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市场行情 >> 市场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当前湖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成因及对农业影响分析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59票  浏览11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8年7月08日 17:09
  2006年下半年以来,湖北农产品价格与全国同步一路走高,到今年一季度达到顶峰,二季度价格虽然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但高位运行的势头依然强劲。本次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上一个价格上涨周期有着明显不同,对农业的影响也不一样,本轮价格波动周期有哪些特点?是什么成因?对农业的影响如何?农业怎样才能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当前农产品价格运行的特点
  
  1、整体价位高
  
  今年一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高达134.42,到二季度虽然有所回落,但本季指数仍然高达129.63,整个上半年综合指数也高达131.51。目前小麦价格(第一次出售价,下同)1.42元/公斤,同比上涨了17.3%,籼稻1.8元/公斤,同比上涨了14.0%,油菜籽价格4.91元/公斤,同比上涨了52.2%,活猪16.0元/公斤,同比上涨了60.0%
  
  2、持续时间长
  
  本轮农产品价格周期呈现明显的跌短涨长,从2006初开始,农产品价格出现下跌趋势,特别是生猪价格一路下滑,最高跌幅达到30%。但到2006年三季度,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2006年四季度逐步转暖,2007年一路攀升,2008年一季度达到顶峰,2008年二季度虽然涨幅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到目前为止,周期时间达两年半,下跌时间仅半年,而上涨时间持续两年。
  
  3、上涨速度猛
  
  2007年全年农产品价格指数涨幅超过16%,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指数又超过30%,连续两年呈两位数的高增长为近10多年来少见
  
  4、涨价范围广。
  
  农林牧渔四大领域全面上涨,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19.8,林产品价格指数为114.5,畜产品价格指数为153.1,水产品价格指数为113.0。上千种农产品除糖料、食用菌和水果价格有所下降,其他全面上涨。
  
  5、关键产品多粮食、油料、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关系国际民生的必需品在今年上半年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1.2%、46.5%、16.7%、64.8%、13.0%。
  
  6、影响程度深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集聚攀升,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整个物价的上涨,今年1-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108.05,比去年全年上升3.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价格指数达到106.78,比去年全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二、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主要原因
  
  当前价格上涨与2004年不同的是牵动价格攀升的主要诱因不是与投资相关的工业产品,而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主要成因在:
  
  1、供求因素是引发本次涨价的根本原因。
  
  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和对外贸易的极大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根本成就。正因如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市场供给这根弦。近年来,随着粮食连年增产,煤电油运传统四大瓶颈逐步缓解,许多工业品产能过剩,部分观点认为我们已经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了,更不会因供给不足引发通货膨胀。尤其是农产品不会发生短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供求基本平衡,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总体供求状况的基本判断。但是,在这一总体形势下,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实际上始终存在,只是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总体平衡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农产品短缺的矛盾。4年来,国内粮食虽然年年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属于逐步恢复期,2007年,全国粮食面积比90年代初下降了15%,湖北下降了16%;国内随着粮食生产的逐步恢复,油料面积又开始出现下降。生猪虽然规模养殖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农户养殖出现萎缩。目前农产品供应结构性短缺引发的消费物价大幅上涨,向我们敲响了绷紧供给这根弦的警钟。
  
  从国际市场看,一是国际粮食低库存高需求的压力继续加大,目前国际粮食库存量已降至总使用量的15.8%,而1990年以来这一数值的平均水平在27%,粮食库存特别是玉米库存已降至特别低的水平;二是原油价格的上涨,再加上政府税收的激励措施,导致了美国乙醇生产对玉米的需求急剧增长。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3。目前乙醇生产对玉米的使用量占美国玉米产量的25%。由于乙醇生产的大幅增加,美国农民预计会增加15%的玉米种植。但是这种增长来自于将用于其他农作物生产的土地转为种植玉米,这预期将引起其他农作物价格的上涨。
  
  从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看,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是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要素,目前耕地日趋减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客观上限制了农产品生产,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湖北省年外出劳动力达到800万人,而且主要是20-40岁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
  
  2、调控因素是引发本次涨价的潜在原因。
  
  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不在农业。谈及宏观调控,我们通常是将目光集中在工业生产、投资增长和金融运行上,对农业生产经常出现的大幅波动,往往以其自身“周期性特点”视之,而没有从宏观调控的高度予以重视。二是对农业的调控存在滞后性。当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显现时,开始对粮食实行补贴,当生猪出现紧缺时,开始对生猪生产实行扶持,对农业的调控缺乏前瞻性。三是农业的调控效果存在延时性。对农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必须待农产品生产周期完结才能开始显现。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告诉我们,大宗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在我国农业尚未普遍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下,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调控,特别是要加强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影响较大的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的调控。
  
