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袋可溯源药袋失市场 果农主动展示表清白
▲6月4日,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西黄山村,果农孙承宫给苹果套袋。

文/片本报记者 孙芳芳
又是一年六月时,又逢苹果套袋季,去年的“药袋风波”仍萦绕在很多人心里。
去年6月,有报道称,栖霞、招远等地果农大量使用药果袋,让烟台苹果面临严重信誉危机。即使随后澄清是“误伤”,但负面效应很快显现:当地苹果没人要了。
如今,再有陌生人进果园,果农就下意识地主动撑开果袋,说:“你看,没有药!”
“套药袋好是误传”
今年的烟台苹果对药袋异常敏感。
“栖霞苹果、关乎你我”“人人抵制苹果药袋、家家维护果都声誉”……记者6月初在栖霞等地采访时,类似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村里大喇叭经常广播,村头上也有这样的标语。”栖霞市蛇窝泊镇的村民说。
回想起去年的“药袋风波”,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韩翰说:“我是先在网上看见的新闻,后来告诉家里,我爸妈急坏了。”当时,他在西安上大学,种苹果的父母每天打电话问他这事儿有什么进展。
种了多年苹果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药袋长什么样,仍被卷进了这场漩涡,随后的苹果跌价甚至让他们犹豫要不要放弃这祖祖辈辈的营生。
至今果农还满心焦虑。在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西黄山村,果农孙承宫主动把果袋打开给记者看,“你看,没有药。”
记者每到一个园子,果农就不约而同地展示他们的果袋,自证清白。
有丰富苹果种植经验的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农刘进明告诉记者:“以前有人说药袋套出来的苹果好,其实没那么回事,套药袋和套普通袋没啥区别。”他说,现在果农基本上都明白了这一点,药袋没有市场了。
套袋能隔离农药
“现在生产线几乎一整天都不停,今天差不多已经生产了20万个。”正值苹果套袋期,在蛇窝泊镇,盛丰果袋厂的生产线紧张地忙碌着。
果袋有两层,外层是木浆纸,内层为黑膜或红蜡纸。
给苹果套袋是烟台果农多年总结的经验,也是烟台苹果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果农告诉记者:“套上袋子,苹果是不见光的,能免受病菌侵害和阳光照射。这样的苹果没有伤疤、没有虫眼,果皮亮、颜色红,就会卖好价钱。”
据介绍,苹果在果袋内的生长期是100天,摘下袋后,经过10-15天光照,苹果才上色。苹果生长期间,如果喷洒农药,套袋还能有效地将农药隔离,不留药残。
在“药袋风波”后,政府强化了对果袋厂的监管。
今年3月,栖霞市工商部门开展了果袋市场专项整治,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进行核准登记,取缔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对果袋业户经营信息实行痕迹化管理,实现了果袋可溯源。
“所有的出货都要有记录,一笔一笔要记得清清楚楚。”栖霞市臧家庄镇上一果袋厂老板翻着自己的记账本说。
栖霞工商部门一工作人员介绍称,“一旦查到药袋,就可以从田间地头一直查到销售、生产,最终找出生产厂家。”
举报药袋奖千元
“要是发现有生产药袋的还可以举报。”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原来,工商部门开通了12315申诉举报平台,对经查属实的举报,分别按生产、销售、使用三种情况相应给予1000元、500元、200元的奖励。
除了打击制售药袋,栖霞工商部门还将诚信果袋生产、销售业户主动介绍给果农,让果农用上放心廉价袋。
“说实话,生产普通果袋和药袋利润上真没啥区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果袋厂商告诉记者,之前之所以有果袋厂生产药袋,主要是因为个别果农有需求。现在果农意识到药袋的效果并不好,还费工钱,药袋就没了市场,果袋厂家也不愿再生产。
“不光没市场、没利润,现在政府部门还经常过来抽查,没必要为药袋冒险。”一个经营了多年果袋生意的果袋商告诉记者。
一位苹果种植大户最后告诉记者,虽然“药袋风波”逐渐过去,但它所暴露的问题是深层次的,这需要烟台苹果在规范生产上加快步伐。
20天要套10万个果袋
