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种荔枝,更要学会卖荔枝”
东路农场的5月,是喜收荔枝的季节,是赚钱的日子。此时,这里吸引一大批果商前来设立20多个收购点,每天收购20~30万公斤荔枝销往上海、广州、深圳或香港等地。近年来,该场每年的荔枝销售不但井然有序,而且每公斤销售单价均比周边地区高出1元左右,全年增收200万元以上。
东路人缘何能在荔枝销售中多赚200万呢?熟悉东路情况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该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发展荔枝产业,并以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来规范管理生产,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从开始的土地规划就体现园、林、路、水、电、沟(防兽)一体化,到挖穴、备肥、定植的早期管理,均由场里统一指挥,再到整个生产管理过程都采取科学管理。而且根据荔枝生长的不同时期,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向荔枝种植户下达作业项目和质量标准。同时,该场成立荔枝生产技术服务中心,配齐人员,各单位相应成立技协小组,坚持做到无论农场体制如何改变,科技服务机构一直不变,人员不减。经过多年的打拼,东路荔枝在市场上还小有名气。2002年该场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东妃”牌商标,2003年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2007年获“全国优秀荔枝、龙眼品牌”称号,2008年还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目前全场种植荔枝面积达7000多亩,年产量达200多万公斤,并成为海南农垦荔枝核心生产基地。
有了规模和品牌,如何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呢?该场场长符积前说:“我们不但要学会种荔枝,更要学会卖荔枝,因为真正体现效益在销售,要不然我们种荔枝的汗水就白流了。”几年来,他们在荔枝的销售上苦苦探索,认认真真学习卖荔枝。开始是场里组织人员收购运到海口市代销,后来投产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增多。他们就引进客商,解决销路问题。但随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不方便职工。一些客商考虑成本不愿下到基层单位收购,很多胶工兼营荔枝,不能送到较远的收购点,出售果品极为不便。二是价格偏低。荔枝收购价基本由客商说了算,虽然农场从中作提价协调工作,但收购的都是场外老板,他们往往统一口径压价。三是部分客商缺斤少两现象严重,还对质量标准十分苛刻,侵害职工利益,往往造成购销市场无序。
基于这种情况,该场党委把荔枝销售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决心学习卖荔枝。他们的目标是“掌握主动,服务职工,多元销售,打造品牌”。为此,他们首先实施统一收购直销,即农场自己组织销售。他们采取场办、民营、统销的组织形式,农场负责组织协调,作业区为联络点,队长为第一责任人,形成紧密的组织体系和营销网络,保证荔枝收购、加工、销售渠道畅通。在统收直销中成立了市场营销、统计计划、服务加工、治安监管4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充分发挥作用。市场营销组对各市场销售行情进行综合分析,定出合理收购价,并提前通知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导向。统计计划组每天根据各生产队上报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售情况,统一分配采摘计划,按约定质量标准作价收购。服务加工组负责分拣、包装、装车,直接运往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网点销售。治安监管组巡逻维护正常交通与交易秩序。其次是引进客商销售。该场邀请全国各地一大批有实力的大客商来场进行收购荔枝,场里投入资金建造收购棚,对客商提供必要的服务,吸引客商纷纷来场设点竞价收购。此外,对比较分散,数量不多的少部分生产单位,允许在队干部主持协助下引入客商定期采摘销售,避免被散客宰割现象发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场组织的统一收购直销的两个收购点热闹非凡。到这里卖果的果农告诉记者,因为统购直销能直接掌握市场行情,价格较稳定。前几天,一名客商在头一天每公斤11元的情况下,第二天就想把价压到4块多钱收购。场领导根据从直销中掌握到的市场行情,当场指出该老板故意压价的行为,并采取措施取消其收购点。农场保护职工利益树起了良好的形象,连周边的农民也纷纷把荔枝拿到农场来销售。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该场采取这些销售办法,主要还是靠广大果农配合。也就是说,农场要学会卖荔枝,广大职工也要学会卖荔枝。今年刚开始卖荔枝时,有些职工想抢先卖好价钱,就不顾场里的安排把成熟度还不够的荔枝急忙采摘出卖,结果质量达不到标准,只好低价甩卖,这样既赚不到钱,还损害“东妃”品牌形象。事后,大家吸取教训,严格按标准化采摘销售。十三队队长林勇经常告诉队里的职工:“种荔枝那么辛苦我们都学会了,现在投产了还要把卖荔枝的本领学会,我们不能把该拿到的钱而丢失了。”为此,每天他都把全队的荔枝园走一遍,掌握全队荔枝的成熟度和质量等情况,合理安排第二天的摘果量。由于认真做好采摘销售工作,该队出售的荔枝都能卖到好价钱。
看着东路农场小城镇上销售荔枝的热闹场面,一张张笑脸,透露出人们对荔枝丰收的喜悦;一辆辆卡车,满载荔枝运向远方,也送去该场荔枝产业大发展的信息。符积前告诉记者:“只要我们按标准化要求进行规范生产,打出优质品牌,同时学会卖荔枝,提高销售水平,就不愁没有销路,就不愁种荔枝不赚钱。”(本报记者 柏仰 通讯员 黄有文)