  3、成本因素是引发本次涨价的直接原因。
  
  一是以石油为主的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推动了农资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造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从而直接增加了农产品成本。据抽样调查显示,今年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普涨格局,其中化肥、农膜上涨、种子、农药、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预计上半年农资价格平均涨幅在30%以上,农产品的高成本必然导致高价格。
  
  二是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出现紧缺,虽然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主体格局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劳动力成本近几年来上涨迅速,以前农村帮工每天只需要30元,而现在每天需要50-80元。
  
  三、当前价格上涨对农业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虽然对农民增收奠定了有利基础,但随之而来的农资价格攀升,又对农民增收产生了巨大压力。目前虽然农民增收的主导在打工经济,但从收入结构看家庭经营的贡献度依然占有半壁江山,因此,农资价格的急剧攀升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是重大的。
  
  1、农资价格上涨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使得农民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很大的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据黄梅县濯港镇农民反映,2008年年初,该镇普遍遭遇雪灾袭击,农作物受损,农民手头本来就没有什么余钱,现正值春耕季节,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都需要投资,而农资价格的上涨,大大增加了种植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对缺耕牛、缺劳力的农户影响更大。综合比较成本、费用与收入诸因素,种植效益预计更低,农户种植信心不足,积极性有所下降。
  
  2、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生产投入减少
  
  由于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各地普遍反映农民购买积极性不高,生产投入减少,购买意向也发生了改变。据洪湖调查队反映:由于目前钾肥和复合肥价格较高,有的农户就已打算暂不买复合肥和钾肥,等肥料降价时再多买点。而某些养渔户由于农资价格过高也表示现在暂时可以不下肥就尽量不买肥,等等再说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不足,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资价格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抵消了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近几年,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优惠政策,但农资价格的持续走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带给农民的好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给农民的增收打了折扣。以湖北省洪湖市龙口镇送奶村为例:去年水田施肥要每亩一套肥计算(一包碳胺、一包磷肥、20公斤钾肥、20公斤尿素)只需126元,而今年需要192元左右,上涨66元,涨幅52.40%;旱地分底肥和追肥(每亩底肥一包复合肥,25公斤碳胺、追肥一包复合肥、一包碳胺、15公斤钾肥、10公斤尿素)去年只需301元,今年需要454元左右,上涨153元,涨幅50.80%。汊河镇甘寺村反映,10亩渔池去年投入肥料3200元,现在碳胺、磷肥、尿素涨幅过高,就要多投入1千元左右,而水产品价格如果与上年持平的话,等于年底就要少赚1千元。
  
  4、农产品价格带动社会物价普遍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活开支。
  
  在90年代中期以前,农民生活消费主要依靠自产自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农民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当前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已经出现变化,主要依靠自产自用的消费格局逐渐打破,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日渐紧密,因此整个社会物价甚至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同样对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四、农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几点建议
  
  1、政府对农业的调节要上升到宏观调控的高度
  
  我们通常将宏观调控的目光集中在工业、投资和金融领域,事实上,工业企业由于其现代化程度较高,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因此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往往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而农业面临的现状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农民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各方中的弱势群体,农业生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所以,农副产品往往是市场上供求关系最不稳定、价格波动最大的产品。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告诉我们,大宗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在我国农业尚未普遍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下,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调控,特别是要加强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影响较大的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的调控。
  
  2、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人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也开始减弱,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转向二、三产业,农民将增收的希望也寄托于外出务工,当农业的供给发生问题时,诱发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受到冲击的不仅是二、三产业和人民生活,也包括农业自身。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只有保持供需的基本平衡,才能避免市场的剧烈波动,降低市场风险。
  
  3、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注定是市场竞争的弱者,农业只有实现规模性的经营,企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作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因此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制度下,要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行途径。一是加快研制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建立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
  
  我国农副产品生产供应长期以来反复重复着“暴涨之后是暴跌,暴跌之后又暴涨”的恶性循环,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农业的“自然规律”。事实上,在这所谓的“自然规律”面前,我们并非无可作为。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做到对农业生产的滑坡进行事先预警和防范,建立农业生产的预警机制,通过主动干预熨平或减小农业生产频发的大幅波动,扶助农副产品走出暴涨暴跌怪圈,从而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副产品供应的稳定有序,进而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有关部门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发子站:武汉特办子站)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