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链上风险承担者
10日上午9点钟,栖霞市杨础镇。天灰蒙蒙的,不时飘着小雨,一如果农李日训的心情。
“我现在也弄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蔬菜前一阵子卖不上价,如今苹果也好像卖不上价了。”他一脸困惑地望着正在装箱的苹果,叹了口气。每每碰到果行的人从桶里拣出一两个被认为不合等级的苹果,扔到旁边的筐里,他都会皱皱眉头,但什么也不说。
“今年价格低,家里3万多斤苹果现在卖了2万多斤。好一点的每亩能卖4000元钱,但是成本就要3000元。我家算卖得早的,赚了3万多,已经不错了。”他笑了一下,为自己把苹果早早出手感到庆幸。
但是更多的农户却因为当前的价格太低,选择将苹果存放于冷库。
“果农自存的量越来越大,这就对明年四五月份苹果的价格构成了压力。”栖霞市一品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国军说,“从整体产量来看,前年果农存了大约30%,去年存了40%,今年则高达60%。这么大的存量,恐怕苹果价格短时间内很难再回暖。”
赔了工夫钱
10日中午,在杨础镇一条大街上,偶有两三个果农拉着苹果出来,他们扫视着各家收购点门前的价格牌子,眼神里透露出些许无奈,间或夹杂着一丝焦虑。
经济导报记者看到,苹果大小不同,收购的价格也不一样。直径为85毫米、75毫米和70毫米的苹果,收购价分别为1.8元-2元/斤、1.3元-1.5元/斤、1元-1.1元/斤。中间浮动的价格,取决于收购商对苹果品质的判断。
“不便宜卖了能怎么样呢?总不能在家里一直存着吧。等明年开春的时候,价格也不一定让人满意啊。”当地果农黄纬庆耸了耸肩说道,“80%的‘老客’都没来,收的人少了。”
黄纬庆所说的“老客”,指的是经常来收购苹果的大商户,他们中有的是中间采购商,有的则是直接面向消费者。导报记者发现,不少果农都在念叨着“老客”。那么,今年“老客”们到哪里去了?
一直关注生产环节价格动态的烟台海裕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遇淼,解答了导报记者的疑问:“他们中有的人前几年赔钱赔到了自己拉着板车去街上贩卖的地步。现在来的大都是‘生客’,或者是自己家里有店面,可以把收上来的苹果卖掉的人。”遇淼举起夹着烟的手用力挥了一下:“‘老客’们还是担心赚不到钱啊。”
据介绍,前两年苹果的收购价格被游资一路炒高,“老客”们承担了大量风险。
“前两年收购价格涨到3块多一斤,‘老客’们为了防止断货,虽然明知价格虚高也不敢不收,发到南方时就变成了4块多一斤。南方到处是橘子、香蕉,谁会偏偏非要吃苹果呢?结果很多‘老客’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今年来收购的人自然就少了。其实,现在的价格对果农来说也谈不上是暴跌,只是回归到了正常的价格范围内,果农们赚得没有前两年多而已。”遇淼说道。
崇明果品商行负责人杨丽霞,做的是帮“老客”代购苹果的生意,“老客”先行支付收购苹果的资金给商行,第二年再根据收购的数量另行支付代购的手续费,一般每斤能加价0.05元至0.1元。
杨丽霞告诉导报记者,今年苹果价格的确很低,但是还不至于让果农赔本。“要是真说赔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工夫钱吧,这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回报不高。”
惜售为“落价”主因
当地最大的苹果企业是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每年能实现5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其中70%至80%是面向海外市场。该公司财务总监兼董事长助理杨志辉告诉导报记者,苹果收购价格近年来经历了大幅起落。“我们去年的收购价格是3.2元-3.5元/斤,最高的时候到了4元/斤,而今年是2.56元-3元/斤,每斤的价格大约跌了0.7元-0.8元。”
贮藏手段的先进,让果农多了一份选择:如果当年的价格不好,可以留下来明年卖。而这,恰恰“助跌”了苹果价格。
徐国军认为,“果农赔钱无非是3个原因,一是市场价格落到了不能保本的程度,但是今年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二是苹果刚上市的时候有惜售心理,总想等着高价却没能等到。今年属于这种情况;三是果农自存的量越来越大,这让第二年苹果的价格上不去。大家心里都打着小算盘,觉得第二年自己可以和客商谈到更高的价格,结果往往成了竞相低价抛售,谁都没赚到钱。”
徐国军所在的合作社主要以冷库为依托,一方面与超市签约,协议采购;另一方面也做着主要面向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代加工生意。导报记者采访他时正值周六,但早上8点未到,他便早早地到了冷库,看着工人们搬运着一箱箱苹果,准备发货。尽管目前的销售情况暂时比较稳定,可他还是感到了未来的无形压力。
“陕西产的苹果也很多,全国苹果产量总体上越来越大,不过目前来看,他们和我们的销售方向不一样。作为合作社,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冷库里的存量,找准市场。”徐国军说。
市场应该去哪找
那么,徐国军提到的“市场”,应该去哪里找呢?
