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限新闻稿件,种植技术请到论坛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你的位置:水果邦 >> 新闻 >> 产区动态 >> 香蕉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海南龙江农场万顷蕉园蕉飘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海南农垦报 作者:张晓远   发布者:webmaster
热度90票  浏览15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2月24日 11:13
  12月的龙江农场,满目葱绿,香蕉飘香。白沙龙江投资有限公司今年4月种植的420亩7.33万株皇帝蕉刚一上市,就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原产地售价高达每公斤5元的价格,依旧吸引了来自四川、沈阳等省市的大批客户。
  
  在标准化的香蕉采摘包装厂房里,工人正忙着分拣包装皇帝蕉,一车车优质蕉即将运往外省……
  
  这一丰收的图景展示了近年来龙江农场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打造香蕉核心产业基地,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成果。珠碧江分场职工吴木陆告诉记者:“亲眼看到了种蕉的经济效益,农场又免费培训种植技术,明年又有职工加入到种蕉的队伍中。”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2008年来,珠碧江、卫星、金波农场与龙江农场重组整合后,龙江农场依靠香蕉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创办香蕉示范区、推广“胶”“蕉”间种、推行股份合作等办法和实施严格规范的现代农业管理措施,辐射带动珠碧江、卫星、金波农场香蕉产业发展。
  
  经过两年多来的发展,重组后的龙江农场新增香蕉种植面积2000余亩,形成1.8万多亩的香蕉种植规模,2009年职工自营经济纯收入达7500万元。龙江农场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始终坚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奏响了富民强场的强音。
  
  种什么?
  
  调整结构抓特色一亩地变几亩地
  
  作为海南垦区重要的香蕉主产区,龙江农场拥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香蕉生产示范基地和海南农垦西部香蕉标准化生产核心基地三大称号。香蕉产业多年来一直是龙江自营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利用橡胶小苗地间种香蕉的模式极具特色。
  
  过去,原珠碧江、卫星、金波农场的职工总是好奇龙江职工自营经济的收入怎么提高得这么快,但是对香蕉种植也存有疑虑:缺少资金、没有技术,大水大肥的香蕉种不好就会血本无归。
  
  重组整合后,为了让高效农业的建设浪潮涌动龙江全场,龙江农场将全场可开发种植的土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地进行了新一轮全面规划,把“胶”“蕉”间种作为优势发展项目,并充分依靠和发挥龙江的技术、经验优势,辐射带动珠碧江、卫星、金波农场职工利用橡胶小苗地间种香蕉,推行股份合作种植模式。
  
  种什么能赚钱?是珠碧江分场职工吴木陆过去最愁的事,家里孩子的学费让他整天盼望着这土地能“生钱”。他的自营地里一茬接一茬地种过龙眼荔枝,听说什么今年价钱好,他就寻思明年要不要改种。听说龙江农场有免费的香蕉种植技术培训,还有“股份蕉”入股,吴木陆就把让他一年亏了6万的黄皮树一砍,一门心思地种起了香蕉。
  
  在农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吴木陆利用珠碧江已经形成的渔业优势,承包了一个鱼塘,盖起了猪圈,形成鱼塘----猪圈----香蕉的立体循环种养业,正好适应大水大肥的香蕉种植特点。
  
  在农场的扶持下,吴木陆第一年投资种植香蕉,加上卖鱼、卖猪的收入,纯利润就达15万元。这个数字吓了他一大跳:“没想到鱼塘立体养殖可以让一亩地变好几亩地,这下孩子一年2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再也不用愁了。”吴木陆一下子成了珠碧江分场的红人,不少心存疑虑的职工和他一交流,纷纷坚定了香蕉种植的信心。
  
  2008年,最先整合进龙江的珠碧江分场10多户职工,在龙江农场五区职工的帮助下,采取股份制实行“胶”“蕉”间种,发展香蕉种植290亩,第一年就收入58万元,2009年职工自发地将种植规模又扩大到600亩。
  
  谈到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陈吉明说:“成立投资公司不是专门为了做房地产的。对农业的定位,不能再简单地从产量、产值来衡量,能不能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关键是要找一条立足实际、放大优势的路子。”
  
