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杨梅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农民专业合作社架桥 来凤杨梅“扬眉吐气”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人民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214票  浏览11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3年7月04日 06:38
  人民网湖北来凤7月3日电素有“湖北杨梅第一乡”之称的来凤县三胡乡,拥有一个天然的古杨梅群落。据统计,全乡有15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1530株,3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133株。
  
  每逢端午节前后,山坡上的古杨梅硕果压满枝头,单株产量少则数百斤,多则上千斤。然而鲜杨梅上市季节只有二十来天,从山上采摘回来后,一日味变,二日色变,三日腐烂。长期以来,村民们“提篮小卖”,每年市场上交易的古杨梅微乎其微。山上的“金果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
  
  令梅农们忧心的是,借助国家退耕还林等利好政策,三胡乡新发展杨梅2万亩。单靠“提篮小卖”,当地市场“吃不消”;批量鲜梅“出山难”,易变质腐烂。然而,当地农民李玉生,也有自己“揪心”的事。2003年4月,他兄弟俩开办了古杨梅酒厂,杨梅原料却难有保障。三胡乡杨梅虽多,但分散在各家各户。酒厂上门收购,常常是朝不保夕。要使酒厂发展壮大,须从长计议,发动果农扩大种植,打牢杨梅供应基础。
  
  梅农的“忧心”,李玉生的“揪心”,来凤县供销社得知后,又成为社领导班子“操心”的事了。2003年5月,时任县供销社主任的李光和带队调研后,鼓励大家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忧心”事。
  
  他给李玉生支招:“不管是鲜梅批量上市销售,还是杨梅种植技术大面积推广,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也‘包’不了,必须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帮你解决‘揪心’的事。”2004年9月,县三胡杨梅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注册成立,成为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李玉生当选为理事会主任;2006年8月,更名为“来凤县杨梅专业合作社”。
  
  黄柏园村支书杨长胜说:“合作社成立以来,负责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让千家万户梅农尝到了甜头。”他自家百年以上的杨梅树有4株,后来又新栽了10多亩,合计600多株,全部挂果出售后,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带动了全乡5300多户农户栽种杨梅。目前,杨梅丰产面积有3000多亩,产量近2000吨。
  
  为节约社员生产成本,合作社每年直接从生产厂家批发采购1000吨以上肥料,按采购成本价直供社员,价格比当地市场价便宜10%以上。在杨梅园培管季节,合作社每年用于技术培训、肥料补差、冬季培管等产前投入,有10多万元。
  
  如今,依靠杨梅专业合作社,鲜梅批量上市不仅卖得掉,而且卖得俏,3400多户社员,人均收入有3000多元。今年,黄柏村4组社员李国平上山采摘2株古杨梅树上的鲜梅子,卖了800多元;社员万先国一株树卖鲜果收入超过了1500元。社员们都说:“自从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杨梅树就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了,大家终于是‘扬眉吐气’。”合作社规范运作,果农入社踊跃,社员也从成立时的80名,发展到目前的3424名。近几年,来凤杨梅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称号。
  
  有了充足的原料供应,李玉生的杨梅酒厂也迅速扩张。目前,“古梅”牌系列产品已在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市设立销售网点80多个,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周庆玲、陈光煦)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