“我们都已经料到今年的苹果价格会跌下来,怎么能总那么高呢?”遇淼说。作为苹果深加工产业链上的一员,他认为,“单纯依靠销售来赚钱,肯定会越来越难。”
杨志辉告诉导报记者,公司6月份刚刚上马生产苹果脆片的机器,未来也会考虑苹果醋等深加工产品。“我们现在还是以粗加工为主,把苹果进行包装分类,然后根据糖度分类进行出口或内销。如果能够发展深加工,就可以把产品附加值提高50%以上,这样才能实现3年内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的目标,进而争取2015年上市。”
“如果现在加入合作社,届时每斤苹果能多卖0.2元钱,但不知道采购肥料和农药能便宜多少,不知道进社能得到多大实惠。”李日训说,“其实我们就是随大流,能找到销路就行。”
如果深加工项目能够更快推进,本地苹果就可以作为原料供应,那时黄纬庆和李日训的日子,就会过得更有保障。徐国军的合作社也可以找到新的供应市场,让苹果产业链更加完整,从而带来更大的收益。
“我现在也弄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蔬菜前一阵子卖不上价,如今苹果也好像卖不上价了。”他一脸困惑地望着正在装箱的苹果,叹了口气。每每碰到果行的人从桶里拣出一两个被认为不合等级的苹果,扔到旁边的筐里,他都会皱皱眉头,但什么也不说。
“今年价格低,家里3万多斤苹果现在卖了2万多斤。好一点的每亩能卖4000元钱,但是成本就要3000元。我家算卖得早的,赚了3万多,已经不错了。”他笑了一下,为自己把苹果早早出手感到庆幸。
但是更多的农户却因为当前的价格太低,选择将苹果存放于冷库。
“果农自存的量越来越大,这就对明年四五月份苹果的价格构成了压力。”栖霞市一品鲜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国军说,“从整体产量来看,前年果农存了大约30%,去年存了40%,今年则高达60%。这么大的存量,恐怕苹果价格短时间内很难再回暖。”
赔了工夫钱
10日中午,在杨础镇一条大街上,偶有两三个果农拉着苹果出来,他们扫视着各家收购点门前的价格牌子,眼神里透露出些许无奈,间或夹杂着一丝焦虑。
经济导报记者看到,苹果大小不同,收购的价格也不一样。直径为85毫米、75毫米和70毫米的苹果,收购价分别为1.8元-2元/斤、1.3元-1.5元/斤、1元-1.1元/斤。中间浮动的价格,取决于收购商对苹果品质的判断。
“不便宜卖了能怎么样呢?总不能在家里一直存着吧。等明年开春的时候,价格也不一定让人满意啊。”当地果农黄纬庆耸了耸肩说道,“80%的‘老客’都没来,收的人少了。”
黄纬庆所说的“老客”,指的是经常来收购苹果的大商户,他们中有的是中间采购商,有的则是直接面向消费者。导报记者发现,不少果农都在念叨着“老客”。那么,今年“老客”们到哪里去了?
