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接力”苹果“繁茂” 静宁拉长果品产业链富民
6届班子传承30年的苹果产业“接力棒”
静宁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让静宁县农民吃饱了肚子,解决温饱的农民手头缺钱花,40多万农民依旧不能摆脱贫困。1988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果树生产,吹响了产业富民的号角。然而,大部分惜地、惜粮如命的静宁农民一时难以理解县上的这个决定,许多人说,刚刚吃饱肚子就胡折腾,吃粮还是吃苹果?
为了打消一部分干部群众的疑虑,时任县长的金福存带领班子成员下到村社、农户家中,给农民算细账,讲种果树的好处。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全县掀起了第一轮果园建设的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静宁苹果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时期,全县果品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中南部干旱贫困山区的干部群众引果上山,大面积发展山地果园,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接过果品接力棒的同时,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果农在生产、技术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了困难,县上主要领导都会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经理靳玉国说,从我在经销果品中挖到的第一桶金,到现在我把静宁苹果销售到欧盟、东南亚等国外市场,跨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1993年,担任城川乡靳寺村党支部书记的靳玉国带领乡亲们大面积种植果树,到了丰收的时候,一斤苹果买不上洋芋价,大伙对种植苹果能致富产生了怀疑。靳玉国到陕西参观后,发现静宁县单家独户地卖苹果,不仅卖不了好价钱,而且苹果也只能围着县城这样的小市场转。于是,他准备把全村的苹果集中起来卖到省外的大市场去,但却为缺少资金发愁。时任县长的赵景山得知后,协调有关部门给靳玉国扶持5万元的果品发展资金。当年,靳玉国把村民每公斤1元的苹果收购价格提高到了1.6元。
进入2000年后,静宁苹果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群众种植果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0万亩。静宁苹果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等4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委书记宋全科说,静宁县果品产业能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关键在于五轮驱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企业拉动。
静宁县6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推动了果品产业的大发展。苹果成为静宁干部群众最为自豪的一张“名片”。
果品产业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苹果,不仅鼓起了静宁县农民的钱袋子,而且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柱子。
冬日,走进静宁县工业园区,这里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恒达公司、工业品包装公司、鼎元纸制品公司等7家纸箱包装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这里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纸箱包装产品集散地。在恒达责任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个从生产流水线下来的包装箱,不仅供应当地,新疆的哈密瓜、兰州的高原夏菜用的也是恒达的产品。目前,企业产品远销宁夏、内蒙古、西藏、青海、陕西、四川、广东等地,并出口国外。13年前,下岗职工杜进瞅准苹果产业链条上包装企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带领10名下岗职工从生产苹果包装箱起步,经过多年的拼搏,公司已经拥有5条国内一流设备的生产线,年生产箱纸板6万吨,企业员工现有678人,其中下岗职工占到70%。
各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产品不断换代升级。今年初,静宁县工业品包装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新上一条高速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每分钟生产速度可达到230米,是国内生产速度最快的瓦楞纸板生产线。
包装企业在静宁县工业园区风生水起,果品深加工企业也是遍地开花,全县拥有果汁、果酒、果醋、贮藏营销等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40余家。小苹果还拉动多个产业齐转,静宁运输、餐饮、劳务等产业形成气候。种果大户、仁大乡深沟村果农高克太种植的8亩果园年收入在12万元,每年他家需要雇用当地的劳动力100多人,支付工资5000多元。果树种植万亩乡的治平乡,在每年采摘高峰期,一天用工人数就达到5000多人。今年前11个月,静宁县果品龙头企业上缴财政税收达600多万元。
静宁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让静宁县农民吃饱了肚子,解决温饱的农民手头缺钱花,40多万农民依旧不能摆脱贫困。1988年初,静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果树生产,吹响了产业富民的号角。然而,大部分惜地、惜粮如命的静宁农民一时难以理解县上的这个决定,许多人说,刚刚吃饱肚子就胡折腾,吃粮还是吃苹果?
为了打消一部分干部群众的疑虑,时任县长的金福存带领班子成员下到村社、农户家中,给农民算细账,讲种果树的好处。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全县掀起了第一轮果园建设的热潮,当年新植果园2.4万亩。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静宁苹果进入第二个大发展时期,全县果品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速度推进,中南部干旱贫困山区的干部群众引果上山,大面积发展山地果园,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接过果品接力棒的同时,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果农在生产、技术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了困难,县上主要领导都会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经理靳玉国说,从我在经销果品中挖到的第一桶金,到现在我把静宁苹果销售到欧盟、东南亚等国外市场,跨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1993年,担任城川乡靳寺村党支部书记的靳玉国带领乡亲们大面积种植果树,到了丰收的时候,一斤苹果买不上洋芋价,大伙对种植苹果能致富产生了怀疑。靳玉国到陕西参观后,发现静宁县单家独户地卖苹果,不仅卖不了好价钱,而且苹果也只能围着县城这样的小市场转。于是,他准备把全村的苹果集中起来卖到省外的大市场去,但却为缺少资金发愁。时任县长的赵景山得知后,协调有关部门给靳玉国扶持5万元的果品发展资金。当年,靳玉国把村民每公斤1元的苹果收购价格提高到了1.6元。
进入2000年后,静宁苹果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群众种植果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0万亩。静宁苹果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等4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县委书记宋全科说,静宁县果品产业能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关键在于五轮驱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企业拉动。
静宁县6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推动了果品产业的大发展。苹果成为静宁干部群众最为自豪的一张“名片”。
果品产业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苹果,不仅鼓起了静宁县农民的钱袋子,而且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柱子。
冬日,走进静宁县工业园区,这里一派热气腾腾的生产景象。恒达公司、工业品包装公司、鼎元纸制品公司等7家纸箱包装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这里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纸箱包装产品集散地。在恒达责任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个从生产流水线下来的包装箱,不仅供应当地,新疆的哈密瓜、兰州的高原夏菜用的也是恒达的产品。目前,企业产品远销宁夏、内蒙古、西藏、青海、陕西、四川、广东等地,并出口国外。13年前,下岗职工杜进瞅准苹果产业链条上包装企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带领10名下岗职工从生产苹果包装箱起步,经过多年的拼搏,公司已经拥有5条国内一流设备的生产线,年生产箱纸板6万吨,企业员工现有678人,其中下岗职工占到70%。
各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产品不断换代升级。今年初,静宁县工业品包装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新上一条高速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每分钟生产速度可达到230米,是国内生产速度最快的瓦楞纸板生产线。
包装企业在静宁县工业园区风生水起,果品深加工企业也是遍地开花,全县拥有果汁、果酒、果醋、贮藏营销等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40余家。小苹果还拉动多个产业齐转,静宁运输、餐饮、劳务等产业形成气候。种果大户、仁大乡深沟村果农高克太种植的8亩果园年收入在12万元,每年他家需要雇用当地的劳动力100多人,支付工资5000多元。果树种植万亩乡的治平乡,在每年采摘高峰期,一天用工人数就达到5000多人。今年前11个月,静宁县果品龙头企业上缴财政税收达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