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乡青年试水“互联网+”:一个月卖出两千斤桃
“一分货,一分钱”,让农民有意识地开始从粗放型种植管护转向了精细化农业。人人都想做高端水果,这无疑也让整个海洋乡的水果品质有了提升。翁涛说,目前大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拓展销路。尽管有了微店和平台,点击率、关注度还不算太高,如何让更多人来关注,翁涛想了不少办法。他甚至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不厌其烦地进行品牌推广。此外,团市委也给予这个青年电商团支部不少帮助。今年,团市委着力开展了“桂林青年涉农电商创业公益行动”。唐宗祥是团市委农村青年工作部的负责人之一。他积极向几个桂林本地比较火爆的微信公众号推介了海洋乡农村青年电商平台。经过多次转发,订单的确有所增加。“我们今年还打算开展桂林青年涉农电商创业公益行动。同时,海洋乡还受到了北京‘真的有料’电商推广平台的关注,准备在8月份派摄制组到乡里来拍摄水果推介片子,并推广出去。”
记者手记
桂林农业离“互联网+”时代还有多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一时间“互联网+”成了网上的热门词汇,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都在往互联网靠。而作为我国三次产业之一的农业自然也少不了与“互联网+”扯上关系,紧跟时代的步伐。据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披露,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销售额达1000亿元。
当农业“邂逅”互联网,全国叫好声一片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桂林市的一些年轻农民也在试水“互联网+农业”,电商销售已成为桂林市农产品销售的另一种途径。看来桂林市的农业也赶上了“互联网+”这股潮流。
但就如有些业内人士所质疑的那样,“互联网+农业”难道仅仅是建个网站,开个微信公共号吗?这种质疑并不是否定当下在全国兴起的农产品电商迅速增加对于农产品销售的实际意义。在传统农业中,生产决定消费,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隔着数不清的中间商,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让我们见证了农产品价格从“姜你军”、“蒜你狠”到“农民砸秤卖大白菜”的潮起潮落。而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一棵白菜从种植户到消费者的餐桌上不再隔着无数个中间商,取而代之的是种植户消费者的面对面。只有这样,我们经常说的订单农业才真正成为可能,农产品滞销现象理论上才不会再出现。
但这些业内人士之所以说有些农民把“互相网+农业”想得过于简单,是因为他们认为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绝不仅仅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而是全方位的。在此之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追溯体系一直是困扰桂林市乃至全国农业走向现代化之路的难题,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将给农业转型带来契机,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获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互联网技术和概念的引入成为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契机。
就在灵川县海洋乡的年轻农民试水“互联网+农业”的时候,7月14日,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发布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桂林市荔浦县、灌阳县名列其中,将获得国家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而记者从这两个县了解到的初步情况看,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建设很大一部分与这两个县的农业相关联。这无疑是桂林市农业走向“互联网+”时代迈出的又一大步。
但同时,桂林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不管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还是农民的生产意识上,都还一时难以有大的改观。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但不管怎样,在互联网已渗入到各行各业的时候,桂林市农业也不能坐井观天,只满足于在网上销售一些农产品,而是借此契机真正走上现代化农业之路。
(记者 韦莎妮娜 汤世亮 通讯员 秦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