一直关注生产环节价格动态的烟台海裕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遇淼,解答了导报记者的疑问:“他们中有的人前几年赔钱赔到了自己拉着板车去街上贩卖的地步。现在来的大都是‘生客’,或者是自己家里有店面,可以把收上来的苹果卖掉的人。”遇淼举起夹着烟的手用力挥了一下:“‘老客’们还是担心赚不到钱啊。”
据介绍,前两年苹果的收购价格被游资一路炒高,“老客”们承担了大量风险。
“前两年收购价格涨到3块多一斤,‘老客’们为了防止断货,虽然明知价格虚高也不敢不收,发到南方时就变成了4块多一斤。南方到处是橘子、香蕉,谁会偏偏非要吃苹果呢?结果很多‘老客’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今年来收购的人自然就少了。其实,现在的价格对果农来说也谈不上是暴跌,只是回归到了正常的价格范围内,果农们赚得没有前两年多而已。”遇淼说道。
崇明果品商行负责人杨丽霞,做的是帮“老客”代购苹果的生意,“老客”先行支付收购苹果的资金给商行,第二年再根据收购的数量另行支付代购的手续费,一般每斤能加价0.05元至0.1元。
杨丽霞告诉导报记者,今年苹果价格的确很低,但是还不至于让果农赔本。“要是真说赔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工夫钱吧,这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回报不高。”
惜售为“落价”主因
当地最大的苹果企业是烟台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每年能实现5亿元左右的销售额,其中70%至80%是面向海外市场。该公司财务总监兼董事长助理杨志辉告诉导报记者,苹果收购价格近年来经历了大幅起落。“我们去年的收购价格是3.2元-3.5元/斤,最高的时候到了4元/斤,而今年是2.56元-3元/斤,每斤的价格大约跌了0.7元-0.8元。”
贮藏手段的先进,让果农多了一份选择:如果当年的价格不好,可以留下来明年卖。而这,恰恰“助跌”了苹果价格。
徐国军认为,“果农赔钱无非是3个原因,一是市场价格落到了不能保本的程度,但是今年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二是苹果刚上市的时候有惜售心理,总想等着高价却没能等到。今年属于这种情况;三是果农自存的量越来越大,这让第二年苹果的价格上不去。大家心里都打着小算盘,觉得第二年自己可以和客商谈到更高的价格,结果往往成了竞相低价抛售,谁都没赚到钱。”
徐国军所在的合作社主要以冷库为依托,一方面与超市签约,协议采购;另一方面也做着主要面向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代加工生意。导报记者采访他时正值周六,但早上8点未到,他便早早地到了冷库,看着工人们搬运着一箱箱苹果,准备发货。尽管目前的销售情况暂时比较稳定,可他还是感到了未来的无形压力。
“陕西产的苹果也很多,全国苹果产量总体上越来越大,不过目前来看,他们和我们的销售方向不一样。作为合作社,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冷库里的存量,找准市场。”徐国军说。
市场应该去哪找
那么,徐国军提到的“市场”,应该去哪里找呢?
“我们都已经料到今年的苹果价格会跌下来,怎么能总那么高呢?”遇淼说。作为苹果深加工产业链上的一员,他认为,“单纯依靠销售来赚钱,肯定会越来越难。”
杨志辉告诉导报记者,公司6月份刚刚上马生产苹果脆片的机器,未来也会考虑苹果醋等深加工产品。“我们现在还是以粗加工为主,把苹果进行包装分类,然后根据糖度分类进行出口或内销。如果能够发展深加工,就可以把产品附加值提高50%以上,这样才能实现3年内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的目标,进而争取2015年上市。”
“如果现在加入合作社,届时每斤苹果能多卖0.2元钱,但不知道采购肥料和农药能便宜多少,不知道进社能得到多大实惠。”李日训说,“其实我们就是随大流,能找到销路就行。”
如果深加工项目能够更快推进,本地苹果就可以作为原料供应,那时黄纬庆和李日训的日子,就会过得更有保障。徐国军的合作社也可以找到新的供应市场,让苹果产业链更加完整,从而带来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