  陈吉明反复说,山区农场有山区特色,任何调整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宜胶则胶,宜蕉则蕉,宜林则林,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让特色产品强起来,让优势产业大起来,才能让职工腰包鼓起来。
  
  示范效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龙江农场抓住提高职工种蕉积极性越来越高这一关键点,通过组织场内一批“土专家”,不断扩充技术队伍,及时帮助职工解决在种植管理上碰到的难题。
  
  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苗良种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龙江香蕉技术员成为“香饽饽”,只要一有时间,职工都爱找上门来,争着拉他们去自己家里吃饭。“新技术对种植户来说,真是太重要了,龙江的香蕉技术推广,就是给职工送钱。”吴木陆笑着说。
  
  最初只有6名干部骨干的农场香蕉技术协会,如今已有11人参加的3个分会分散在各分场。只要职工在香蕉种植管理上遇到难题,马上就会有协会的人员去帮忙解决,提供服务。龙江农场采取“面上抓大户、点上抓培训”的方法,专心研究香蕉种植技术和信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9年以来,为了让职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龙江农场精心组织,几次与供货商谈判,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原先每亩要付250元至300元的灌溉设备,职工只付了50元至100元,节水喷灌农机就直接安装在了田间地头。
  
  现在,只要职工打开引水开关,希望的蕉园里就响起“滴”声一片。十几分钟后,每一株香蕉苗就可以一滴不浪费地“喝上水”。此举不仅可节约用水,原先因为水源不足的土地也可以发展香蕉产业,有效地破除了龙江香蕉生产发展中土地不足的瓶颈,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职工忙家业,干部忙事业,时间对龙江人来说,分分秒秒都很宝贵。这些年,龙江农场每年都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改造香蕉生产环境,扶持困难职工发展香蕉生产。除了每年邀请专家、教授开设香蕉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凡是职工自发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香蕉种植技术的,农场一律免费安排出行车辆,尽全力为职工香蕉生产提供帮助。
  
  种得好!
  
  规模经营转方式提高农业竞争力
  
  科技入户、农机下田仅是结构调整第一步,标准化要推广,适应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农垦传统的自营经济方式面临挑战。
  
  龙江是个大场,但种植橡胶面积大,可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仅剩下一些边角地。“规模出效益,必须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陈吉明说。
  
  龙江开始在“盘活”土地上进行创新,尝试以“股份制”形式整合开发土地资源:除了以资金、技术入股之外,职工可以自愿把土地交给种植大户,约定股份比例,实行规模开发、集约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职工既可以做农业工人,按月领工资,又能做股东,收获后按股分红,边角地和种植低效作物的土地也得以整合起来进行规模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不仅把职工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促使职工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走向抱团发展,为职工长期土地收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农场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契机,种植大户不断涌现。
  
  随着龙江香蕉产业的日益壮大,为了改变土地严重制约香蕉发展的状况,许多先富起来的职工开始走出场门向外扩张。他们瞄准周边农场、农村土地资源丰富、闲置较多的优势,采取股份制形式发展香蕉产业,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股份制种蕉为龙江的香蕉产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仅形成了规模,提高了知名度,而且还给职工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在全场(含分公司)组建的16个股份种蕉的联合体中,最高的年回报率达300%以上,截止12月底,全场(含分公司)已有近2000名职工入股,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
  
  一串实打实的数字,分解到职工群众身上,就是一沓沓崭新的钞票。
  
  青青蕉园碧水长,九架山下,今日龙江更加生态,也更加稳健。陈吉明感慨道:“龙江的每一步改革,都伴随着一些疑虑与争论;但实践在前,有了实践证明,想法也会跟着变。发展虽然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发展能够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沿着这一脉络,检索龙江农场党政班子的执政理念已经十分清晰:在重组整合的改革中,从实际出发,在农业产业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通过不断进行产业化调整,让全场的农业资源得到了更好配置。
  
  从“无名无姓”到“龙江品牌”,从“零星栽种”到“成方连片”,由“单打独斗”到“立体种植”,从“一条渠道”到“一个产业”,龙江农场充分发挥香蕉主产区的优势,围绕富民增收、高产高效两大主题,以现代农业项目开发和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使经济明显增强、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的新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