东路人缘何能在荔枝销售中多赚200万呢?熟悉东路情况的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该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发展荔枝产业,并以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来规范管理生产,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从开始的土地规划就体现园、林、路、水、电、沟(防兽)一体化,到挖穴、备肥、定植的早期管理,均由场里统一指挥,再到整个生产管理过程都采取科学管理。而且根据荔枝生长的不同时期,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向荔枝种植户下达作业项目和质量标准。同时,该场成立荔枝生产技术服务中心,配齐人员,各单位相应成立技协小组,坚持做到无论农场体制如何改变,科技服务机构一直不变,人员不减。经过多年的打拼,东路荔枝在市场上还小有名气。2002年该场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东妃”牌商标,2003年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2007年获“全国优秀荔枝、龙眼品牌”称号,2008年还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目前全场种植荔枝面积达7000多亩,年产量达200多万公斤,并成为海南农垦荔枝核心生产基地。
有了规模和品牌,如何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呢?该场场长符积前说:“我们不但要学会种荔枝,更要学会卖荔枝,因为真正体现效益在销售,要不然我们种荔枝的汗水就白流了。”几年来,他们在荔枝的销售上苦苦探索,认认真真学习卖荔枝。开始是场里组织人员收购运到海口市代销,后来投产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增多。他们就引进客商,解决销路问题。但随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不方便职工。一些客商考虑成本不愿下到基层单位收购,很多胶工兼营荔枝,不能送到较远的收购点,出售果品极为不便。二是价格偏低。荔枝收购价基本由客商说了算,虽然农场从中作提价协调工作,但收购的都是场外老板,他们往往统一口径压价。三是部分客商缺斤少两现象严重,还对质量标准十分苛刻,侵害职工利益,往往造成购销市场无序。
基于这种情况,该场党委把荔枝销售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决心学习卖荔枝。他们的目标是“掌握主动,服务职工,多元销售,打造品牌”。为此,他们首先实施统一收购直销,即农场自己组织销售。他们采取场办、民营、统销的组织形式,农场负责组织协调,作业区为联络点,队长为第一责任人,形成紧密的组织体系和营销网络,保证荔枝收购、加工、销售渠道畅通。在统收直销中成立了市场营销、统计计划、服务加工、治安监管4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充分发挥作用。市场营销组对各市场销售行情进行综合分析,定出合理收购价,并提前通知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导向。统计计划组每天根据各生产队上报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售情况,统一分配采摘计划,按约定质量标准作价收购。服务加工组负责分拣、包装、装车,直接运往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网点销售。治安监管组巡逻维护正常交通与交易秩序。其次是引进客商销售。该场邀请全国各地一大批有实力的大客商来场进行收购荔枝,场里投入资金建造收购棚,对客商提供必要的服务,吸引客商纷纷来场设点竞价收购。此外,对比较分散,数量不多的少部分生产单位,允许在队干部主持协助下引入客商定期采摘销售,避免被散客宰割现象发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场组织的统一收购直销的两个收购点热闹非凡。到这里卖果的果农告诉记者,因为统购直销能直接掌握市场行情,价格较稳定。前几天,一名客商在头一天每公斤11元的情况下,第二天就想把价压到4块多钱收购。场领导根据从直销中掌握到的市场行情,当场指出该老板故意压价的行为,并采取措施取消其收购点。农场保护职工利益树起了良好的形象,连周边的农民也纷纷把荔枝拿到农场来销售。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该场采取这些销售办法,主要还是靠广大果农配合。也就是说,农场要学会卖荔枝,广大职工也要学会卖荔枝。今年刚开始卖荔枝时,有些职工想抢先卖好价钱,就不顾场里的安排把成熟度还不够的荔枝急忙采摘出卖,结果质量达不到标准,只好低价甩卖,这样既赚不到钱,还损害“东妃”品牌形象。事后,大家吸取教训,严格按标准化采摘销售。十三队队长林勇经常告诉队里的职工:“种荔枝那么辛苦我们都学会了,现在投产了还要把卖荔枝的本领学会,我们不能把该拿到的钱而丢失了。”为此,每天他都把全队的荔枝园走一遍,掌握全队荔枝的成熟度和质量等情况,合理安排第二天的摘果量。由于认真做好采摘销售工作,该队出售的荔枝都能卖到好价钱。
看着东路农场小城镇上销售荔枝的热闹场面,一张张笑脸,透露出人们对荔枝丰收的喜悦;一辆辆卡车,满载荔枝运向远方,也送去该场荔枝产业大发展的信息。符积前告诉记者:“只要我们按标准化要求进行规范生产,打出优质品牌,同时学会卖荔枝,提高销售水平,就不愁没有销路,就不愁种荔枝不赚钱。”(本报记者 柏仰 通讯员 黄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