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民专业合作社路在何方?
卜志刚蔬菜大棚里的西瓜五月中旬上市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比自然生长的西瓜能提前两个多月上市,按现在的价格每个七、八元计算,一棚西瓜可以卖到八千多元。”
卜志刚介绍,他长期承包的45亩农田上建造了20个蔬菜大棚,“每个棚大约7万元,大棚中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香瓜和西瓜等蔬菜水果。”
但是,令卜志刚左右为难的是,因为没有看到实际收益,村民不可能继续投资,但因为大棚不能作为抵押物,从银行贷款难度也很大,现在卜志刚和村民们正绞尽脑汁利用各种资源寻找资金。
发展,资金是制约因素
今年春天,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白庙子镇刘家营村18户农民,在卜志刚的组织下成立了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215万元。
“合作社的成立可以提高农户种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节约了生产力,而且统一的技术服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谈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时,合作社的技术员安全欣介绍到。
“因为刚刚建造大棚时,没有经验,没有考虑大棚的建造角度问题,导致现在大棚采光出现问题,棚内温度很难保持,农作物成长受影响很大,但是改造一个棚需要追加投资2万元。加上现在的规模比较小,想要形成规模化必须扩大再生产,才能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钱啊。”卜志刚无奈地说。
像卜志刚一样,把农户组织起来搞专业合作社的人不在少数。
来自内蒙古农牧业厅的数据显示,2007年末全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082个,成员总数77.2万人,其中农牧民成员66.8万人,固定资产总额4.5亿元。
“提了十年的农牧业产业化,但是现实来看发展速度缓慢,与我们的农牧业基础薄弱有很大关系,目前的合作社形式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杨印成分析,“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覆盖面小,带动能力不强。但是,资金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主要因素。”
杨印成对自治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后总结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与政府的引导扶持缺位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