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價格跌掉9成多 江蘇泰興銀杏產業陷入困境
原因之一:盲目擴種導致供需失衡
“世界銀杏看中國,中國銀杏看泰興”。泰興是名聞遐邇的“銀杏之鄉”,享有華夏“銀杏第一市”美譽,古銀杏、銀杏定植數、銀杏產量、銀杏品質均居全國之冠,擁有百年以上銀杏樹6186株,200年以上的銀杏樹1251株,500年以上的古銀杏121株,千年以上的古銀杏12株,定植嫁接銀杏樹630萬株,常年銀杏產量1.5萬噸,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泰興白果”是“江蘇無公害產品”,1999年被昆明世博會指定為唯一“無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權。“泰興白果”証明商標是全國唯一的銀杏証明商標,已獲得國家原產地保護。
泰興銀杏的頭銜顯赫,光環耀眼,泰興銀杏產業為何又如此低迷?談及原因,欒炳群一臉無奈,據他介紹,銀杏產業不景氣的根本原因還是供求關系。1996年左右是銀杏產業的鼎盛期,當地居民看到銀杏產業效益高,開始大面積種植銀杏苗。幾年過去后,大量銀杏樹開始挂果,產量猛增,而且由於銀杏自身的特性,很少有病虫害侵襲,遇到天氣等自然災害,也影響不到白果產量。1996年到2000年,泰興的銀杏果產量每年隻有4000噸,如今泰興年產銀杏果已經達到1.5萬噸,但市場需求並沒有同步增長,供需關系隨之逆轉。
泰興在擴大銀杏種植面積,浙江、山東、貴州、廣東等省的銀杏基地也在增加種植面積,產量同樣急速增長。不僅國內擴大種植面積,國外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印尼等也在大面積種植銀杏,國際市場的需求量減少,出口明顯萎縮。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銀杏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保健品,但具體有哪些功效並不十分明確。再者,白果本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它不能多吃,因此需求量難以提升。”泰州市林業技術指導站副站長葉軍介紹,通常,根據各人的體質不同,一般人一天最多吃10顆,身體體質特殊的人最多也隻能吃20顆。也有人的體質不適合食用白果,即使吃兩三顆也會中毒。此外,白果的保鮮也很困難。欒炳群介紹,一般情況下,白果需要低溫冷藏,溫度在0到5度之間,一般家庭大量儲藏不方便。
原因之二:深加工能力不足 難以消化產量
據欒炳群介紹,90年代中期白果價格很高的時候,白果深加工很少,一般直接供應市場。現在雖然地方政府加大了深加工的鼓勵力度,並且出現了不少銀杏深加工企業,但由於需要不足,深加工也難以消化產量。在深加工上,銀杏自身的特殊性,很多產品受到限制,不適合深加工。比如,白果深加工制油,就是不適合的,本身,白果是含澱粉高的食物,出油率很低。
據介紹,“中國銀杏第一鎮”的宣堡鎮早在1994年就創辦了銀杏生物制品企業,利用銀杏葉提取黃酮。該鎮還通過招商,引進浙江私營業主許公平兄弟3人,自帶技術與資金創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黃酮經權威機構檢測達到國際標准。企業年收購銀杏葉700噸,僅此一項,直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300萬元。該公司還與中國林科院合作,利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銀杏健心膠囊,目前已銷往北京、四川、東北、浙江等地。2008年就可消化銀杏葉2500噸。
江蘇河海集團納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與中國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緊密合作,經過近兩年的技術攻關,從白果中成功提煉出的被譽為“液體黃金”的銀杏油。為了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他們投資百萬元建起了國內首條銀杏果油生產線,所產銀杏果油市價每公斤賣到3000元。江蘇華爾康藥業有限公司去年投入近億元,與中科院合作,研發銀杏膠囊,年消耗銀杏干果1500多噸。
不過,欒炳群坦言,泰興雖有銀杏加工企業10來家,40多個品種,但大多為作坊式經營,企業規模偏小,帶動能力較弱。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效益低下,每年消耗本地銀杏僅4000噸左右,並不能帶動銀杏深加工產業的繁榮。
