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果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罐头工业协会发声明力挺喜之郎 称媒体报道哗众取宠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174票  浏览3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6月05日 16:09
  广州市工商局和阳江市质监局及南京市质监局均表示抽查合格

  果冻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但六一儿童节前后,喜之郎事件(见本报6月1日A35版相关报道)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担心。近日,不少老广拨打新快报热线,咨询广州市场喜之郎是否安全。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各大超市,喜之郎果冻均正常售卖,产地为广东省阳江市。同时,记者从广州市工商局和阳江市质监局了解到,近两年喜之郎果冻产品抽检均合格。

  ■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实习生 段可

  市场走访广州超市正常售卖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百佳、吉之岛、胜佳等广州各大超市。在百佳超市正佳广场店零食售区,记者看到,喜之郎品牌果冻口味多样,包括杂锦果肉果冻、苹果果肉果冻等,每个售价在3.5元左右。记者向销售员了解了相关情况。“我们没有接到任何下架通知”,该导购回应,“喜之郎一直都是最好卖的品牌”。记者随后走访了天河区多家超市,喜之郎果冻均正常销售,产地为广东省阳江市。

  在越秀区胜佳超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买喜之郎果冻的家长,多数家长都表示已注意到喜之郎的相关报道,但是并不在意。“果冻使用的胶没问题,水果不腐烂,我都不会在意。”但也有家长表示,“不管有没有问题,以后都会少吃,这类零食吃多了没什么好处”。

  记者从广州市工商局了解到,六一儿童节前夕,该局共计抽检广州市场销售的包括喜之郎果冻在内的50批次果冻样品,实物质量合格率100%。而2010-2011年共抽查广州市场果冻120批次,实物质量合格116批次,喜之郎果冻未在不合格之列。

  昨日,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喜之郎销售市场未受任何影响。

  部门监督阳江质监抽查合格

  喜之郎事件曝光后,阳江市食安委随即组织质监、工商等单位联合对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进行监督检查。阳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关勇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重点检查了原材料仓库、罐头消毒清洗车间、果肉清洗分离车间等关键环节和场所,对公司原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的进货票据、进货验收记录等进行核查,并现场对该公司的生产原料糖水枇杷罐头及成品菠萝果肉果冻分别抽样送检。“经检查,未发现该企业存在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抽查检验的两个样品各项指标合格。”关勇强调。

  据介绍,2011年6月,阳江市质监部门对该公司生产奶茶及果冻的36种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抽检,产品全部合格;2012年4月,对该公司成品仓库内菠萝味果冻、果汁果冻爽、什锦果肉果冻三种产品进行抽样,均为合格。

  ●公司反应

  喜之郎召开发布会回应质疑

  果肉添加剂卫生等均合格

  日前,卷入“质量门”后,喜之郎公司紧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媒体质疑进行了回应。同时,南京市质监局也发布了监督检查结果。

  关于配料。广东喜之郎集团负责人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果冻配料中的白色颗粒和白色粉末是卡拉胶、魔芋粉等生产果冻所需要的原料。在果冻外包装上均已写明,其添加量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南京市质监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后发现,报道中所说的配料区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都符合国家规定,均可用于果冻生产。而且所有原辅料索证索票齐全,具有检测合格报告。

  关于果肉。喜之郎负责人介绍,公司所用的果肉罐头是从宿州科技和厦门国贸等公司采购的,“他们提供给我们的罐头均经过国家相关监督管理机关的检验,并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该负责人介绍,开罐后的果肉,需对果肉进行漂洗和挑选,所用的“液体”是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饮用的工艺水,并未添加任何成分。质监执法人员介绍说,该企业所用的黄桃罐头、桔子罐头、菠萝罐头均从正规厂家进货,所有来源索证齐全,产品上也明示了不含防腐剂,并有同批检验合格报告。

  关于添加剂。喜之郎公司在澄清说明中回应,“果冻”是一种通俗名称,是以卡拉胶、魔芋粉、果汁、果肉、食糖等为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胶冻食品。质监工作人员表示,果冻按原料可分为,果味型、果汁型、果肉型,可以添加果汁/果肉,也可以不添加果汁/果肉,只要标注即可。此外,公司用香精予以调味符合标准规定。

  此外,关于卫生问题,质监执法人员表示,在突击检查中没有发现果肉掉在模板上被回收使用等问题,当天还进行了现场抽样送检。新快报记者最新了解到,所检项目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协会力挺

  同时,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也发声明力挺喜之郎,称报道误导了消费者对果冻食品和罐头食品的正确认知,并将导致对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这是一篇典型的缺乏调查,不懂专业,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不实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