收入近60亿元,农民经济收入的80%来自于果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荣誉称号。

    启示二: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挖掘自身潜在的优势,就需要“科技”这个助推器。因为科技对农产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种什么”和“怎么种”,而且一直延伸到市场,影响到能不能卖出去和怎样卖得更好。

    金秋十月,是苹果收获的季节,在栖霞市观里镇衣林庄村西的果园里,村民衣桂东一家正忙着采摘苹果,在他们身后,摆了几筐个大色足的红苹果。

    “像这样的‘红将军’,一斤能卖到两块三。”衣桂东随手摘了一个苹果告诉我们,由于种植新技术的跟进,现在这样的一级果数量比以前翻了一番。在他纯厚的笑容里,流露出的是丰收的喜悦。而这种喜悦的源头,便是果园管理的一系列“精品工程”。

    原来,从去年开始,他家的四亩苹果地被纳入眼前这片苹果精品示范园,各方面管理都追求一种“绿意”: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灭虫有高科技杀虫灯,除草用地膜覆盖,全程都有技术员进行指导。“管理搞得好,优质果就多,果品价格就跟着上去了。去年俺家光苹果就收入4万多,今年恐怕不止这个数。”衣桂东说。

    同样的笑容,挂在衣林庄村90户苹果种植户的脸上。以前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效益一直上不去,自从镇上把村里的1500亩果园划入“万亩精品果园示范区”后,绿色、科学的管理模式随之引入,苹果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苹果价格比普通苹果每公斤平均高出0.4元。另一个明显的效应就是,农民的苹果不愁卖了,许多客户慕名而来,苹果刚下树便被抢购一空。

    为了提高果农的科技知识水平,更好地普及推广果业技术,早在八十年代,该市就成立了果树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专门负责全市果业生产的业务指导、科技推广和果业科学研究工作。所有乡镇都成立了果树推广站,配备了分管果业的专职副乡镇长,村一级成立了由村委主任负责、1—3名村民参加的果树技术服务组织,形成市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该市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提高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

    在栖霞,技术培训成了果园里的一道风景。科技人员着急着推广技术,农民群众惦记着学习本领。市里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活动,而且还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不但请知名专家手把手示范分析,还发放《苹果改形修剪技术》和《苹果技术管理手册》等技术要点,并在市电视台开设“果业技术讲座”专栏,一年四季根据果树生长特点,有的放矢地播放果树管理技术。

    认真扎实的培训,使全市近30万个劳动力基本掌握了果树管理常规技术,随便和哪个果农说起管理果园的科学技术,都能说得一套一套的。改形修剪,注重的是高光效树形;施肥技术,讲究的是先进的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要物理机械和生物化学手段综合使用,还有疏花疏果、喷施果型剂、果实套袋、铺反光膜……

    一个个先进适用技术的配套集成、推广普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将栖霞苹果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创建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市”、“中国果菜十强市”,全市200多个村庄和80个企业拿到绿色食品证书,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

    启示三:要围绕主产业做足文章,把生产、加工、销售这一产业链条连结起来,使农民的生产与市场真正对接起来。

    适值苹果收获的季节,我们在栖霞市蛇窝泊镇长达6公里的果品批发市场上,看到在装车运销的车辆全国各地都有,红彤彤的苹果映红了果农们的张张笑脸。问:“今年的行情怎样?”他们高兴地指着价格木牌说:“价格比别处高,卖得比别处快。”

    这是市政府全力培育市场体系、加速拓展海内外市场空间的结果。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果品经销单位达到500多家,有5万多人从事果品经销、贩运,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270多个销售网点,在大连、青岛、黑河等口岸设立了5个对外窗口。在国外市场开拓方面,他们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先后有20多家龙头企业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权,去年销往海外果品达20多万吨。

    他们还累计投资1亿多元建起占地1200亩全国北方最大的“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每年苹果销售旺季,全国各地的商贩蜂涌而至,每天进出车辆五、六千台,年交易量达7亿公斤,成交额14亿元。

    今年,他们又建起了全国首家电子苹果交易市场,面向山东陕西、辽宁、山西等苹果主产区域,借助互联网构建现代化的电子交易平台,为产、运、销、需以及交易商各方提供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适时快捷的供求信息和相关政策信息,提供在线交流与洽谈、中远期苹果电子撮合交易、现货挂牌交易、网上专场采购与拍卖交易等灵活多样的交易模式,从而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进交易互信。

    在全力打造市场体系的同时,栖霞人还想到了打时间差,通过贮藏让苹果浓郁的果香穿越时空,四季飘香。现在,全市已先后建起果品冷风库、气调库21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47万吨。延长的保鲜期,反季节的销售,让果品提高了附加值,果农、果商、从事贮藏业的龙头企业实现了三家通赢,也让苹果拓开了一方天空,相关的果实套袋、育苗加工、运输、包装等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也迅速发展,舞起了龙头。目前,全市已建起各类包装、运输企业320多家,各种肥料、农药企业50多家,苹果套袋生产企业100多家。

    他们还坚持内引外联,多渠道投入,全力推进苹果深加工企业发展,目前全市果汁、果脯、果酒、苹果脆片等各类加工企业达到30多家,果品加工能力达30余万吨,其中生产的苹果汁、苹果醋、苹果脆片等产品不仅已在全国打开市场,而且远销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他们又成功引进了在香港上市的海升集团到该市进行苹果汁的生产加工,现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将来三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可加工苹果20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

    一家家龙头企业的起跑,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而且完善了产业链条,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转移,悄然融入了市场化的进程。(通讯员 胡国锋)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