“世界銀杏看中國,中國銀杏看泰興”。泰興是名聞遐邇的“銀杏之鄉”,享有華夏“銀杏第一市”美譽,古銀杏、銀杏定植數、銀杏產量、銀杏品質均居全國之冠,擁有百年以上銀杏樹6186株,200年以上的銀杏樹1251株,500年以上的古銀杏121株,千年以上的古銀杏12株,定植嫁接銀杏樹630萬株,常年銀杏產量1.5萬噸,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泰興白果”是“江蘇無公害產品”,1999年被昆明世博會指定為唯一“無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權。“泰興白果”証明商標是全國唯一的銀杏証明商標,已獲得國家原產地保護。
泰興銀杏的頭銜顯赫,光環耀眼,泰興銀杏產業為何又如此低迷?談及原因,欒炳群一臉無奈,據他介紹,銀杏產業不景氣的根本原因還是供求關系。1996年左右是銀杏產業的鼎盛期,當地居民看到銀杏產業效益高,開始大面積種植銀杏苗。幾年過去后,大量銀杏樹開始挂果,產量猛增,而且由於銀杏自身的特性,很少有病虫害侵襲,遇到天氣等自然災害,也影響不到白果產量。1996年到2000年,泰興的銀杏果產量每年隻有4000噸,如今泰興年產銀杏果已經達到1.5萬噸,但市場需求並沒有同步增長,供需關系隨之逆轉。
泰興在擴大銀杏種植面積,浙江、山東、貴州、廣東等省的銀杏基地也在增加種植面積,產量同樣急速增長。不僅國內擴大種植面積,國外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印尼等也在大面積種植銀杏,國際市場的需求量減少,出口明顯萎縮。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銀杏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保健品,但具體有哪些功效並不十分明確。再者,白果本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它不能多吃,因此需求量難以提升。”泰州市林業技術指導站副站長葉軍介紹,通常,根據各人的體質不同,一般人一天最多吃10顆,身體體質特殊的人最多也隻能吃20顆。也有人的體質不適合食用白果,即使吃兩三顆也會中毒。此外,白果的保鮮也很困難。欒炳群介紹,一般情況下,白果需要低溫冷藏,溫度在0到5度之間,一般家庭大量儲藏不方便。
原因之二:深加工能力不足 難以消化產量
據欒炳群介紹,90年代中期白果價格很高的時候,白果深加工很少,一般直接供應市場。現在雖然地方政府加大了深加工的鼓勵力度,並且出現了不少銀杏深加工企業,但由於需要不足,深加工也難以消化產量。在深加工上,銀杏自身的特殊性,很多產品受到限制,不適合深加工。比如,白果深加工制油,就是不適合的,本身,白果是含澱粉高的食物,出油率很低。
據介紹,“中國銀杏第一鎮”的宣堡鎮早在1994年就創辦了銀杏生物制品企業,利用銀杏葉提取黃酮。該鎮還通過招商,引進浙江私營業主許公平兄弟3人,自帶技術與資金創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黃酮經權威機構檢測達到國際標准。企業年收購銀杏葉700噸,僅此一項,直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300萬元。該公司還與中國林科院合作,利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銀杏健心膠囊,目前已銷往北京、四川、東北、浙江等地。2008年就可消化銀杏葉2500噸。
江蘇河海集團納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與中國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緊密合作,經過近兩年的技術攻關,從白果中成功提煉出的被譽為“液體黃金”的銀杏油。為了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他們投資百萬元建起了國內首條銀杏果油生產線,所產銀杏果油市價每公斤賣到3000元。江蘇華爾康藥業有限公司去年投入近億元,與中科院合作,研發銀杏膠囊,年消耗銀杏干果1500多噸。
不過,欒炳群坦言,泰興雖有銀杏加工企業10來家,40多個品種,但大多為作坊式經營,企業規模偏小,帶動能力較弱。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效益低下,每年消耗本地銀杏僅4000噸左右,並不能帶動銀杏深加工產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