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竞争力?陕西果汁“成也产能败也产能”
近期,国际市场需求突然下滑令陕西省相当于全球果汁贸易量1/2的产能轰然倒下。浓缩苹果汁的销售价、原料苹果收购价一落千丈,缩水到去年价格的两至三成。表面上,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实际上,去年少数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为了争取市场领先地位,主动抬高收购原料果的价格,引发其他企业跟进,纷纷抬高原料果与浓缩苹果汁售价,已为今年国外客商改变终端零售果汁产品配方,减少浓缩苹果汁需求埋下了伏笔。出口依赖度达95%的陕西果汁产业正在承受由自身盲目竞争带来的一系列恶果。
苹果丰收遭遇“卖难”
陕西苹果含糖量高,最宜生产浓缩苹果汁。在欧美国家,浓缩苹果汁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食品基础原料,是百分百苹果汁的原浆。由于国内需求量低,陕西省果汁95%以上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已成为全球最大产地,占全球贸易量4成。果汁出口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卖果难问题。
记者从陕西省果业管理局了解到,今年陕西省苹果产量预计达778万吨,比去年净增11%;优质果率达到75%,比去年提高5%。然而,果农收获的不是喜悦而是无奈。咸阳市礼泉县药王洞乡北晏村张汉策说:“现在苹果无价也无市,四五分钱一斤,还不见人来收,往年这会儿收果子的一拨拨地来,我种了20多年果子,今年是最差的。”
在陕西乾县海升果汁厂门口,上百辆卡车排在厂外等待收果。在他们等待的时候,果价正在以每天每吨10元的速度下滑。一位泾阳县的经纪人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厂家收购价是每吨300元,每吨苹果运费要花50元以上,包装、人工还要花30元,减去10%杂质,算下来每吨只有190元,也就是每斤9分5厘钱,到农民手中八九分钱都不到。
海升果业乾县分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刘林轩已经预期苹果价格会走低,但没想到这么低。按常理,原料果价格走低,果汁厂应大力收购。可是,陕西省果汁厂停产面近50%。据了解,全球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海升果业已暂停2条生产线,而另外一家大型企业———通达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则无生产目标,目前已产4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55%以上。通达表示,美国金融危机令欧美消费者不自觉地减少日常开支,当地果汁加工商与零售商也推迟了订货与付款的时间,整个市场蔓延着观望的气息,合同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0%。“不到货架上断货,他们是不会出手的。”这对中国果业的影响是收果、榨汁的时间向后顺延了1个月以上。
盲目竞争打破全球产业链
记者从陕西省果业管理局了解到,近10年,陕西果汁加工能力与出口量逐年增加,其中以2007年最为明显,出口量由31.9万吨增加到57.1万吨,几乎翻了一番。不仅出口量骤增,出口单价与原料果收购价也是“奇高”。通达果汁销售经理杨卓说,去年苹果汁的起步价是1400美元/吨,后来上涨到2000美元/吨;原料果收购价一度涨到1700元/吨,果农每斤原料果可卖8毛多。
在“奇高”价格的背后是盲目竞争导致的恶性循环。一位企业人士回忆道,去年由于一两家企业看到果汁价格有升高的可能,就主动提高原料果收购价,满额开工,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吸引订单,试图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导致其他企业纷纷跟进。据悉,去年礼泉县自产的苹果都不能满足当地工厂的需求,要从外地调果。由于苹果占果汁生产成本的70%,各企业之间产量的较量,其实质也是对苹果资源的争夺,因此陕西苹果的价格被越炒越高。在产业链的另一头,果汁企业又在与海外客户博弈。由于市场不稳定,售价不断攀升,因此一些企业不惜冒着压货、占用资金的风险,放慢出货速度。
美国、欧洲是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的两大主要海外市场。然而,美国人喝果汁像喝水一样,1升百分百果汁仅卖0.99美元,比在中国的售价还低。鉴于这种形势,美国本土加工商改变终端销售产品的配方,将百分百果汁勾兑成30%、50%果汁出售,甚至选购其他水果的浓缩汁替代。需求减少,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消费水平,美国市场需求下降25%~40%。受此影响,陕西不少果汁生产企业面临高库存、资金链紧张的困境。
欧洲市场更冷淡,杨卓告诉记者,波兰今年苹果大丰收,其浓缩苹果汁供应欧洲市场已绰绰有余,还向日本供应,其在日本和欧洲的报价仅650美元/吨左右,中国厂商只有报600美元/吨以下才能谈订单,这已远远低于成本。
金融危机还是产能危机?
