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人物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出狱后再创业年利润达3000万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724票  浏览53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3月12日 15:40

三联生活周刊201207期封面

  戴罪之身的二次创业

  褚时健和他的“褚橙”

  主笔 王恺

  去昆明前,我们联系了褚时健多年的朋友,也是他的辩护律师马军。最近几年,褚时健一直在离玉溪不远的大营街居住,能够见到他的媒体人,都通过马军律师。

  褚时健不爱见人,他解释是自己性格所造成:历来就不会求人,也不懂经营人际关系。过去红极一时的时候,他去哪里都不愿意公开行踪,主要原因是人们见他开口就是一个烟字。那时候,拿到他的批条就是拿到了钱,只要一个条子就是几千万元,他觉得,这些人拿到条子得到了利益,却给他自己埋下了祸患。而且,见什么人不见什么人本身也可能是祸患。

  他一直是尽量躲人。这种习惯,已经维持了很多年。他自己说:离得远一点,清静一点。因为他现在有能力说这句话,不需要找谁求情,一年挣个几百万元,日子可以过得远离尘嚣。

  可是没想到,近年因为“褚橙”的名声在外,他又开始被迫抛头露面,这实在不是他愿意的。第一批“褚橙”上市的时候,尽管经销商百般邀请,他还是只肯坐在汽车里露了个面就匆匆离开。不见外人,似乎已经成为他根深蒂固的性格。

  尽管我们知道勉强,可还是很愿意见到这位曾经轰动一时、如今还是不肯言败的风云人物,因为他身上折射的是最近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种种有趣的、值得深究的变化。

  没想到,尽管有马军律师作为中介人,我们的探访还是失败了。原来很简单,在接受了一两次却不过情面的采访后,大批报道使得相关部门的领导给褚时健一些话,意思是不要再接受媒体采访了。本来褚时健就属于保外就医的敏感身份,要是大肆宣传肯定会引发麻烦。这样一来,本来就不爱见外人的他索性关上了大门,即使你知道他住在哪里,也能敲开他家的门,碰到的还是永远的拒绝。若干个常年陪伴他的年轻人会很礼貌而坚定地说他不在,或者“他身体不好,请你们离开吧”。我们只看到了高大的屋宇和悄然的室内,他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在那里面,他掌控能力依然强大。

  对采访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特别是和他同住在大营街的弟弟褚时左也已经去世,而烟厂的大部分同仁都拒绝被采访。他们认为,褚时健是敏感人物,对他的报道会直接影响烟厂的走向。

  我们于是只能从外围走向褚时健。通海县是褚时健上台后大搞优质烟叶试验田的地方,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就开始将工业的触角向上游延伸,通过提供化肥和水利设施来控制烟田,整个通海县连续10年成为中国烟叶产量的第一名,意味着褚时健和玉溪卷烟厂控制了最优质的原材料,这实际上比起当年所宣扬的“烟田是第一车间”的管理观念要深刻很多。

  通过原料控制,进而打通产供销三者分立的体系,褚时健当时冲破了中国烟草经营分立的格局,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力量。在计划经济年代,这种力量使他的烟企迅速在西南边陲崛起,名牌“红塔山”的诞生,更使他在计划经济的体系内获取了特权——玉溪卷烟厂可以采用浮动价格出售自己的计划外香烟,大量资金涌进玉溪卷烟厂,拿到褚时健的条子,就意味着一夜暴富。

  就这样,褚时健一步跨进了市场经济,成为财富漩涡中心的人物,各种利益、各种关系正因他多年来的积累和破局,使自己成为漩涡中心,身在漩涡中心,拥有了危险的权力。

  为什么说权力危险?在缺乏严格法律环境和配套市场机制的社会里,一个随手批几个字就能换取无限财富的人,如何自处才能毫无风险?显然,即使聪明智慧如褚时健者,也没有给我们这个答案。随即而来的关于褚时健的“罪与罚”的审判,在当年引起轰动,一方面是人们对烟王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人们确实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类似现象有普遍的共鸣。

  2002年,褚时健因病保外就医,没想到他未被牢狱之灾压垮,却很快以敏锐的判断开始了二次创业。我们长途跋涉去他在新平山区的橙子林,发现他又掌握了土地,借以新技术手段开发,并采取全新的销售方式,使“褚橙”迅速成为名牌。这一次,他的风险也许要小得多——因为现在他经营的只是一个私企,不再掌握他个人其实无力操控的权力与资源,不再可能成为权力利益网中的一个卒子。他现在已经又成为名副其实的自己创造的财富的拥有者,他的未来之路上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呢?

  这正是我们关注褚时健的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