本报烟台6月12日讯(记者孙芳芳)近日,记者走访烟台多个苹果产地发现,大部分果园已进入了套袋期。将整个右手手掌放进果袋,用大拇指和小拇指将袋子撑开,然后用袋子套住苹果,用铁丝捏紧袋口。整个套袋过程看似简单,但记者体验一番后发现,这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
能不能按时套袋、套袋质量如何,对苹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果农介绍,果子每天在长,还会因阳光变色,必须尽快套上果袋。套袋期一般20天左右,时间紧、任务重。
“套袋讲究时间性,人手少忙不过来只能从外面雇人了。”蛇窝泊镇果农刘进明说,儿子在外地上班,10万个果袋可把他愁坏了,老两口一合计,干脆雇人。
“总共就这半个来月,再热再累也得赶快套上去。”回里镇西黄山村果农孙承宫告诉记者。4日上午,他正和媳妇在地里忙着套袋。“这块地差不多能套两万袋左右吧。”
果树很密,两口子钻树底、爬树头,正午的太阳毒辣,汗水顺着两人的脸庞往下淌。孙承宫说,套袋是苹果管理第一个关键期,袋套得及时才能保证苹果表光好,只有表光好才能卖个好价格。
“套得太晚苹果质量就不好,现在遭点罪也得赶紧套。”4日,同样在地里套袋的果农孙红美说,为抓紧时间,很多果农都带午饭到地里吃,吃完稍做休息就接着套。
已经套完果袋的果园里,放眼望去,枝头上密密麻麻都是果袋。“今年开花的时候不错,坐果率也高,而且没遇到特殊气候。”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局长孙召文告诉记者,今年栖霞苹果预期会很好。
记者体验:钻树空爬树头一不小心碰掉苹果
看着果农轻轻松松一上午就能套上千个果袋,记者在采访中也想体验一下。
果农刘玉琦教了记者套袋的几个要点,随后记者就在他的果园里现学现卖了。
撑果袋还算容易,拿着撑开的袋子凑近苹果,顺利捏上铁丝后,眼见要大功告成了,孰料果袋包着苹果整个掉在了地上。原来是捏铁丝的时候用力过猛,扯到了苹果的果把。
“没事,没事,”刘玉琦安慰记者,“很多人第一次套都这样,掌握好力道就好了。”
果园里的果树大概有3米多高,树中部的能正常站着套,树底下的就得蹲下,树头上的还得踩着梯子,一番忙活下来,让人筋疲力尽。
“我们年年套已经习惯了,一块地一块地地干,很快就干完了。”刘玉琦告诉记者,想到秋天的好收成,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本报记者孙芳芳

文/片本报记者 孙芳芳
又是一年六月时,又逢苹果套袋季,去年的“药袋风波”仍萦绕在很多人心里。
去年6月,有报道称,栖霞、招远等地果农大量使用药果袋,让烟台苹果面临严重信誉危机。即使随后澄清是“误伤”,但负面效应很快显现:当地苹果没人要了。
如今,再有陌生人进果园,果农就下意识地主动撑开果袋,说:“你看,没有药!”
“套药袋好是误传”
今年的烟台苹果对药袋异常敏感。
“栖霞苹果、关乎你我”“人人抵制苹果药袋、家家维护果都声誉”……记者6月初在栖霞等地采访时,类似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村里大喇叭经常广播,村头上也有这样的标语。”栖霞市蛇窝泊镇的村民说。
回想起去年的“药袋风波”,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韩翰说:“我是先在网上看见的新闻,后来告诉家里,我爸妈急坏了。”当时,他在西安上大学,种苹果的父母每天打电话问他这事儿有什么进展。
种了多年苹果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药袋长什么样,仍被卷进了这场漩涡,随后的苹果跌价甚至让他们犹豫要不要放弃这祖祖辈辈的营生。
至今果农还满心焦虑。在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西黄山村,果农孙承宫主动把果袋打开给记者看,“你看,没有药。”
记者每到一个园子,果农就不约而同地展示他们的果袋,自证清白。
有丰富苹果种植经验的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农刘进明告诉记者:“以前有人说药袋套出来的苹果好,其实没那么回事,套药袋和套普通袋没啥区别。”他说,现在果农基本上都明白了这一点,药袋没有市场了。
套袋能隔离农药
“现在生产线几乎一整天都不停,今天差不多已经生产了20万个。”正值苹果套袋期,在蛇窝泊镇,盛丰果袋厂的生产线紧张地忙碌着。
果袋有两层,外层是木浆纸,内层为黑膜或红蜡纸。
