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苹果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志丹:优质山地苹果撑起10万农民致富希望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者:olaiya
热度92票  浏览8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1月12日 14:41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志丹县双河乡李家湾村的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苹果,脸上充满喜悦。李家湾村是志丹县实施延安“苹果北扩”战略后建成的一个示范点,在县上科技兴果措施下,该村的山地苹果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我们给苹果全部套了袋,果形和色泽都没得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村支书左怀飞高兴地说。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连续8年蝉联“西部百强县”和“陕西十强县”的志丹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把解决“县富民贫”问题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果、菜、羊、粮”四大农业产业,努力鼓起农民“钱袋子”。
  
  “我们要按照山地建园、相对集中、高点起步、打造品牌的思路,集中发展优势区块,到2015年,完成建成20万亩优质山地苹果基地县目标,使苹果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县委书记白小平说。该县以统筹城乡工作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结合移民搬迁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规模化发展和区域化布局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35万亩高标准梯田,规划了16条苹果产业示范带,为打造20万亩优质山地苹果基地绘就了蓝图。
  
  万事开头难,认识是关键。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苹果产业认识不够、信心不足等问题,该县以县内涌现出的果业发展示范户为典型,广泛召开群众动员会和培训会,大力宣传果业发展形势、苹果园管理知识和栽植果树效益分析,同时,带领群众到洛川、宝塔等区县参观、学习,开阔群众眼界,解放他们的思想。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引导,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齐心协力发展苹果产业的良好氛围。
  
  “作为经济强县,我们要大力推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使广大农民朋友尽快富裕起来……”县长杨东平向记者介绍。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该县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开发,2011年列支1000万元,今年增至2600万元。为了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今年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苹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2007年以来建成的苹果幼园,按照“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兑现、连续补助5年”的办法,每年每亩补贴管护费50元,并对苹果套袋、果库、水窖、苹果苗木及果园施肥等进行了财政专项补贴。同时,把苹果产业与当前开展的“两联三包”主题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县抽调158个部门单位、1000名干部进行结对帮扶,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苹果产业的肥料问题,为推动全县苹果产业整体上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幼园建设中,该县严把苗木质量关,严格按照统一规划放线,并且统一苗木标准、统一开沟施肥、统一规范栽植、统一培土管理,确保栽得下、活得了、长得好。在幼园管理上,该县按照“一年栽植保成活、二年抹光扶中干、三年促长拉水平、四年刻切促成花、五年疏花结好果”的技术路线,加大物资、劳力、技术的投入,确保幼园保存率达到90%以上。在老园管理上,大力推行“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全面推行果实套袋,确保优质高效。目前,建成各级示范园200个,面积达1.9万亩。
  
  近几年来,在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苹果产业的良好环境下,志丹县苹果产业实现了高点起步、规模迅速扩张的大好形势,截至目前,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16.15万亩,2011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8000多吨,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在加快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该县着力构建技术服务、良种苗木繁育、市场营销、防雹减灾、贮藏加工五大体系,保障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县有办、乡有站、村有员”的基本思路,调整加强了县果业办工作职能和技术力量,组建了12个乡镇果业站,每站配备技术人员3-6名,构筑起了技术服务体系框架。为实现苗木“自繁、自育、自用”目标,该县按照“市场化育苗、合同化管理、保护价收购”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育苗,现已建立苹果苗木繁育基地200多亩。已建立苹果专业合作社2个,在技术推广、信息汇集、组织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投入50多万元,启动了防雹减灾体系建设,新建防雹点9个,架设防雹网2274亩。积极引导果农建设土库、冷藏库等苹果贮藏设施,延长苹果销售期,争取价格差,提升产业效益。(柴志应 胡晓鹤 记者:高敬毅)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