陕西省果业管理局贸易促进处处长张光伦认为,金融危机对陕西果汁产业的影响是短期的。杨卓也表示,果汁是美国人的日常消费品,总体市场需求还是稳定的,并且看好未来市场的增长。但在一些企业界人士看来,陕西果汁生产企业盲目拼产能的竞争模式破坏性地透支了产业的发展空间与利润空间。
“成也产能,败也产能。”一位业内人士说,产能问题是陕西果汁产业的老问题了。从2005年开始,果汁厂开始大规模建设起来。“原来三四个县上一个工厂,现在至少一个县一个厂,大厂下面还有好几个分厂。”一位果农经纪人说。果业管理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贸易量是140万吨,当年陕西省果汁生产能力75万吨,超过全球贸易量的一半。全球前五大果汁生产企业垄断全球2/3市场,陕西省就占了3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果汁生产工业产能扩张迅速主要是因为该行业门槛不高,对技术创新与生产控制的要求不高,而且利润丰厚,吸引了不少投机者。1994年前后生产1吨浓缩果汁的利润达1万元,后来随着竞价激烈,利润降到1500元/吨。“在2005年,投资一条生产线只要5000万元,且两三年即可回本,从筹备到投产只需5个月,从2003年到2007年,几乎每个厂都赢利。”这位人士说。
(作者:韩丹;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产能不一定是竞争力
近年来,陕西果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逐年增加。到2007年,陕西省果汁产能超过全球贸易量的一半。然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一庞大的产能却显得不堪一击,近一半的停产面,缩水至去年两三成的浓缩汁零售价和苹果收购价,还有“无价也无市”的滞销苹果都引人深思:产能增加了,可是竞争力呢?
和陕西一样,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纷纷结合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深加工项目也和陕西的果汁加工企业一样,上的只是规模,拼的只是产能。随着产能的急遽扩张,一些地方的原料供应出现缺口。2007年,拥有50万亩果园、年产苹果超过15亿斤的陕西咸阳市礼泉县不得不从外地调入苹果;“中国花生之乡”山东莒南县花生年产量13万吨左右,而加工能力达到了30万吨;河南孟州河阳酒精加工厂年消耗玉米45万吨,当地玉米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
为了争夺原料,加工企业竞相抬高收购价格,结果不仅使企业不堪重负,也透支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潜力。事实上,因为盲目扩张产能导致的产业受损,在我国不是没有教训。上世纪末,在大豆压榨企业迅速扩张的冲击下,进口大豆趁机涌入,不仅导致国产大豆生产一蹶不振,也使国家出台的各项救市举措难以落地。近期国家出台救市举措抑制大豆价格的下滑,然而在进口大豆的低价进逼下,国产大豆却依然“有价无市”就是一个例证。扩张更为迅猛的牛奶加工企业在国际奶粉价格较低时大量进口奶粉制造还原乳,对原料奶压级压价;在国际奶粉价格高企时转而在国内主产区提高价格,争夺奶源,最终在原料问题上栽了跟头。
其实,产能并不意味着市场,更不一定就是竞争力。为什么同样是浓缩苹果汁,波兰产的能在日本和欧洲报价650美元/吨左右,而中国厂商只有报600美元/吨以下价位才能谈订单呢?这说明在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产能扩张并没有帮助加工企业获得价格之外的筹码。
看着陕西省相当于全球果汁贸易量1/2的产能轰然倒下,笔者想到了几个月前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并购。去年冬天北京新发地的水果批发商就抱怨汇源等果汁企业对苹果、猕猴桃的抢购抬高了陕西的水果价格;今年汇源被并购时,也有市场人士猜测其资金链出现问题。虽然汇源否认了这一猜测,但国内最大浓缩汁生产商的出路却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加产能,更要提升竞争力。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