给苹果套袋是烟台果农多年总结的经验,也是烟台苹果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果农告诉记者:“套上袋子,苹果是不见光的,能免受病菌侵害和阳光照射。这样的苹果没有伤疤、没有虫眼,果皮亮、颜色红,就会卖好价钱。”
据介绍,苹果在果袋内的生长期是100天,摘下袋后,经过10-15天光照,苹果才上色。苹果生长期间,如果喷洒农药,套袋还能有效地将农药隔离,不留药残。
在“药袋风波”后,政府强化了对果袋厂的监管。
今年3月,栖霞市工商部门开展了果袋市场专项整治,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进行核准登记,取缔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对果袋业户经营信息实行痕迹化管理,实现了果袋可溯源。
“所有的出货都要有记录,一笔一笔要记得清清楚楚。”栖霞市臧家庄镇上一果袋厂老板翻着自己的记账本说。
栖霞工商部门一工作人员介绍称,“一旦查到药袋,就可以从田间地头一直查到销售、生产,最终找出生产厂家。”
举报药袋奖千元
“要是发现有生产药袋的还可以举报。”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原来,工商部门开通了12315申诉举报平台,对经查属实的举报,分别按生产、销售、使用三种情况相应给予1000元、500元、200元的奖励。
除了打击制售药袋,栖霞工商部门还将诚信果袋生产、销售业户主动介绍给果农,让果农用上放心廉价袋。
“说实话,生产普通果袋和药袋利润上真没啥区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果袋厂商告诉记者,之前之所以有果袋厂生产药袋,主要是因为个别果农有需求。现在果农意识到药袋的效果并不好,还费工钱,药袋就没了市场,果袋厂家也不愿再生产。
“不光没市场、没利润,现在政府部门还经常过来抽查,没必要为药袋冒险。”一个经营了多年果袋生意的果袋商告诉记者。
一位苹果种植大户最后告诉记者,虽然“药袋风波”逐渐过去,但它所暴露的问题是深层次的,这需要烟台苹果在规范生产上加快步伐。
20天要套10万个果袋
本报烟台6月12日讯(记者孙芳芳)近日,记者走访烟台多个苹果产地发现,大部分果园已进入了套袋期。将整个右手手掌放进果袋,用大拇指和小拇指将袋子撑开,然后用袋子套住苹果,用铁丝捏紧袋口。整个套袋过程看似简单,但记者体验一番后发现,这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
能不能按时套袋、套袋质量如何,对苹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果农介绍,果子每天在长,还会因阳光变色,必须尽快套上果袋。套袋期一般20天左右,时间紧、任务重。
“套袋讲究时间性,人手少忙不过来只能从外面雇人了。”蛇窝泊镇果农刘进明说,儿子在外地上班,10万个果袋可把他愁坏了,老两口一合计,干脆雇人。
“总共就这半个来月,再热再累也得赶快套上去。”回里镇西黄山村果农孙承宫告诉记者。4日上午,他正和媳妇在地里忙着套袋。“这块地差不多能套两万袋左右吧。”
果树很密,两口子钻树底、爬树头,正午的太阳毒辣,汗水顺着两人的脸庞往下淌。孙承宫说,套袋是苹果管理第一个关键期,袋套得及时才能保证苹果表光好,只有表光好才能卖个好价格。
“套得太晚苹果质量就不好,现在遭点罪也得赶紧套。”4日,同样在地里套袋的果农孙红美说,为抓紧时间,很多果农都带午饭到地里吃,吃完稍做休息就接着套。
已经套完果袋的果园里,放眼望去,枝头上密密麻麻都是果袋。“今年开花的时候不错,坐果率也高,而且没遇到特殊气候。”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局长孙召文告诉记者,今年栖霞苹果预期会很好。
记者体验:钻树空爬树头一不小心碰掉苹果
看着果农轻轻松松一上午就能套上千个果袋,记者在采访中也想体验一下。
果农刘玉琦教了记者套袋的几个要点,随后记者就在他的果园里现学现卖了。
撑果袋还算容易,拿着撑开的袋子凑近苹果,顺利捏上铁丝后,眼见要大功告成了,孰料果袋包着苹果整个掉在了地上。原来是捏铁丝的时候用力过猛,扯到了苹果的果把。
“没事,没事,”刘玉琦安慰记者,“很多人第一次套都这样,掌握好力道就好了。”
果园里的果树大概有3米多高,树中部的能正常站着套,树底下的就得蹲下,树头上的还得踩着梯子,一番忙活下来,让人筋疲力尽。
“我们年年套已经习惯了,一块地一块地地干,很快就干完了。”刘玉琦告诉记者,想到秋天的好收成,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本报记者孙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